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德立教 树教师新风新貌以德立教 树教师新风新貌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 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以德立教 树教师新风新貌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 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以德立教 树教师 新风新貌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 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 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指出当前部分教师在教书育人过 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并就如何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 教师形象进行论述。关键词师德修养 教师形象 以德立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应该具有高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 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信念、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与理论修养,对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和科 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因学生的 毕业而终止,而是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乃至影响其下一代和社会的其他人。因此,教师的形象和素质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作为享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美称的教师,我们到底做到了多少,还有什么没有做到?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加强师德修养,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是重中之重。因此, 要成为一名好的教师,就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锤炼自己,努力加强师德修养,不 断提高自身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 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德立教。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我们把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子 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 ”德 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为了给学生以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 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不能传播给别人的”。 自古以来,我国教师的人格精神就受到重视,并 成为衡量教师的重要评价标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反映的正是教师的人格力量所能具有 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人格与道德是不能分割的,高尚的、健全的人格无不以教师的道德素 养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教师的各种精神正是通过自身的道德力量展现 出来的,教师往往也被视为道德的化身。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知识的机会。孔子早在两千多年 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所以在一个班级中出现几个“差生”不足为奇。对于差生,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可以试着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同个别学生的喜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个别学生是否在学习兴趣的调动上得不到完整的诠释。教师要找到一个班级或者一个群体 的共性,也要找到一些个性化的方面,那么,这些学生的成绩以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提 高将不再是一个问题,事实上也领悟了因材施教的真谛,当然寻找的过程是艰苦的。在当 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有些教师就害怕了,放弃了,致使我们的有 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教育”的牺牲品。如何改变这些现状,也真的 要取决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转变。既然社会对我们如此尊重,如此美化我们的形象,作为一 名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怀着感激的心情,去寻找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 法,在不是艰难的时候决不放弃一个学生。权当对我们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的一种探索 和回报,也权当对社会的一种奉献,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绚烂的一笔,更可以作为自 己心灵的一种沉淀,这也将是对我们所缺乏的探索和吃苦精神的一种提升。其实,我们存在的问题,不只是上面的一些方面,教师的思维霸权、情感霸权、语 言霸权等等问题举不胜举。我们不少教师还缺乏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呵护,只关心自己学生 的成绩,全然漠视学生的日常生活。虽然学生有自己的家长,但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其心理的变化。在学校,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我们肩上,我们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在求知和求真的道路上可以少一点曲折,多一份自信。综上所述,我认为不断强化教师的道德素养,在这个变化纷呈的社会显得特别重要。 依据教育工作的特点,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事业、对自己工作对象的态度以及教育 工作者人际关系等方面。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的职业道德:第一,无私奉献,甘为人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成果要十年、二十年后 甚至更久才能展现,这一点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很难获得“名”和“利”,更需 要我们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二,以德立教,真爱育人。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教育力量,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效果。但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迁就和放纵似的爱,而是一种把“爱” 与“严”进行了有机结合的爱。 “公正这是孩子们信赖教师的基础”,教师爱学生要爱所有 的学生,不能有偏爱,否则会影响学生间的团结,降低教师的威信。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 夫曾说过“不能将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 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 能和知识,以便在对学生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上取得最好的成果”。真诚的爱和呵 护,从方方面面关爱着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诲人不倦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起码 的行为准则。第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渊博的学识、言论和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 式,处处成为学生的榜样。具备良好的教师形象,才能培养出高尚、健全的人格和出类拔 萃的人才。因此,德才兼备是教师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一定要记住:我们所传承的不仅 仅是知识,而更多的是文明,是优良的传统,是高尚的品格!第四,团结协作,家校联合。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 教师个体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有限的,教师和家长、社会联合起来才是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力 量。公正、平等、关心、了解、尊重、信任、责任、奉献、牺牲作为一名人民的教 师,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到底做了多少,问问自己到底什么做得不好。仔细分析自己的状态, 或许我们会发现问题多得实在是让自己都惊讶。我们现在要做的,或许只是静下心来寻找 问题。看看别人的就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看自己的则应努力改进。教师的职业是令人尊敬的事业,站在三尺讲台,面对几十双眼睛,我们不能忘了自 己神圣的职责:以德立教,执教为民;育人为本,传承文明;德才兼备,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无私奉献!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形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一份心 真诚地、认真地去做,努力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学识水平去影响学生。到明天,我们的教师队伍将会形成一种 更加高尚的风貌,我们的教育水平也将会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档次,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 会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参考文献:1易连云,叶澜.重建学校精神家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蔡汀等.苏霍姆林斯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易连云.教育学原理课件及资料. 2006,7.(作者单位:广东深圳艺术学校)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