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二五”期间太原市重点办好八件大事2010-12-29 09:56 文章来源:太原新闻网文章类型:摘编 内容分类:新闻在数学世界中,“314”是个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人们把它看作一个常量,学称。在 2011 年即将到来之际,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太原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同时为太原市今后五年的工作定下一个“常量”一个需要用五年时间坚持不懈去努力的“常量”,即:“建设三个一流,打牢一个基础,构建四个支撑”,加起来一共 8 件大事。为便于读者记忆,这里将 8 件大事简称为“314”。 近日,就深入学习领会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及建议主体内容,连续走访了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部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太原未来 5 年的“314” “3”建设三个一流 市委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这一目标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关键是要抓住重点,实施突破,带动全局。这个重点就是,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 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 【背景】 我省提出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作为省会城市,太原应起到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我市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到 2020 年,太原建成区要增加 100 平方公里、人口要增加100 万。由于产业发展决定就业,就业决定城市规模。因此,扩大城市规模的要求,实质是产业发展的要求,太原必须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任务】 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将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走“新兴化、高端化、园区化、集群化、循环化、信息化”的路子。“新兴产业基地”的主体,由三个“一流产业集群”和“四个中心”构成。 大力发展重型机械、矿用成套设备、铁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的重大先进装备产品,打造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不锈钢和镁合金深加工,打造世界一流的“以不锈钢和镁合金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打造“环渤海和黄河中游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和园区,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发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作用。 打造“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开发建设体现三晋文化符号和元素的一流旅游线路、景区和景点,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唐风晋韵锦绣龙城”品牌形象,尽快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打造“国际性的专业会展中心”:以“能博会”为平台,拓展规模、丰富内容、扩大影响,打造会展业知名品牌。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把金融业作为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完善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区域性金融调控、金融信息、票据交换及资金汇集功能。 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高科技打造一批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实现农业生产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让农民真切体验到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绿色农产品,统筹城乡、服务城市、富裕农民。 【点评】 扩大城市规模,需要产业作支撑,同时,转型跨越发展,需要的是高端新兴产业。建设新兴产业基地,而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少了“战略性”三个字,扩大了新兴产业的范围,更有益于结合实际,走太原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道路。 如:我市的不锈钢产能全球第一,我市也是全国最大的镁产地之一,还被列为国家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依托这些优势,我市将在研发和深加工上下工夫,实现由“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 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实质是解决结构转型的问题,在我市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何为现代都市农业呢?举例而言:以色列某品种的西红柿,亩产可达两万公斤,这样的产出效益就体现了现代都市农业的优越性,也是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建设“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 【背景】 产业发展分三个阶段,即资源驱动型、资本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目前,我市产业发展阶段,正由资源、资本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发展不能只考虑眼前,更要面向未来。要在未来发展中占领制高点,我市必须把自主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我市汇集了全省 60以上的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设备等创新要素,这是我市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我市同中央级、省级科研院所及人才的联系并不紧密,如:位于我市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就汇集了全国一流的煤化工专家,要在煤化工领域大有作为,我市就需同他们建立稳定联系。为此,整合省城科技资源,势在必行。 【任务】 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借助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东风,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带来的机遇。 充分发挥省城创新要素集中的优势,整合省城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平台。 吸引高端人才,推进科技与资本结合,强化产学研联盟,积极建设一批重点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大力开发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 力争在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保、信息网络、现代都市农业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 【点评】 建设“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实质是解决我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政府需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比如:创立风险基金,为企业创新分担风险。在有利创新的环境下,企业会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逐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进而做大做强。 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 【背景】 虽然高楼林立,但我市的城市建设,被多数人认为“老气、土气”,总体缺少现代化气息,市民日常生活还要受到大气污染、生态破坏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用构造现代城市的理念,以人为本,建设体现现代文明成果的宜居城市。 【任务】 建设一流新城 结合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和晋阳湖开发,在城市南部、汾河两岸建设国际一流、组团式布局的新城,5 年初具规模、10 年全部建成。 以一流的规划布局新城。引进国际顶级规划团队,用当今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把依山傍水的独特优势与现代建筑群落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国内外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以现代化为基干、以特色化为神韵、以人性化为根本,让新城彰显现代都市风貌、体现国际影响力气魄。打造“第三代城市”的典范。 所谓“第三代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上要就地取材,如供热用地热,照明用太阳能,用绿色清洁的能源,构筑一座生态型的城市。 以一流的标准建设新城。确立质量一流、速度一流的意识,把新城的每幢建筑、每块湿地、每片园林以及各类基础设施,都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成为承载现代文明的传世之作,塑造太原形象的新地标、新名片。 以一流的水平管理新城。实现新城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无缝对接。 以新城建设为“标杆”改造老城。以完善功能为重点,倡导绿色交通,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地铁、轻轨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加强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绿地面积,扮靓老城风貌,大幅提升城市的宜居度。 建设蓝天白云之城 加快搬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准入门槛,主城区内一律不准新上有污染的项目,使市内所有企业达到全国同行业一流排放水平。 彻底解决城中村小锅炉问题,有效治理烟尘污染。 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加快热源、热网建设,用两年至 3 年时间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 实现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气全覆盖,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坚持“拆违建绿、拆旧补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高标准推进市内园林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绿化率。 加快“净化太原”建设,抓好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和工业废渣资源化,促进产业向循环化、低碳化、生态化转型。 采取洒水降尘、提高机扫率、篷盖等措施,有效治理道路扬尘。 建设青山绿水之城 把西山地区作为生态建设示范区,实施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联动推进,全面启动河流湖泊治理工程。 以东西山为重点,采取生态补偿、荒山认养、产业化开发、义务植树等方式,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力争用 5 年时间完成东西山绿化任务。 深入实施环保行动计划和“城乡清洁”工程,突出抓好垃圾处理和废旧物品综合利用。 继续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严格实行娄烦等水源地保护区环境准入制度,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逐步实现汾河流域生态恢复和水源涵养。 加强对市区 13 条边山支流和城市污水的综合整治,精心打造城市水系。 【点评】 就是要通过一流宜居城市的建设,让太原的白天有蓝天白云,晚上能看到繁星闪烁;让全市人民群众身处青山绿水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让现代化的建筑矗立在湖光山色中,呈现一片现代都市中的田园风光。 “1”打牢一个基础 【背景】 市委提出,要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不行,因此,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打牢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年 10 月,中央在全国 32 个省(市)自治区的 90 多个推荐城市中严格筛选,确定了35 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太原有幸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这也为我市创新社会管理,打牢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带来新的机遇。 【任务】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 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取缔各种非法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持续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增加财政投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降低药品价格,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优先供应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性住房全覆盖。 启动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建设,适时调整各类保障性住房准入门槛。 探索“限价房”建设途径。全面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 创新拆迁工作模式,构建和谐拆迁机制。首先要把为发展让了路、做了贡献的这部分群众的利益处理好。要合理补偿,我们的补偿标准应当适当高于经济实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肃对待事故,严格责任追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点评】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改革的力度要与人民群众的可承受能力相适应,只有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包括就业、上学、医疗、住房、收入、社会保障等解决好,让城乡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社会基础才能和谐稳定,转型和跨越发展才有条件。 “4”构建四个支撑 市委提出,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造活力,构建体制机制支撑;必须提升政务、商务和生活服务质量,增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强化发展环境支撑;必须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培育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市民广泛认同的城市价值追求,孕育精神动力支撑;必须坚持科教兴市,培养和引进一流人才,搭建人才智力支撑。 体制机制支撑 【背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好的体制机制,才能激励人们创新,大家才愿意向前奔,社会才有动力向前发展。 【任务】 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先行区。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