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纲辨证 表和里 病位 寒和热 病性 虚和实 病势 为中医 辨证学 的 基本纲领 阴和阳 病类 八纲辨证的特点: 1、整体性 2、确定性 3、相关性 第一节 八纲基本辨证 一、表证和里证 (一)表证 【 概念 】 六淫 之邪从 皮毛口鼻 而入侵入人体 浅表 所引起的证候。 外感病 初期 阶段。 特点 起病 急 ;病程 短 ;病位 浅 ;病情 轻 。 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或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 表证类型 表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身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表热证 恶寒轻、发热重、口微渴、舌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 表虚证 恶风、微发热、有汗或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而有力 (二)里证 概念 病变部位在脏腑气血的一类证候 . 外感病中、后期及内伤病。 成因 一、表邪不解入里。 二、六淫邪气直接侵犯脏腑形成里证。 三、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所致 特点 病位深在;临床表现复杂;非表即里 。 附:半表半里证 二、表里证鉴别要点 病程 :新病、病程短 -表证 久病、病程长 -里证 症状 :发热恶寒同时并见 -表证 但发热或但畏寒 -里证 舌脉 : 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舌边尖红、脉浮 -表证 舌质舌苔常有变化,脉不浮或沉 -里证 二、寒证和热证 (一)寒证 概念 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时的证候。 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特点 冷、淡、稀、润、静 (二)热证 概念 感受热邪或阴液不足时的证候。 表现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 特点 热、赤、稠、燥、动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证型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神态 痰涕 二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暖 不渴 淡白 冷 蜷卧安静少动 清稀色白量多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舌淡苔白而润滑 迟或紧 热证 恶热喜冷 渴喜冷饮 红赤 热 仰卧烦躁多动 黄稠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而干 数或滑 三、虚证与实证 (一)虚证 概念 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细数。(气血阴阳) 特点 长、微、出、亏、变。 (二)实证 概念 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一是外来邪气侵犯。 二是有形病理产物积聚。 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燥,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特点 短、剧、持、闭、盛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四、阴阳辨证 一、阴证和阳证 阴证 -符合 “ 阴 ” 的一般属性 里证、虚证、寒证。 阳证 -符合 “ 阳 ” 的一般属性证。 表证、实证、热证。 二、阴虚和阳虚 阴虚(虚热) 阴液不足 + 热象 (典型症状: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 阳虚(虚寒) 气虚症状 + 寒象 (典型症状:畏寒,肢冷)。 三、亡阳和亡阴 汗 四肢 舌 脉 其他 亡阳 汗冷,味淡 厥冷 白润 亡阴 汗热 味咸 温和 红干 肌热,气粗, 渴喜冷饮 浮数而空, 或微细欲绝 洪实或躁疾, 按之无力 肌冷,气微,不渴,喜热饮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一)表里同病 即有表证,又有里证,表证和里证同时出现。 【 表里同病常见类型 】 ( 1)表里俱寒: 里有寒而表寒外束,或外感寒邪,内伤饮食生冷等,均可引起此证。症状有头痛、身痛、恶寒、肢冷、腹痛、吐泻、脉迟等。 ( 2 ) 表里俱热 :夙有内热,又感风热之邪,可见此证。症状有发热、喘而汗出、咽干引饮、烦躁谵语、便秘尿涩、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见芒刺舌、脉数等。 (3)表寒里热 :表寒未解而里热已作,或里本有热而表受寒邪,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引饮、心烦等。 (4)表热里寒 :素体阳气不足,或伤于饮食生冷,同时感受温热之邪;或少阴病,始得而发热、脉沉者,可见此证。若表热证未解,过用寒凉药以致损伤脾胃阳气亦属此类。症状有发热汗出、饮食难化、便溏溲清、舌体胖、苔略黄等。 ( 5)表里俱实: 外感寒邪未解,内有痰瘀食积,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腹部胀满、二便不通、脉实等。 ( 6)表里俱虚 :气血两虚、阴阳双亏时可见此证。症状有自汗、恶风、眩晕、心悸、食少、便溏、脉虚等。 ( 7)表虚里实 :内有痰瘀食积,但卫气不固,可见此证。症状有自汗恶风、腹胀拒按、纳呆、便秘、苔厚等。 ( 8)表实里虚 : 素体虚弱,复感外邪,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时或腹痛、纳少或吐、自利等。 病历讨论: 田某,男, 18岁 患高烧达 42 ,住县医院已八天,伴有冷感,心烦,口渴,喜冷饮食,大便灼肛,日十余行,溏薄不爽,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 (二)寒热错杂 即有寒证的表现,又有热证。寒热同时并见。 表现不同部位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 上热下寒: 既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的上热证, 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的下寒证。 上寒下热: 既见胃脘冷痛,呕吐清涎, 又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三) 虚实错杂: 1.虚证夹实 以虚为主,又夹有实证。 例如:春温病晚期,是邪热损伤肝肾之阴而呈现虚多邪少的证候,症见低热不退,口干口渴,舌质干绛少苔,脉细数,此时治法以滋阴养液、扶正为主,兼清余邪。 2.实证夹虚 以实为主,又夹有虚证。 例如:外感温热病常见的实热伤津证,为邪多虚少,表现既见发热,便秘,舌红,脉数等实热证,又见口渴,尿黄,舌苔干裂等虚象。 3.虚实并重 虚证与实证均十分明显。 例如:小儿疳积病大便泄泻,完谷不化,腹部膨大,形瘦骨立,午后烦躁,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病起于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实并见,治应消食化积与健脾同用。 二、证候转化 ( 一 )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概念 -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出现里证。 原因 -机体抗邪能力降低; 邪气过盛; 护理不当; 失治误治。 2. 里邪出表 概念 -某些里证,病邪由里透达于肌表, 原因 -治疗、护理得当; 机体抗病能力增强。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的病变。 【 举例 】 又如哮病因寒引发,痰白稀薄,久之见舌红苔黄、痰黄而稠; 【 提示 】 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邪气才会从阳化热。 2.热证转寒 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 【 举例 】 疫毒痢初期,表现高热烦渴、舌红脉数、泻痢不止等,由于治疗不及时,突然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 提示 】 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散失, (三)虚实转化 1.实证转虚: 病本为实证,邪气渐去,正气亦伤。 【 成因 】 病邪耗伤正气。 【 举例 】 如肿瘤初期为实,晚期为虚 2.虚证转实: 病本为虚证,功能衰减,邪实停留。 【 成因 】 正气不足,机能减退,导致病理产物蓄积。 【 举例 】 如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停。 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导致心血瘀阻。 病历讨论 赵某,男, 56岁,工人 10年前,受凉后恶寒发热,头身酸痛,鼻塞流涕,伴咳嗽吐痰。虽经治愈,但此后每因起居不慎,咳嗽反复发作,尤以秋冬季为甚,且有逐年加重之势。近 3年来,咳嗽更为频繁,吐痰量多,痰白粘稠,并感胸闷气促,饮食减少,形体日渐消瘦,体力渐渐减退。近 1月多来,时时咳嗽气喘,动则喘气加重,心悸,背寒肢冷,腰腿无力,大便溏泻,双下肢浮肿,舌质胖嫩,苔腻微黄,脉沉滑稍数。 三、证候真假 (一)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 机理:阳盛格阴。 表现:真热 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 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 结,舌红苔黄而干 假寒 四肢厥冷,却不欲近衣被。 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又把它叫作“ 阳厥 ” 。 2 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 机理:阴盛格阳 表现:真寒 精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假热 格阳于上:面红、口渴 格阳于外:身热、脉大 仔细分辨:面虽红,但如妆,或游移不定 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 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 脉虽大,但无力 。 如何鉴别寒热真假 一、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头面、体表, 而脏腑、气血、津液方面的变化多 反映疾病的本质。 二、假象究竟和真象不同,仔细观察不 难区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