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反思大学生助学贷款中的诚信危机论文关键词:助学贷款 诚信制度 违约 美国的诚信制度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在还款上出现了一些学生不守诚信的违约现象。这种初衷很好的贷款政策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困境,其根源在哪里,又如何走出这种诚信困境呢?笔者试图通过与美国公民信用制度对比,反思中国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诚信危机。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 国家助学贷款开展以来,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此而受益,顺利完成了学业。但近年来,在还款上出现了一些学生不守诚信的违约现象,这种违约现象造成的最大苦果是银行对大学生失去信任,导致个别地区的银行以各种理由拖延助学贷款的申请和发放,使那些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贫困生们感受到了巨大的焦虑和无奈。笔者试图通过与美国公民信用制度对比,反思中国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诚信危机。 一、中国大学生的诚信认识现状 据东华大学学生处的一份调查显示:85%的学生认为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地位很重要,14.1%的学生认为地位一般,还有 0.9%的学生认为无足轻重;在和2他人交往时,67.2%的学生看重对方的诚信,2.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69.3%的被调查同学眼中社会的诚信状况并不乐观,只有 15%的学生认为状况较好,但 67.8%的学生对构建诚信社会是有信心的。当申请减免学费或困难补助时,有 4.3%的学生选择了基本照实,略有夸大;当问到自己在生活中能否做到诚信时,有 26.7%的学生选择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被调查对象中 96.3%的学生表示一定会按时还款,3.4%的学生表示到时候再看,还有 0.3%的学生表示能拖就拖。在对待学生贷款不还问题上,63%的学生认为应该联系其工作单位,以工资抵贷,15%的学生认为应该扣压其毕业证书,直到其还贷,13.8%的学生认为应该对于有作弊等行为的学生不予贷款。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过滤出这样几条信息:一是大学生对社会整体的诚信状况不乐观;二是由此导致对大学生的影响是诚不诚信要看具体环境,看别人讲诚信,自己就跟着诚信。也就是说诚信还不能成为大学生的自发行为,大学生的诚信观仍处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阶段,缺乏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与意识。三是对大学生的助学贷款缺乏有效的还款违约惩罚措施,只是简单的扣押毕业证书,致使毕业生还款更加困难。 在这种整体状况下,必然会出现部分毕业生还款违约问题,必然会出现高校与银行之间关于助学贷款的恶性循环。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美国每个人都十分重视信用记录,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则对自己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时还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这种代价用金钱都无法挽回,这就使得美国人都有着较好的信用意识,他们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资信中介机构咨询自己信用状况,尽可能归避不良信用记录,以减少日后给自我的经济活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不便。 3二、美国注重诚信教育的终生化、社会化 在美国,诚信教育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都把教育孩子从小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自从学生入学伊始就会接触到有关诚信的诸多内容,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强化学生的诚信自觉意识,使其认识到除知识之外诚实守信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资本,诚信的缺失必然导致其在事业上的失败。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各类组织也通过定期开展信用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本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但是诚信不是仅仅通过自律就能实现的,只有在自律和他律共同作用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自身在积极营建良好的道德氛围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约束学生的失范行为。如果学生在校内做出违反法律的行为、越出道德合理性范围或在学习中弄虚作假等行为都将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中,这种不良行为必将对其下阶段的学习或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在美国信用理念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已经拥有了厚重的积淀,讲求信用是美国社会得以有效运行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基础,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联邦政府将信用作为一项考核每个公民以及社会各类组织从事各种活动的重要指标,以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三、构建完备的惩罚体系与完善相关立法 首先,美国的信用体系十分完备,设有国家信用局,纪录和保存每位公民的信用档案,对每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打分评级,如果某人有了信用不良的纪录,那要办理信用卡、贷款买车购房等就很困难。学生贷款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笔贷款,是一个人积累信用得分的开始,所以借贷人一般不敢拿自己的信用开玩笑而任意拖欠学生贷款。其次,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多样的还款方案。这些方案包括:标准还款计划(StandardRepay-ment)、延期还款计划4(ExtendedRe-payment)、渐增还款计划(GraduatedRepayment)和按收入比例还款计划(IncomeContingentRepayment)。最后,回收措施得力,对拖欠者给予严厉处罚。学生贷款发生拖欠除了将拖欠情况报告给信用局,还会受到以下惩罚:1.失去申请延期还款及债务免除的资格;2.授权税务部门从个人所得税中扣除;3.将拖欠者名字在媒体上曝光;4.对恶意拖欠者的最严厉的惩罚措施是诉诸法律,由法院强制执行。1 美国联邦的每项资助计划都以立法的形式形成国家的法令,以法案带动资助,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高校助学贷款政策及其相关立法的不断修正,以便它们能更好地促进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2 四、资助体系集约化 美国政府的资助方式和途径非常多样和复杂,但各种资助方案均统一于“资助包”(FinancialAidPackage)。按照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解释,所谓“资助包”是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即把所有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混合成一个“包”,以便协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其核心是大学生通过规范合理的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资助包”最初由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简大学委员会)设计开发高等教育法颁布后,美国国会在大学委员会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具权威的配置“资助包”的“国会方案”(TheCongreemethod)。3 通过对美国诚信状况与诚信制度的分析,对比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美国的信用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国家通过各种努力长期积淀的成果。笔者认为,在我国的具体国情状况下,我们目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建立诚信终身网络档案,使每个人都自觉的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断培养诚信品质,使个人的诚信渗透到其5生活大方方面面,伴随一生。完善毕业跟踪调查。对毕业生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联系跟踪网络,使毕业生与学校保持持久联系,通过校友会等组织,掌握每一个毕业生的基本动态信息, 2.加强学校就业指导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为毕业还款打下经济基础。 3.建全助学贷款信用管理制度,完善还款违约惩罚机制。具体要做到:一是对申请贷款的学生应进行困难认定工作,只有符合学校制定的困难认定的标准才可以贷款。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这项认定工作,但细节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需要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成为把好助学贷款政策的第一道关。二是在签署合同时,明确学生个人、银行和校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有章可循。三是要有灵活便捷的还款办法,可以把目前的按月、季还款改为按年还款,或者,在学生毕业后第一年,按其就业状况的好坏,可再选择一次还款方式。银行和个人之间应有畅通的反馈、沟通渠道,实现异地还贷等,使还贷机制更可行、更宽容、更人性化。 4.不断完善还款违约惩罚机制。取消简单的扣押证件的办法,通过个人诚信档案系统,使个人违约行为影响其工作单位、生活环境,使诚信成为个人生活幸福、工作成功的通行证。 5.加强贷款方面的立法建设。我国法制建设还很不健全,大学生贷款违约更是法律体系的一大空白,因此要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工作,为大学生助学贷款提供坚强的法律后盾。6.诚信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内容深入化。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大学生知道了解国家的助学政策,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的感恩情怀,教育大学生要奋发努力,回馈社会。 其次,从国情、校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文化活动培养大学6生的诚信意识。通过课堂,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诚信理念,使诚信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寓教于乐。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团日活动, “大家谈诚信”主题征文活动, “诚信在我身边”主题演讲比赛活动, “大学生诚信是否缺失”辩论赛活动等,在学习和讨论中明辨是非,造就诚信。 以上只是笔者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议,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助学贷款中的诚信危机,必然需要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关爱贫困生的成长,关注国民诚信教育的发展,促进诚信教育的社会化、终生化与法制化。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红桃,朱俊文.美国联邦担保学生贷款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2(4) 2高建民.美国近年联邦教育资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3赵立卫.美国大学生资助的“资助包”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5(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