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情境创设数学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因为它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在为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形而绞尽脑汁,新颖奇特、标新立异的情境创设,成了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的执教老师所追求的关键要素,同时似乎又无形地成为评判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于是,在一些课堂中出现了一些泛滥的、平庸的或者牵强附会、画蛇添足的情境创设。 一、情境创设要求“真”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我们所提倡的“求真”,绝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而是还原课堂教学的真实面貌,探求课改的“本真”。我们必须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走进学生眼中的世界,寻找生活的源头,探索教学的真谛。 案例 1:一位乡村小学的老师上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老师去肯德基买了一些东西:汉堡 35 元,薯条 30 元,冰淇淋 8 元,玉米 3 元(说明:出示图片表示的数量都是 1 份)。师:你最喜欢吃哪两样东西?你想不想买下它? 案例 2:同样一位乡村教师执教7、8 的加减法时,他分组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 7颗小石子,把它撒在画好的地面上,接着让学生自己统计圈内有几颗,圈外有几颗,你们能找出哪些加减法的算式呢? 案例 1 中的情境严重脱离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所提供的数据也极不真实。2再说,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没去过肯德基吃东西,缺少实际的生活体验,其回答也只是奉命行事罢了。如此虚假的情境创设就好似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一样,激不起学生的半点兴趣。案例 2 这种游戏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的课余生活,抓住了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可谓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其实,对于乡村的教师来说,虽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师可以利用乡村孩子所熟悉的鸡、鸭、鹅、猪、狗、牛、羊、田里的农作物等有利条件创设情境,搭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平台,乡村里丰富的生活情境、多彩的数学题材蕴涵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的原形,是教师挖掘不尽的教学源泉。 二、情境创设要务“实” “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是智能的开掘、精神的陶冶和文化的熏陶。 教育不是为满足人们审美和欣赏的需要,而是重要使命的实践。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有善良的动机和满腔的热情,更应该有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我们所要提倡的“务实”,是要丢掉课堂中“华而不实”的情境装饰,发扬真实、朴实与扎实的情境创设。这种情境创设不过于注重形式,而注重所创设的情境要简单、实在、实用、有实效,同时要便于操作,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体现“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案例 1:有位老师在上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课前扛着摄像机,让一位学生扮成顾客到超市购物,然后制成导入情境的课件,问:这位小朋友在购物时要用什么?可谓用心良苦,为了这个简单的导入至少要花半天的制作时间。其实,学生生活中早就在用钱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何必如此小题大做呢?如果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如此兴师动众吗? 案例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新镇小学三年级有 4 个班,每班40 人;四年级有 3 个班,每班 38 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同样是谈学3生的人数,何不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呢?一位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学校四年级双语班有几个班?”(生:4 个班。 )“每班多少人?”(生:30 人。 )“四年级普通班有几个班?”(生:6 个班。 )“每班多少人?(”生:60 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学生反馈的信息板书在黑板上:我们学校四年级双语班共有 4 个班,每班 30 人,普通班共有 6 个班,每班 60 人。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生 1:双语班和普通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生 2:普通班比双语班多多少人?生 3:普通班的人数是双语班人数的几倍?他们的问题当中有的是求两积的和,有的是求两积的差,有的是求两积的倍数,几乎涵盖了本节课中所要解决的所有类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实在、实用又高效,何乐而不为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求真”、 “务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可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一定要考虑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种理念下的情境创设虽少了点高潮、激情与看点,却多了几许平凡、朴实,在平凡中孕育了伟大,在朴实中蕴涵了精华;虽少了震撼视听的多媒体使用,却多了师生的对话和真情的交流;虽少了些许“创新之举”、 “华美之作”,却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 自然因多彩而绚丽,教育因真实而美丽。真实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天然去雕饰”,是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 “真实”并非“随意”与“浅薄”,真实的课堂是真正精彩的课堂,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对课改中形成的优良作风的一次再超越,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理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