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泸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MF-兴运多源红外线治疗仪治疗慢性乙肝及其机制研究姓名:徐建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内科学指导教师:钟森20040501M F - 兴运多源红外线治疗仪治疗慢性乙肝及其机制研究 摘 要 目的:探讨红外线肝区照射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检测红外线肝区照射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 T h 1 / T h 2 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从而探讨红外线肝区照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1 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重度肝炎 30 例,慢性重型肝炎 11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9 例,其中慢性重度肝炎 15 例,慢性重型肝炎 4 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MF 红外线治疗仪治疗)和对照组(22 例,其中慢性重度肝炎 15 例,慢性重型肝炎 7例;采用综合治疗) ,分别于入院时、治疗 2 周后、4 周后检测患者的症状、PTA、及 ALT、 AST、 TBIL肝功能等临床观测指标; 并从中随机抽取其中 29 例患者 (治疗组 14 例,对照组 15 例) ,收集肘静脉血,当日分离血清,放入- 70保存,统一用 ELISA法检测其中 IL- 4、IL- 10、IL- 12、IFN- 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 2 周后显效率为 47.37%, 有效率 89.47%, 对照组显效率为 13.64%,有效率 63.64%,两组间显效率有明显差异(P 0.05) ;TBIL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效果优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差异(P 0.05) ,仅于治疗 4 周后才有明显的上升(P 0.05) 。治疗组患者血清中 IL- 12、IFN- 细胞因子水平于红外线治疗后有明显上升(P 0.05) ; 对照组 IL- 4、 IL- 10、IL- 12、IFN- 等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红外线肝区照射治疗对慢性乙肝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红外线肝区照射治疗能增强乙肝患者 Th1 细胞的分化,从而促进 Th1 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对 Th2 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乙型,肝炎;红外线;细胞因子 Study on the effect of MF infrared treatment on the Chronic B type viral hepatitis and its mechanism Abstract: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infrared treatment on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Forty on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or chronic hepatitis gravis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receiving infrared treatment besides a combined therapy) and a control group(receiving a combined therapy) randomly. At the beginning of treatment, two weeks later and four weeks later, the symptom, liver function, PTA of patients were assessed and measur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tients sera were collected, and its levels of IL- 4、IL- 10、IL- 12、IFN- were measured by ELISA. Result: After two weeks treatment, the obvious efficiency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47.37%, 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9.4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vious efficiency rate was 13.64%, the effective rate was 63.64%.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n obvious efficiency (P 0 . 0 5 ) 。 治疗四周后,治疗组 1 9 例患者中有 1 7 例显效,0 例有效,2 例无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为 8 9 . 4 7 % ;对照组 2 2 例患者中 1 4 例显效,5 例有效,3 例无效,显效率为 6 3 . 6 4 % ,总有效率为 8 6 . 3 6 % ;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 0 5 ) 。详细结果见表 1 : 表 1 . 两组显效、好转、无效及总有效率情况比较 时 间 组 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显效率 周后 治疗组 9 / 1 9 8 / 1 9 2 / 1 9 8 9 . 4 7 % 4 7 . 3 7 % 对照组 3 / 2 2 1 1 / 2 2 8 / 2 2 6 3 . 6 4 % 1 3 . 6 4 % 值 0 . 0 5 0 . 0 5 0 . 0 5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 2 周后总有效率相似( P 0 . 0 5 ) ,但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 0 5 ) 。 因有一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对实验数据进行常用对数转换,使之符合正态分布,然后再进行统计;同时求出几何均数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上一段所描述的平均值即为几何均数,与表 2 所列举的算术均数和中位数不同。 表 2 . 两组 A L T 复常情况比较 以xS 和 M ( Q ) 表示 A L T ( U / L ) 组 别 例 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治 疗 前 2 周 后 4 周 后 治疗组 1 9 例 5 4 7 . 3 5 2 3 . 5 1 5 3 . 0 1 2 0 . 6 * 7 0 . 6 4 8 . 8 * 对照组 2 2 例 1 1 0 . 1 ( 3 7 2 . 8 ) 1 1 5 . 8 1 2 8 . 2 * 5 7 . 5 4 7 . 7 * 注: “* ”表示与治疗前相比 P 0 . 0 5 ) 。 2 . 2 . A S T 变化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几何均数为 3 9 4 . 4 U / L ,治疗两周后降为 9 1 . 9 U / L (同治疗前比较 P 0 . 0 5 ) 。 因有一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对实验数据进行常用对数转换,使之符合正态分布,然后再进行统计;同时求出几何均数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上一段所描述的平均值即为几何均数,与表 3 所列举的算术均数和中位数不同。 表 3 . 两组 A S T 复常情况比较 以xS 和 M ( Q ) 表示 A S T (U / L ) 组 别 例 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治 疗 前 2 周 后 4 周 后 治疗组 1 9 例 5 4 3 . 6 4 3 7 . 4 1 0 5 . 3 4 3 . 8 * 8 5 . 0 5 2 . 6 * 对照组 2 2 例 1 5 7 . 3 ( 3 7 9 . 0 ) 1 6 7 . 7 1 5 5 . 5 * 8 8 . 0 6 7 . 4 * 注: “* ”表示与治疗前相比 P 0 . 0 5 ) 。 2 . 3 . T B I L 变化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几何均数为 1 7 9 . 0 u m o l / L ,治疗两周后降为 8 4 . 5 u m o l / L(同治疗前比较 P 0 . 0 5 ) ,治疗四周后升为 7 4 . 6 % (同治疗前比较 P 0 . 0 5 ) ,详细结果见表 5 : 表 5 . 两组 P T A 复常情况比较(xS ) P T A (% ) 组 别 例 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治 疗 前 2 周 后 4 周 后 治疗组 1 9 例 7 3 . 0 2 7 . 0 8 5 . 2 2 7 . 8 9 1 . 7 2 7 . 3 * 对照组 2 2 例 6 1 . 1 2 5 . 2 6 8 . 7 2 3 . 0 7 4 . 6 2 9 . 3 * 注: “* ”表示与治疗前相比 P 0 . 0 5 ) 。 3 . I L - 4 、I L - 1 0 、I L - 1 2 、I F N - 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3 . 1 . I L - 4 变化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平均值为2 5 . 0 5 p g / m l , 治疗两周后平均值为2 6 . 1 8 p g / m l(同治疗前比较 P 0 . 0 5 ) ,治疗四周后为 2 7 . 2 7 p g / m l (同治疗前比较P 0 . 0 5 ) ;对照组治疗前 I L - 4 平均值为 2 9 . 3 9 p g / m l ,治疗两周后平均值为2 6 . 2 2 p g / m l (同治疗前比较 P 0 . 0 5 ) ,治疗四周后为 2 6 . 7 8 p g / m l (同治疗前比较 P 0 . 0 5 ) ;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 I L - 4 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 0 5 ) ;详细结果见表 6 : 表 6 . 两组 I L - 4 变化情况比较(xS ) I L - 4 (p g / m l ) 组 别 例 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治 疗 前 2 周 后 4 周 后 治疗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