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二、现代世界的经济十二、现代世界的经济(一)归纳比较(一)归纳比较1、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分析:(1)成功的原因: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新政有能力干预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20 世纪 30 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发展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2)评价:实质和特点: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而进行的政策调整,它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新政未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政在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它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其次,由于经济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再次,新政开创了国家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顺应了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模式。2、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影响?(1)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自 19世纪末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开始产生。受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各国纷纷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二战”后得以迅猛发展。(2)发展原因: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的矛盾,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战争的特殊作用。在战争中,国家必然要对大量的工业部门进行集中管理,以应付战争需要,这种战时的管制有很大的强制性,但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为战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能力,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使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这就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3)影响:积极意义:a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b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以及与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经济危机,促进生产的发展。消极意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最终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趋势。3、 “二战”后至 9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征时间特征原因战后至 60 年代末黄金时代(1)大力拓展世界市场(2)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产业(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运用凯恩斯主义积极调节经济运行70 年代“滞胀”(1)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石油危机使经济雪上加霜(3)凯恩斯主义失灵80 年代低速增长(1)根据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里根总统采取措施减少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以抑制通货膨胀(2)削减税收,加大国防开支以刺激投资(3)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90 年代空前持续增长,进入“新经济”时代克林顿总统执政后,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以消除财政赤字为目标,对美国经济进行改革4、 “二战”后英、法经济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1)英国经济的特征:英国经过工党和保守党长期以来的改革,逐渐形成了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混合市场经济。后来经过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进一步改革,经济自由主义重新确立其重要地位,但英国仍然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混合市场经济。(2)法国的经济模式:法国的经济模式主要是计划指导型经济,即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但法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不强迫企业实施,而是通过激励措施推动其实现。(3)对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评价;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强调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性作用。其优点在于:通过发挥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防止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和破坏性,以此作为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保证。然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市场机制的相当部分功能被政府所取代,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自由发展空间,抑制了企业的活力。而且一旦政府的判断有误,其政策效应发生错位时,则会对整个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这也是日本经济在长期萧条中不能自拔的原因。5、l9 世纪晚期和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初,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同因素有哪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l9 世纪晚期垄断组织产生,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垄断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对落后地区的侵略和掠夺。l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和瓜分殖民地进行侵略。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价格,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巴黎公社之后的 30 年,国际工人运动尚处在聚集力量、准备革命的和平发展时期。 “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都不敢贸然发动国际性的战争,资本主义国家又推行了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阶级矛盾相对缓和。6、全面认识和理解影响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思想流派。一定时期的经济思想与一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相关,它反映的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1)盛行于 1618 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主张积累金银,发展工商业,拓展海外贸易。它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要求的反映。(2)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自由主义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日益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废除封建束缚,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3)凯恩斯主义:认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把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如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在位时期的经济政策。(4)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5)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注意: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为解决“滞胀”提供了新思路。7、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后者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动乱;后者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关系密切。(5)两种政策的结果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8、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实施的背景是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后者实施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原则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2)措施不同:前者是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后者是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3)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特点不同:前者是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9、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点从建设上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即习惯上所说的斯大林模式;中国起初也照搬苏联模式,虽然在 1956 年后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改革上看:苏联在 50 年代、80 年代先后兴起两次改革,虽然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但总的来看,是在原体制上的修补,成效不大,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改革失败。中国从 l978 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波及城市,走了一条渐进的改革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结果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都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取得成功。10、斯大林模式与英国、中国制度的比较。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从积极方面来看,它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形成,既是一种历史选择,也是社会制度及体制的一种质的进步。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它对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强,起了巨大积极作用。同时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对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也起了重大作用。斯大林模式为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启发。(2)从消极方面看,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弊端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第一,该模式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生产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畸形的经济结构难以改变,生产效益日趋低下,浪费消耗日益严重,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