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1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5页 / 共51页
第6页 / 共51页
第7页 / 共51页
第8页 / 共51页
第9页 / 共51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效生态循环渔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技术总结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有限公司一 引言高效生态循环渔业,作为一种全新的渔业养殖模式,是在各大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旨在寻求一套在不影响水产品品质的情况下,高效、节能、减排的健康养殖模式。而当地传统的渔业养殖都采取大排大放模式,一方面,排出的养殖污水必然引起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另一方面,换进来的水可能已被污染,容易造成中毒死鱼事件发生。这已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渔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循环渔业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特性。走的是高效、集约、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为此,发展生态循环渔业是现代渔业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渔业和其他农业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更是增加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二 项目目标与任务1项目来源:项 目 来 源:江苏省财政厅和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下发,项 目编号为:目名称 为:高效生态循环渔业示范区建设;承 担 单 位: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申报、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总结验收工作;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负责基础设施、湿地营造等方面工作;实 施时间为:2008 年 8 月2010 年 12 月。2 项目目标和任务(1) 项目目标和任务本项目实施点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灵台村。实施面积 354亩,分为品种引试繁育区、循环水集约化养殖区、对比试验和发展预留区。其中,建设核心内容是品种引试繁育区和循环水集约化养殖区,面积 244 亩。项目关键技术是以长吻鮠、江黄颡鱼、黄颡鱼等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为成熟的“江鲜” 、 “湖鲜”为重点,完善品种繁育技术,推行池塘循环经济技术,重点突破湿地营造和维护技术、集约化池塘育种与养成技术、传统池塘生态改造技术。通过上述这些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改革传统池塘养殖方式,逐步形成资源、环境、渔业经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2) 主要考核指标:I建设沙石路 平方米,湿地净化区 40 亩,完成 200 亩老池塘改造;设实施渔业 2000 平方米,培育长吻鮠等亲本 2400 组,形成年培育名优水产品种 1000 万尾的能力;设循环水系统工程 4000 米,窨井 10 座,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织技术培训 200 人次,形成完整的原始生产数据,塘口档案记录等基础技术资料,制定生产技术规程 2 个。三 项目执行情况与成果1 合同技术指标完成情况随着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进行,老池塘改造的相继完成,中心基地得以顺利进行各项养殖试验。中心依据自身技术优势,紧密结合项目合同实施内容,相继开展各项技术试验:(1) 传统池塘的生态改造。根据项目要求,公司在项目申请阶段就已经开始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顺利开展各项生产技术试验创造条件。项目区内池塘经久失修,池底淤积较深,池埂坍塌严重,场区道路损毁厉害。为此,于 2008 年中旬针对老化池塘的清淤,护坡工程陆续设计开工。至2010 年全面改造老池塘 250 亩(土方 立方,护坡 平米) ,建设沙石路 平方米。(2) 长吻鮠,江黄颡鱼和本地黄颡鱼的引进和繁育。公司于 2008 年底,从湖北省长吻鮠良种场(国家级长吻鮠良种场)成功引进长吻鮠亲本 200 组,后备亲本 500 组;江黄颡鱼亲本200 组,后备亲本 500 组;黄颡鱼 2000 组,后备亲本 5000 组。并相继引进胭脂鱼,白甲鱼,岩原鲤等 10 个新品种。并于 2010 年生产长吻鮠等名特水产苗种突破 1000 万尾。其中长吻鮠全人工繁殖技术成功突破,苗种培育技术得到全面提升;项目期间,公司还进行了长吻鮠与江黄颡鱼的杂交试验,大大提升了江黄颡鱼的品质及生长速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成果。(3) 人工湿地的营造与维护。人工湿地作为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组成之一,于 2009 年上半年顺利建设完工,建设规模 40 亩。其中栽种食用藕、花莲、 (红花、白花等 8 个品种) 、沉水植物(苦草、伊乐藻等) 、浮叶植物(睡莲等 6 个品种) 、挺水植物(水葱、菖蒲、再力花、水生美人蕉等)等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同时培育了大批的底栖生物螺蛳等贝类用以消除蓝藻等浮游植物,净化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4) 池塘循环经济模式试验。老池塘的生态改造基本完成,人工湿地跟着投入使用,为池塘循环经济模式试验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在完成 4200 米循环水系统工程 道安装和 20 座砖砌混凝土窨井施工后,池塘循环经济模式试验得以顺利实施。多层次利用营养物质,多级处理养殖尾水,达到养殖用水自我净化,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能量物质的目的。(5) 集约化池塘育种与养成试验。集约化池塘育种与养成,是本项循环经济模式中经济效益最为重要的一环,这里承载着提高整个项目去平均经济效益的重任。在长吻鮠全人工繁殖技术成功突破并批量生产后,在长吻鮠、江黄颡鱼以及黄颡鱼苗种培育与商品鱼高产高效养殖方面,这个区域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长吻鮠亩产大规格苗种 5430 尾,亩效益 8145元,商品鱼养殖亩产达 780效益 8960 元;黄颡鱼亩产大规格苗种 419效益 4190 元。商品黄颡鱼亩产 560效益 5180元。2 项目技术方案、技术路线a) 项目技术方案根据建设循环型渔业经济的要求,依据水域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各级水生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对老池塘的改造,将自净式循环水系统与集约化养殖池塘和生态养殖池塘通过管道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可控性好的整体。b) 项目技术路线项目技术路线中,始终围绕能量物质的逐级消耗利用,减少能量损失,以期达到最高的投入回报比。在该循环系统中,能量物质是通过以水为载体的方式流经各规划区,从而被逐级利用的。人工湿地是整个系统的高点,比养殖池塘水位高出 1 米以上,利用 过自流进入各个池塘,各个池塘换出的养殖尾水可以通过窨井自流进入尾水汇集区,然后通过水泵提水进入人工湿地生物净化区,经过净化的水由填充了活性炭等微孔材料的溢流坝渗透进入净水汇集区。具体技术路线如下图:尾水汇集区 人工湿地净化区集约化高产养殖区生态养殖区(水生经济植物养殖,虾蟹类养殖区)常规鱼类养殖区净水区3 项目各年度技术方案执行完成情况2008 年, 开始道路基础工程建设:因为基地位于滆湖湖畔,属于围湖造田,说是湖畔,实则湖滩,路基土壤极其恶劣,使得本应今年完工的道路建设拖到了 2009 年; 完成人工湿地工程的基础建设工作:人工湿地规划建设规模 40 亩,于年底干池后开始栽种食用藕、花莲、 (红花、白花等 8 个品种) 、沉水植物(苦草、伊乐藻等) 、浮叶植物(睡莲等 6 个品种) 、挺水植物(水葱、菖蒲、再力花、水生美人蕉等)等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同时投放了大批的螺蛳等底栖生物用以消除蓝藻等浮游植物; 引进长吻鮠,瓦氏黄颡鱼及黄颡鱼等亲本:根据项目实施计划,中心于下半年从湖北省长吻鮠良种场(国家级长吻鮠良种场)成功引进长吻鮠亲本200 组,后备亲本 500 组;江黄颡鱼亲本 200 组,后备亲本 500 组;黄颡鱼 2000 组,后备亲本 5000 组。并相继引进胭脂鱼,白甲鱼,岩原鲤等 10 个新品种; 相关仪器设备的购进:为配合项目试验工作,根据生产需求,中心于年中相继购入生产所需小型仪器设备,如显微镜,溶氧仪等; 积极开展新品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工作:根据项目合同指标,应广大水产养殖户要求,中心于年底开展了关于新品种引进与养殖的技术培训,相继培训 180 人次。2009 年, 全面开展示范区道路工程建设:为不影响项目实施进步,各施工相关单位紧密合作,齐心协力,于年内顺利完成 老鱼池生态化改造基本完成:根据项目要求,公司在项目申请阶段就已经开始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顺利开展各项生产技术试验创造条件。项目区内池塘经久失修,池底淤积较深,池埂坍塌严重,场区道路损毁厉害。为此,于去年中旬针对老化池塘的清淤,护坡工程陆续设计开工。至今年年底成功改造老池塘 200 亩(土方 立方,护坡 平米) ; 全面完成人工湿地净化区建设:经过 08 年底的生物移植,该区域的人工生态系统建设基本完成,今年初完成了净化区与净水区的成功隔离,成功建设生态过滤系统,即由活性炭,麦饭石以及鹅卵石等堆砌而成的溢流坝; 开展长吻鮠,瓦氏黄颡鱼等的人工繁殖工作:08 年引进的长吻鮠等亲本,经过一年的强化培育,性腺发育良好,与今年 5 月中旬成功进行人工繁殖工作,成功繁育各类名特水产苗种500 万尾,同时进行了长吻鮠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试验,并取得成功,为这两条鱼的人工繁殖积累了基础的技术资料,并起草了长吻鮠,瓦氏黄颡鱼及黄颡鱼的相关 A 级绿色食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进行集约化池塘育种与养成试验:在长吻鮠等全人工繁殖技术成功突破并批量生产后,在长吻鮠、江黄颡鱼以及黄颡鱼苗种培育与商品鱼高产高效养殖方面,我们做了相当精细的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可喜的试验结果; 完成循环水系统建设:随着老池塘的生态化改造接近完成,集约化养殖区,生态养殖区等各区域建设基本完成,再通过铺设 道,与每个池塘的窨井相连,把整个示范区内各个池塘既各自隔离又两两可通,通过插管灵活控制各池塘,各区域的连通。2010 年,总结完善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在认真总结试验结果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各项操作规程,成功起草绿色食品 A 级“长吻鮠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等 5 项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开展循环水养殖技术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推广高效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心根据项目要求,对各辖市区广大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累计培训 439 余人次。4 主要项目成果及技术方法(1) 传统池塘的生态改造技术传统养殖池塘,因为经久失修,池底淤积太深,导致水位变浅,养殖水体缩小,生产能力较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这些池塘我们采取了“彻底清淤” “水泥护坡” “改变池底结构”等有效措施,将这些老化池塘改造成高标准池塘,从而扩大水体容量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池塘环境。具体做法是:I彻底清淤 抽干池水,清楚过多淤泥,保留 10I改变池底结构 老池塘淤泥多集中在池塘中部,且淤泥较深,细菌繁殖较快,高温季节容易引起泛池。通过将过多淤泥集中到某区域形成 左右的浅水区,既可解决清淤问题,还可以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消耗底泥中过多营养物质的同时获得经济收益。泥护坡 由于基地所在区域为砂质土壤,长期雨水冲刷,容易坍塌,据此,我们将池埂两边用水泥和钢丝网浇铸,有效保护池埂不再坍塌。通过这些生态改造,有效改善了原有池塘的养殖生产条件,极大提高池塘承载力,同时降低养殖动物发病率。(2) 人工湿地的营造与维护技术人工湿地 40 亩,占项目实施总面积的 12。是整个系统的高点,比养殖池塘水位高出 1 米以上,利用 道连接各池塘,通过自流进入各个池塘。湿地主要有俩部分组成:生物净化区(30 亩)和净水汇集区(10 亩) 。生物净化区 水深 ,构成梯度,形成以表面径流为主的兼有垂直流和潜流的人工生物处理区。该区域主要投放底栖动物和种植水生维管束植物。底栖动物主要包括中华圆田螺背角无齿蚌等,用于吸附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主要包括挺水植物(莲藕、花莲、菖蒲等) 、浮叶植物(菱角、睡莲、芡实等) 、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等) 、漂浮植物(水葫芦,浮萍等)四大类,主要用于吸附水体中的氮磷及金属元素。水生生物量达 20 千克/平米以上。水生底栖动物与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区交叉分布,起到共生互补和协同互助作用,充分净化水质。净水汇集区 深度 4 米,充分净化的生物处理区水经过填充了活性炭等微孔材料的溢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