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法国 17 世纪的思想家布莱兹帕斯特卡尔说过:人类的不幸就在于他们总是不甘寂寞。 现在,我们采访了在哲学和灵修方面颇有研究的生物学家让第迪耶万桑。他对我们为 什么注定要有所行动作出了解释。 心理月刊:人类真的天生就是要工作的吗? 应该说人类天生就是要有所行动的只有在他/她的行动被纳入到某种文化之中,而且按 照一定的社会规则去执行的时候,行动才会变成工作。我们人类的近亲,比如大猩猩,他 们的行为与人类几乎是一样的,而且甚至有一定得社会组织的雏形,但大猩猩的行动从时 间和组织上看,没有任何规制可言。所以,劳动这种行为方式,只有人类才具有。 这么说,行动是一种自然的需要? 是的。动物区别于植物的地方就在于它们有做动作和在环境中移动的能力,这就是最初级 的行为方式。另外,脊椎动物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即影响世界的能力,我甚至觉得可以 称其为改变世界的能力。这应该归功于感觉器官和内心感受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它是 用“情感”指引行为这种能力的进步的结果。让行动具有意义的,是情感,也就是各种情 绪的总和。一切都源自神经脊髓,这个由大脑的一部分产生的可控制情绪的神经系统(大 脑控制情绪的受体) 。也就是说,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情感(心智?)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 转化成行动。可是,为什么有些人难以行动? 因为行动对应的是某种欲望的满足,但行动需要的本身与感觉的需要紧密相关,取决于人 的个性。 某些“追求感觉的人”总是想得到更多的感觉,为了不停地获得新“刺激” ,他们不断做出 新的举动。而“不作为”则有可能导致某种类似毒瘾或酒瘾没有得到满足的缺失感(人人都 有,通过吸毒喝酒来排除心中痛苦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其原因可能是缺失感吗)。这种类 型的行为在童年的早期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因为它要么是由先天基因带来的,要么是由一 系列新生儿的紧张情绪造成的。 那么说,行动有利于缓解焦虑? 是的。以心生厌倦为例,它通常由同一刺激的重复或缺乏刺激造成。它会使某些人陷入一 种类似于缺失感的苦恼之中。但是,它也可以变成一种强大的行动力。问题是,它很可能 使人走向极端,只专注于工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很容易令人对行动产生依赖的社会。你 只需要想想自己在开车时的心态:一旦遭遇堵车,你几乎马上就会自动采取近似病态的态 度,因为你的行动一下子被打断了。内心的郁闷会推动你做出一些不正常的举动,譬如破 口大骂,甚至想去砸烂自己的车窗,等等。 某些人喜欢深思熟虑,而另一些人却“一触即发”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基因天生就有差异。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欲望系统” (激励)和一个“补 偿系统” (自我保护系统,即忘却痛苦的机制) 。它们分泌的多巴胺、肾上腺素、无羟色胺 等内啡肽物质,被称为“幸福分子” 。就每个人而言,自身的这两个系统的运行模式从一出 生就固定了下来。那些“追求感觉”的人就像汽车;只有在较高的速度下,才能达到最完 美的运行状态。相反,另一些人的生活则不需要达到如此高的强度:他们是“快感消失者” , 也就是说他们对行动的缺乏没有感觉。不过,我们必须明确指出:每个人都受到家庭、社 会、文化和宗教环境的影响和塑造,某些人倾向于变成勇于行动的人,而另一些人则会成 为“思想者” 。我们必须懂得相对地看待这两种类型,因为某些形式的思考实际上也是对感 觉的追求。 思想不是先于行动的吗? 确切地说,应该是思想源于行动。我们不应该把思想和“自我意识”相混淆。思想,是一 切有关两个生命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的东西。我经常说:“生命,就是物质产生了情感。 ”对于我来说,思想就是表达与生命体内心紧密相连的那些东西,它必然会伴随着行动。不管 从哪个方面来说,行动就是思索。当看见别人做出某个举动的时候,位于大脑前部的“镜 像神经元”就会在脑海中进行映射,就像我们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一样。这意味着:一些在 心理上完成的动作,即便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实施,也与行动没有太大的分别。 那么什么时候“行动”会变成病态? 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及其过去所经历的事情。比如那些总是生活和工作在极端兴奋之中的 人,他们可能同时要见 10 个不同的人,要处理各种不同的事情,不断积累着各种信息 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们立刻会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他们对行动有着深刻的需要,必须使大 脑保持较高的活跃程度。他们在依赖和病态之间摇摆,安静比工作更令他们紧张,而且他 们会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可能享受真正的假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