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及相应的实践运作浅谈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及相应的实践运作 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 指导思想及相应的实践运作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 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及相应的实践运作的论 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 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 是正文。摘要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运动 技术教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对 其进行相应的实践运作研究,目的是反思以往而立足现在,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 指导思想 实践运作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世代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 形成的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或看法。它体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需求,与 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因此,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及可塑性。在 我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 现对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及相应的实践运作进行研究,希冀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一、军国民体育思想“军国民思想”是流传于清末民初的一种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 和军事的训练,使其具备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辱,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1902 年,清朝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 ,规定从蒙学(幼稚园)到高等学堂均开设 “体操”课。1903 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从小、中、高等学堂都开设“体操”课,接受 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知识。辛亥革命后,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了各级学校体育(体操) 课内容:“初等小学首宜授适宜之游戏,渐加普通体操”, “高等学校宜授普通体操,仍以时 令游戏,男生加授兵式体操。在军国民体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是以强制性 的灌输及教师的教为中心,从而唤醒国民重视体育,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 体制的形成,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但是过分的“偏爱”兵式体操,使体育课普遍出 现枯燥、乏味和机械的课堂状况。二、自然主义(实用主义)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体育课程目标多样化,反映在发展学生身心 上;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由兵士体操为主改为以田径、游戏、球类等自然体育活动 为主的体育教材,采用跳跃、爬树、游泳、跑步等方式进行锻炼,使学校体育内容由原来 的单调、枯燥和较为局限的状态向丰富、活跃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 学生为中心,主张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教师只是从旁引导。但是,因“儿童中心论”衍 生了“放羊式”教学,抹杀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过分的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从而 忽视了体育的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三、运动技术教育思想运动技术教育思想是指在体育课程的实施中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的观点 和认识。在运动技术教育思想下的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上以竞技项目为主,内容要求系统化, 组织、评判标准上要求规范化、统一化,强调教师的教法,体现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以 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纪律与集体行动为约束、机械模仿为特点的“传习式”教学模式。有利 于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传承和发展体育文化,但是,由于过分偏重运动技 术教学,忽视了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效果及学生个性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四、体质教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针对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状况而提出,以“超量负荷 原理”为理论基础的运动训练科学化实践的启发。它的出发点是要使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身 体、增强体质目标, 得以科学有效的落实。教学内容强调“宜少宜简”,客观上将增强体质与传授运动技术、传播体育文化对立 起来。根据“能量决定论”重视体能、体力(耐力)以及相应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 能的提高,强调“大负荷”的运动是增强体质直接、有效思想方法的体现。以“达标”项目为 主要内容的测验课、练习课占体育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内容 枯燥乏味。强调“生物体育观”,缺乏评价体质的科学指标和手段,忽视学生心理,社会等 方面的需求。五、终身体育思想我国终生体育思想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得到较为系统的传播,强调学校体育是 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不仅使学生学会 根据不同的锻炼环境和条件来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还能对自己的锻炼活动做出科学的评 价;将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锻炼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涯,建立一个体育社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课程的整个体系。 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学生练习等方面,强调重视学生身体发展、心理 调解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全体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上得到发展。让学 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与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 培养独立从事体育锻炼及健身的能力,强化终身体育观念,使其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正 确方法。六、快乐体育思想20 世纪 90 年代,快乐体育从日本传入我国并运用于教学中。快乐体育思想是指从 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让学生体验从事、 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在快乐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 展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以情感教 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合作学习为主导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自我指导锻炼和学习为 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游戏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音乐、舞蹈为为主的愉快体 育教学方法;以影视、多媒体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以野外活动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 方法。七、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1999 年 6 月颁布的中国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 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 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由此产生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所以体育课由体育 改为体育与健康 。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健身与健康的和谐统一,更加 关注学生在健身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情感转移、主动思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 目标体现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在学生成长过程的有机统一,课程内容突出了生活、自 然、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的体育观和价值观。教学内容选择适度适 中,易于开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身心素质,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项目。在教学中,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设计,师生共同活动。通过运用新颖、多样、有效的 方法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八、结语在学校体育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教育思想,它们或多或少的都 会对学校体育产生影响,但是,作为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唯一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不 同的学校体育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今后提出适合的学校体 育思想奠定基础。(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