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量免费管理资料下载 管理之家论坛 http:/51manage.aa.topzj.com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目标和措施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目标和措施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年),是我市在实施中部率先 崛起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在市委常委会的领导下,市 人民政府党组组织起草的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目标和 措施,已由中共武汉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于 2005 年 12 月 20 日审议并原则通过。一、“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 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 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 展,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发展机遇,妥善应对“非典”等各种风险 和挑战,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实 力日益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农 村建设进入新阶段,科技教育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制 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圆满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为我市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 会发展承前启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迈进, 人均生产总值实现从 3245 美元到 5000 美元的历史新跨越。“十一五”时期,是 我市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经济结 构的优化升级、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现代城市的加速构建,对促进我市在 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意义重大。“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 社会,这个时期将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 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 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城市又快又好地发展。(3)“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十一五”时期,我市 仍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带 动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国家实施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有利于我市增强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全省大力推 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有利于我市实现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消费结构升级拉 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形成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工业化、城镇化步 伐加快,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也面临着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社会发展压力加重、资源环境约束 加大、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等困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的对外开放程 度较低、体制性障碍较大、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开创发展的新局面,努力 使我市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尽快缩小与东部沿海发 达地区的差距。大量免费管理资料下载 管理之家论坛 http:/51manage.aa.topzj.com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4)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 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的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先导战略,加快推进体制 创新、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环境改善和城市功能提升,着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努力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贯彻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始终坚持以下原则:必须抢抓“中部崛起” 发展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必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 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教兴市;必须坚持城乡 统筹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5)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过五年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的 台阶,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中部地区的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真正成为促 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到 2010 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的基础上,全市 生产总值达到 4200 亿元,年均增长 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5000 美元;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 累计达到 7900 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1550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 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18%;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 76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900 亿元,年均增长 11.5%以上;三次产业 结构比为 3:46:5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7500 元,年均增长 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700 元左右,年均增长 8%-10%;人口出生率控制 在 10以内;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 6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五年累计达到 60 万个,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以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 190 万以上,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人数达 90 万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 人数达 220 万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90%;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 75%;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 年;耕地保有量为 33.56 万公顷;工业废气 排放达标率为 98%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 95%以上。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遵循规律,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坚持“两业并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升工业化水平。不断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不失时 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努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 势产品和企业集群,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 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大量免费管理资料下载 管理之家论坛 http:/51manage.aa.topzj.com增强“两通优势”(交通、流通),夯实现代化基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 市场优势,以枢纽型、功能性交通设施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着力推进 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强化商贸流通和交通通信比较优势,增强城市聚散功能, 构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基础框架,形成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分区合理、基础设 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现代城市发展格局。开拓“两个市场”(国际、国内),提升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深化体制改 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扩 大内需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引进来”与 “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武汉作为中部 地区联结国内外市场和促进东、中、西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形成互利共赢和 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实施“两大计划”,推进和谐武汉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城市社区建 设和农村家园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平台,深入实施社区建设“883 行动计划”和农 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和谐社会基础,切实做好就业工 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 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形成全 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发展格局。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促进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的融合,增强核心竞争力,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 体化、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 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转变。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 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加大高新技术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 与国际大公司、大企业实行“高位嫁接”,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武 汉中国光谷”为龙头,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 发区为载体,以一批科技实力较强的企业为基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集群 化和发展多元化。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充分运用产业政策,整合生产要素资源, 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能源产 业,构筑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7)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按照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 产业发展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集约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钢铁制造业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 发展钢结构加工产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武钢做大做强,将武钢建成为全 球最大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汽车板主要生产基地。汽车及机械装备制 造业要以轿车生产为龙头,进一步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 业,着力发展汽车服务业。加快发展船舶和发电设备制造业,建成全国重要的 船舶和船舶配套产品、发电设备产品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要依托“武汉中 国光谷”,重点培育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设备、新型光电器 件等产业。加强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光电子信息产大量免费管理资料下载 管理之家论坛 http:/51manage.aa.topzj.com业链,使之成为国内光通讯设备及器件、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产品的重要生产 基地,成为世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之一。加快建设武汉国家汽车电子产业 基地。石油化工产业要重点实施武石化炼油扩产、葛化盐化工改扩建等一批重 大项目,发展精细化工、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形成石化产品深加工和新材料化 工的配套产业链。培育壮大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 及包装印刷六大优势产业,构建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带、汽车及机电产业带、 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带、食品工业产业带以及都市工业园产业带。“十一五” 期末,形成以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以五大产业带为依托,以 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为特征,都市工业充满活力的重要先进 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增加值达到 1500 亿元以上。(8)不失时机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巩固 发展商贸会展、金融和房地产三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传输和 计算机服务及软件、旅游、文化、社会服务五个新兴产业。商贸会展业要创新 流通业态,扩大流通总量,提升服务功能。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着力提升和发 挥汉正街等商贸市场品牌的效应,增强城市聚散能力。加快建设多功能商务区 和大型展馆,精心培育机博会、光博会等会展品牌,推动武汉会展经济发展。 金融保险业要重点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中外金融机构,推 进金融国际化进程。房地产业要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完善房地产二、三级市场, 引导、促进住房消费。现代物流业要坚持培育、引进和转型相结合,加快发展 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重点引进国际大型物 流企业和跨国运输集团在武汉设立总部,力争使我市成为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 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要加快社会化、产业化步伐,提升基础服务水 平。旅游业要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打造旅游品牌,努力将 我市建设成为国际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文化产业要深化体制改革, 创新运作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