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滕喜玲(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 许昌市 461000)最近七年来,我院开展了以促进母乳喂养、 创建爱婴医院为起点的爱婴行动,以产科和儿科为重点,更新和改变医护人员对母乳喂养的知识、 态度和行为。改革了传统的产科制度,实行母婴同室,使之早接触、 早新吮、 早开奶,成功的保护、 促进和支持了母乳喂养。据近几年统计,院内母乳喂养率达98 %以上。同时,我们深刻体会到贯彻健康教育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具体做法如下:1 方法选拔经验丰富、 责任心强、 善于交流,具备师级以上的护理人员担任责任护士,并到上级医院培训学习。回院后指导培训其他医护人员。明确教育目的,使产妇了解母乳喂养的知识,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举办孕产妇家属培训班,放录像、 图片宣教。责任护士用模具示范表演以及床边技巧指导。2 讨论211 明白母乳喂养的生理基础 泌乳、 排乳是母乳喂养的生理基础,妊娠使泌乳激素分泌、 释放,产后引起正常的泌乳与排乳。同时,母亲具备泌乳反射、 射乳反射及立乳反射,婴儿具备觅食反射、 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泌乳、 排乳功能和母婴双方具备的神经 生理反射功能,决定了所有产妇都有泌乳和哺育婴儿的能力,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212 讲授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母乳喂养对于婴儿和母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母乳清洁无菌、 温度适宜,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最适合婴儿的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物南,可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同时,婴儿与母亲皮肤接触,充分享受母爱,促进婴儿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育。母婴早期接触,可促进婴儿早期智力开发,同时,让婴儿不定时频繁吸吮乳头是刺激乳汁分泌的动力,使乳汁越吸越多。婴儿吸吮母乳可促进母亲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 使子宫恢复。持续母乳喂养还可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减少受孕以及乳腺癌、 卵巢癌的发病。213 教授正确的哺乳方法 强调母亲正确哺乳姿势和体位有助于婴儿正确含接乳头,婴儿正确的吸吮姿势能促进哺乳、 预防乳头痛、 乳胀。掌握正确的挤奶方法:为保持乳汁分泌,可让母亲挤出乳汁喂哺自己的特除条件下不能吸吮的婴儿。学会判断婴儿吃到足够母乳的方法和需要哺乳的征象。掌握乳头疼、 奶胀、 乳头皲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说明坚持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身心健康,指出合理饮食,适当活动和锻炼决不会使母亲因哺乳而改变体形。产后,责护随时到床边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指导,至产妇和家属掌握为止。医院设有母乳喂养咨询热线电话,24小时为病人服务。214 做好出院指导 告诉产妇,产后乳汁分泌有时间过程,从初乳、 过渡乳至成熟乳约1430天才趋于稳定。而产后住院仅57天,出院时许多产妇泌乳过程尚未建立,不可因 “奶不足、 长不胖” 而终止哺乳,添加其它食品影响母乳喂养。懂得婴儿喂养知识:强调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不予添加任何辅食,6个月之后可适当添加辅食。产妇学会哺乳期间生活知识:详细说明产后饮食、 休息、 活动、性生活和外阴护理应注意的事项。告知产妇出院后一个月内,我们设有随访组织将到家23次进行家访,解决母乳喂养中的问题。几年来,由于我们重视健康教育在母乳喂养中的作用和出院后随访组织的支持及热线咨询电话等,使母乳喂养率明显增加,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稿日期:2002205210重症肌无力的抢救与护理林娟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医院内二科 泉州市 362000)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以横纹肌无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乙酰胆碱受体介导、 细胞免疫依赖性、 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劳,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如侵犯呼吸肌则出现呼吸困难,称重症肌无力危象,若抢救不及时,护理不当常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我院2001年共收治重症肌无力患者1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9岁,平均3414岁。临床类型:眼肌型6例,全身型10例。2 常规护理体验211 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疾病的疗效和护理,重症肌无力病人常有恐惧心理,思想压力大,情绪85河南医药信息 第10卷 第24期(2002年12月)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护士应具备有高度的同情心,疏能开导病人,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好心理护理,使之解除恐惧感,以最佳的身心状况接受治疗和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12 一般护理 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安排在安静的病室,室内气温适宜,避免受凉,保持床铺清洁,预防褥疮的发生。213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以增进体质,吞咽困难,咀嚼无力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给予鼻饲,注意严格掌握在注射抗胆碱酯酶药物15分钟后再进食(口服者在饭前30分钟服用) ,进食过早或药效消失后进食,易发生呛咳,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214 口腔护理 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咀嚼、 吞咽困难,伸舌不能,咽反射消失,口腔内常留一食物残渣,加之口腔分泌物过多,易引起口腔感染,必须保持口腔清洁,每日2次口腔护理。3 应变措施讨论311 避免或消除可能导致的诱因 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某种诱因常导致危险的发生,常见的诱因有强烈的精神的刺激,各种感染、 过度疲劳、 妊娠分娩或使用了对神经肌肉传导有阻滞作用的药物(如链霉素) ,创伤及手术等。在护理重症肌无力患者时应尽量避免或消除上述诱因,遇到某种不可避免的诱因如手术或分娩等情况下,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向患者讲病情,消除其紧张心理,避免给予大量麻醉或催眠药物,预防并积极治疗继发感染。312 呼吸功能的观察 本症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应细心观察,注意有无口唇、 指甲紫绀及鼻翼煽动。如有呼吸困难应及时吸氧或做人工呼吸,对口腔、 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粘稠不易咳出,严重影响通气量时,应及时行气管切开,并严密观察呼吸频率、 深浅、 缺氧情况,及时调节潮气量,经常检查患者的氧分压、 氧饱和度和血液pH值,以助了解呼吸功能有无改善。313 呼吸肌麻痹的观察及护理 及时准确应用人工呼吸机,保持气道通畅。如患者出现紫绀、 颜面潮红、 结膜充血、 血压升高、 脉快、 全身多汗、 流涎、 精神兴奋、 甚至意识障碍时,应采取果断措施,在医师没有到来之前,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以保证在气管插管之前,使患者不致因窒息而死亡,气管插管成功后,除按气管插管护理外,停用一切抗胆碱酯酶药物,并在2448小时内行气管切开,以便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正压给氧,待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后,可拔掉气管插管。314 重症肌无力病人慎用或禁用的药物 重症肌无力病人特别是延髓型全身型病人,感染的发生率是很高的。针对感染,在抗生素选择上需注意避免应用使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加重的药物,这些抗生素具有突触阻滞作用,属禁忌用药之列,如链霉素、 新霉素、 庆大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 卡那霉素,应绝对禁用肌肉松弛剂、 麻醉止痛剂等。对干扰和抑制神经-肌肉传递的药物也应禁用,如抗心率失常药物,奎尼丁、 普鲁卡因、 心得安、 利多卡因等,有些镇痛解热药物如氯唑沙宗等也应禁用。我们对感染病人除针对痰培养结果选择用药外,常选用青霉素、 甲硝唑、 先锋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更重要的是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冒,通过拍背、 吸痰、 引流痰液等方式来预防肺感染。总之,在重症肌无力的治疗问题上,恰当的护理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护士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护理手段,并指导好转出院病人及家属如何用药,如何防止副作用,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受凉、 感冒、 创伤、 激怒等易诱发因素,以防复发。收稿日期:2002208220结肠造口后灌洗23例的观察朱 伟 胡成玲(江苏省铜山县中医院 铜山县 221009)过去,人们仅对肠口的技术及防治术后并发症加以注意,而对肠造口本身的治疗及护理不甚关心。我们自1989年2月至2001年1月共进行和随访指导永久性结肠造口灌洗23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1 一般资料 本组因直肠癌结肠造口者21例,乙状结肠扭转坏死切除结肠造口而不愿二期手术者2例。在本院造口者5例(在腹直肌处造口者3例) ,外院造口后来本院要求灌洗和指导者18例(腹直肌处造口者2例)。年龄2769岁,平均4616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手术至灌洗时间最短7天,最长141天,平均63天。灌洗时间最短38天,最长4年零3个月,平均为138天,有5例长达3年以上,3例平均灌洗52天后自行中止。中止灌洗原因大致为灌洗花费时间较长,在家中心理上的恐惧感和缺乏必要的灌洗设施,无一例因灌洗并发症出现而中止者。本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学会灌洗技术。入院培训时间最短3天,最长7天。患者回家后,我们每13个月随访、 指导一次。112 方法及注意事项 患者取仰卧位,用国产灭菌1820F胃管液体石蜡润滑表面经造口向上缓慢并旋转置入,达残余结肠下1/ 3处,即约进管30cm左右,用011012 %肥皂水经灌肠筒、 橡胶管、 玻璃接管和胃管缓慢灌入肠腔。液面距结肠造口不超过30cm。灌液量约500800ml。保留510分钟后,固定导管以防脱出。并保护好造口,以防溢出。患者变体位,或侧、 或立、 或俯卧支撑位变换35分钟,再使灌洗液随粪便一同排出。再用温盐水重复灌洗,95河南医药信息 第10卷 第24期(2002年12月)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