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摘要: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重知识理论课程,轻教育实践课程.且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封闭,难以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开展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合理调整课程内容,加大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重,是适应教师教育发展需要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从本质上来说,教师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从概念的涵义上讲, “教师教育”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对教师进行教育”,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后培训或教师继续教育;二是“关于教师的教育”。包括教师的职后培训和职前培养。课程设置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结构,课程作为教育文化的根本标志,其不断改进和完善是人类教育永恒的课题。就教师培养而言,要造就合格的教师,需要依托于比较高深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合理设置。本文拟对大学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的课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国现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及其问题 中国近现代的师范教育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创立,至今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高校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形成了文理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各种单科性的学院,而对于教师的培养、培训主要是依靠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师资需求日益增长,师范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巨大、层次分明、结构完备、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但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教育大改革的潮流中,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教师教育课程改2革相对滞后。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支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落实到课程设置上,也必然由职业技能培训型课程发展到教师专业发展型课程上。教师教育的课程不仅能使受训者成为一个具有从业技能的教师,而更要使受训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然而,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较大缺陷,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设置结构及其问题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有三大块: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共 170 学分左右。当前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有教育学科类(含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约 8 个学分、政治思想品德类(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国际政治与经济)、英语、电脑、体育、军事等,约占 42 学分左右。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习,共 80 学分左右,其中实习为 6 个学分。选修课程 40 学分左右。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习共计 14 学分左右,不足总学分的 10%。从学分比重看,教育学科课程比重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重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显然安排不合理,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1.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 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的门类过窄和学时安排太少。目前在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学科专业在整个课程结构比重中,它还不到 4%,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重差不多接近整个课程的一半,现行的师范院校各院系的学生则都定向为教师教育,但由于接受的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太少,虽然是师范生,实际上不具备做教师的基本素养。 2.重知识理论课程,轻教育实践课程。 3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结构的比重安排不平衡。传统的教学,重视教育知识理论传授,忽视教育实践课程锻炼,正如列宁所说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的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化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水平。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只设置了短暂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师教育实践在整个课程结构中仅仅只占了 6 个学分),而且实践课程的内容没有广度和深度,以致造成学生与教育实践脱节。 (二)课程设置内容及其问题 1.教师教育基本课程老化,难以适应新时代教师的要求。 关于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葛斯曼(Anderson)认为应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有关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关于自身的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学科内容的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和学科教学法;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主要有学习理论、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知识、激励的理论与实践、对学生种族、社会经济和性别差异性的了解;一般的教育学知识包括课堂组织和管理、一般的教学方法;课程知识包括课程发展和学校各年级课程的基本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包括课堂、学校、家庭、社区、学区、国家或地区知识。关于自身的知识主要是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优点和缺点、教育哲学、学生的目标、教学目标等的了解。 默雷和波特(FrankB.MurrayandAndrewPorter)在教师教育手册建立职前教师的知识基础一书中认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需要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内容、普通和人文知识、教育学科内容、多元文化和国际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科知识过程中的决策问题。 舒瓦茨(HenriettaSchwartz)在教师教育研究手册中指出:“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4年代的教师,除了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策略外,还需要对实践有全面的理解”。 我国学者认为:“作为学科教师应具有三方面的知识:(1)是学科专业知识;(2)是教育学专业知识;(3)是教育实践技能。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的方面是有共识的,即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而我国以往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体系僵硬,知识陈旧,远远没有达到上述要求。 2.课程设置单一、封闭。 但由于学时分配上的限制,我国教师教育开设有些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等课程。而与此相比较,美国在本科水平的师资培养中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如基础教育、教育导论、教育史、初等或中等教育原理等)、教育方法与技能(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材教法、普通教法、教育技术等)和教学实践活动(通常以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和教育实习等方式进行),很明显,我国的教师教育教育学科类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封闭,往往孤立分科,只重视各科内容的自身逻辑系统。而忽视不同学科内容间的横向有机联系,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概念生硬,在未来的教学中难以解决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基础 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不能很好的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其课程设置同样不能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也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并且已具备了相应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现代信息社会,先进的科5学技术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要求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加专门化、系统化、多元化,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其次,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目前这两类学科现已有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弥补了过去教育学科方面知识的不足,对教育各方面的问题有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能有效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另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教师教育在质和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过去仅仅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在数量上的需求,而现在是转向满足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需要,同时建立起较完备的教师进修制度和岗前培训制度,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具体内容及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立项课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项研究”中提出建构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原则:以“建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目标、确定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标准、形成以实践为取向的开放的课程结构”,并提出了“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实践”等四大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针对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中存在很多不足,我认为可以从课程设置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作以下的调整: (一)合理调整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拓展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1.合理调整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根据这种认识,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普6通文化课程也可以称之为人文学科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社会、伦理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要教的内容,包含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科课程的内容是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教育技能课程主要是指做教师所必备的技能和技术,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所教学科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形象设计技术、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评价和测量、信息技术等;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教育观摩见习、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等。 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知识,才能对社会和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全面理解教育原则、人的发展;才能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教师。 2.拓展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1)在拓展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广度方面,学校组织受训者参加校外各种教育实践,如开展教育调查,教育访问,通过实证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把握影响某个问题的主要因素,形成受训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使受训者从中获得启发,有所收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如强化试教、讲课比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来积极辅助、补充、延伸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领域。(2)在拓展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深度方面,学校开展学术研讨和专题讲座,主要是了解学科的前沿和进展,知识的拓宽与应用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通过这些方面知识的了解来获得学科的最新知识,主要是使受教教师掌握有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思想和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从7而能促进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整体优化,加速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加大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重. 课程比重主要是指各类课程的学分或学时在总学分或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可以设计如下:一般文化课程占 20%,学科专业课程约占 40%,教育学科课程约为 20%,教育技能课程约占 10%,教育实践课程约占10%。这种课程结构之间比例合理、主干枝节位置间形成一个有序、协调、优化、统一的结构体。这为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对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结构实行调整,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门类和改善这些课程的质量。以华南师范大学在进行的改革为例。教师教育的基本课程还是学科专业课程,改革主要是从教育学科课程的设计着手的。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结构化是指课程门类增加,形成课程体系;微型化是指尽量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在总量上不增加太多的课时。教育学科课程是由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教育技术学。教育学课程是由教育学专题、教学理论和教学工作、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以及教师学等若干门课程所构成;心理学课程是由心理学基础知识、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若干门选修课程所构成;学科教育学课程是由中学学科教材内容分析、中学学科教学方法、中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微型课程所构成。 2.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结构进性合理调整;适当延长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活动时间,重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