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9 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 1.辨析:暴力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唯一途 1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 国家政权的一般规律,是资本主义崩溃、社会主义诞生的必然伴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 是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充满着阶级矛盾和斗争。当这种矛盾和斗争达到白热化时,就 必然发展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 资产阶级国家的军事官僚机器本身就是一种暴 力,是压迫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工具。无产阶级不采取革命暴力,就不能消灭资产阶 级的反革命暴力。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反动统治阶级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自愿交出政权, 而总是首先使用暴力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2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是可能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强调暴力革命的作用,但并没有把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般规律绝对化。 他们一再指出不排除某些国家在特定条件 下采取和平方式夺取政权的可能性。而且认为,当存在这种可能性时,无产阶级必须力争用 和平方式实现革命目的,因为这种方式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 因此,在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上,无产阶级要准备两手,要根据资产阶级对革命的抗拒程 度,来决定是采取和平方式还是非和平方式。 2.辨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已经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历史命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帝国主义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 (一) 生产关系的调整。 (二) 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三)垄断有了新的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 (四)国家的功能 发生了变化。 (五)用新殖民主义代替旧殖民主义。 (六)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协调 相互之间的关系, 以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 解决它们的困难并共同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 世界。但是,帝国主义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并没有消除它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因此,不可能改 变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首先,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看,其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局部质变,但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其二,与此相联系,资本主义的基 本矛盾,虽然表现形态有所变化,但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在加深。其三,现代资本主义 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 虽然使工人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但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并 没有改变,现代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并未改变。其次,从这些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看, 虽然殖民主义采取了新的形式, 但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没有改变 “南北关系”的本质。 总之,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看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要看到一 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相当的发展甚至较快的发展, 并可以在不触动资本主 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 也不应被某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对稳定和 发展的现象所迷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历史的发展将继续证明,没有任何灵丹 妙药能使帝国主义摆脱其固有的困难和危机,它最终灭亡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3.辨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 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主题的起点, 是马克 思主义的第一个层次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 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 放这一主题的中介, 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层次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第三个 层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既然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是终结,那么,如果没有终结,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从这个特定意义 上可以说, 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没有了科学社会主义, 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或者不成其为马克 思主义了。 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 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4.辨析: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建立的条件与途径以及发展社会 主义的目的。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学说,其主题是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 放。 为什么存在一个解放问题?从理论上看: 按马克思的说法, 人类发展的历史经历个 三阶段:人的依赖物的依赖人的全面解放。从现实看:受压迫,受剥削的现实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对象: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及一般目的。性质:社会主义 替代资本主义,消灭剥削阶级与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全人类解放、人的全面 解放。条件:讨论各项具体条件和最一般条件。 一般目的:共产主义 5.辨析: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 恩格斯在深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 创立唯 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在哲学和政 治经济学上的伟大变 革,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大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的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一块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指出了社会历史 发展的原因应当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中去寻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 由此得出 三个科学结论。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 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第二,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历史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 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只有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 主义。 2、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又一块理论基石 马克思、 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批判地继 承了英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对于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起了关键性 的作用。第一,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 秘密在于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二, 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 位和历史使命,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 和暂时性 ,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 社会主义代替的的规律。 第三, 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推 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 总之,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到剖析资本主 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克服了空想社会 主义的根本缺陷,把社会主义完全建立在科学的、现实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 科学。 6.辨析: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是高科技发展的挑战和全球化的挑战。 在当今这样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正面临两大时代性的挑战:其一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其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一、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1. 为什么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能 带头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 只有俄国一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 是死里逃生、保存下来了。经历了 1929 年一 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从社会 主义国家吸取了加强国家行政干预、运用计划经济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吸收工人参与 管理等措施,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自我调节能力,使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八个社 会条件更加完善了,所以能够又一次掀起新科技革命的浪潮。 2. 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新阶段? 在理论界, 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 段, 而列宁那时所讲的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大体上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私 人垄断资本主义才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如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来分 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迄今理论界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 这个重大问题还有 待继续探索。 3. 为什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竞争不过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内因之中既有远因, 又有近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斯大林从 30 年代以来形成的权力过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 和对外关系体制, 使得劳动人民不能充分掌握大权,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 出来,全社会又缺乏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自由思想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因此苏联长期既无 力在电气化之后带头掀起信息化的新科技革命, 又无法应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科技革 命的挑战,终于被这场由无前例的新科技革命的大浪潮淹没。 二、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1. 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 2 应当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走势? 3. 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为什么大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 义? 4. 应当怎样正确对待民主社会主义? 7.简述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经 济 条 件: 经济危机,矛盾尖锐; 政 治 条 件: 三大工运,阶级成熟; 思 想 基 础: 三大体系,思想来源 自然科学基础: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 两块基石 创造唯物史观;发现剩余价值。 产生的标志 1848 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2、社会政治条件: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 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 1836 年至 1848 年英国工人掀起的宪章运动; 1844 年 6 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思想文化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自然科学基础 19 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 进化论的新 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主观条件: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产生的标志 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9 世纪 40 年代后期,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9 世纪 50 年代中国走不同于俄国的道路,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从传统单一模式到民族特色新模式 社会主义改革浪潮 5060初,南斯拉夫、苏联、波兰和匈牙利改革 60初,苏联、东欧改革。 70末80初,中国及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创造,是社会主义 史上第三次飞跃的重要内容和鲜明标志。 8.简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 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 (一) 经济条件 (二) 阶级条件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 纺织工人起义。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1、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配弟、亚当.施密、李嘉图 3、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9.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历史过程 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