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2.12.1 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发布时间:发布时间:2010-04-152010-04-15 13:3913:39第二章第二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目标与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世界在瞬息万变中进入了21世纪,这将是一个“知识化”与“学习化 ”的时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 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学 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以及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论述学会做事时,他们特别强调了“先进经济的非物质化 对学习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并且指出,“信息和交流活动都是极 其重要的,在这方面,重点是以个性化的方式为某个确切的项目捕捉 和处理特定的信息”,把教育应该培养人的信息技术素养放在了一个 十分突出的位置。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智育的 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 时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一、信息与信息技术自从计算机发明以来,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一起得到迅速的发展并 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公认,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成为了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人 将信息与材料、能源相提并论,将三者描述成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三大 支柱。(一)信息及其传播1. 信息的定义信息的起源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同步。长期以来,人类就生活在信息的 海洋之中,几乎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信息”这一词汇,但是 学术界始终无法给它统一的定义,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信息所涉及的 领域极为广泛,限于对信息的认识水平,各界都从自己所认识的范围 解释、定义信息。自1948年以来,对“信息”的描述多达上百种。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仙农(C.E.Shannon)第一个以信息公式的方式定义,他说“信息是 熵的减少”,这里用到的“熵”是不确定性的度量。这样,仙农的信 息定义实际上是说,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而控制论的 奠基人维纳(N.Wiener)则从通信角度将信息定义为:“我们在适应 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国内 学者的不同表述有 “信息是生物以及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机器,通过感觉器官和相应的 设备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一切内容”,“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由 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等当中所包含的内容”,“信息 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或者说,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信息已成为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中被广 泛应用的基本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 化。在有人类之前,信息仅作为表征物质及其运动的某种特征的信号 ,称作自然信息。自从有了人类,信息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人 类社会中,不仅自然信息依然存在,同时出现了人类用语言、文字等 符号表述物质及其运动状态某种特征的高级信息,称作社会信息。自 然信息与社会信息构成了当今人类社会中全部的信息。由此,可以给 信息下这样一个定义:信息是表征物质及其运动的信号和符号系统。信息的产生与物质及其活动密切相关,物质的存在以信号或符号系统 作为标志,只要有物质运动就有信息活动。信息可以独立于物质及其 运动本身,信息产生后可以脱离其表征的物质及其运动本身,以信息 特有的方式存在和活动。2. 信息的传播信息传播又称信息交流,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自然、社会 现象。信息技术教育者要清楚认识信息传播的现象与信息传播的规律 。(1)信息传播过程模型尽管人们对“信息是什么”有多种看法,但是大家都一致认为信息是 通过传播实现它的价值的。因此,许多科学家对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 研究,提出了各种模型。最著名的是所谓的模型,即在信息传播 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5个问题:发布者(Who),信息(Says What),媒体(In Which Channel),接受者(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布者)要传授知识(信息),通过声 音、黑板、投影仪等(媒体)表达,而学生(接受者)接收相关内容 后,理解它的意思,就得到了信息(效果)。再例如,书籍的作者( 发布者)用文字、图形、图表、公式等等表达出自己的发现(信息) ,经过编辑加工,印刷成书籍(媒体),通过销售卖给了读者(接受 者),读者阅读了书籍,对作者的表达有着自己的评论:或者全部接 受,或者彻底反对,或者接受一部分,或者简单地说一声“没意思” (效果)。其他人也提出了许多模型,但是信息传播中离不开这5个要素。(2)传播要素 发布者:信息的提供者,区分为人类的与非人类的。人类的发布者把 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经过组织,表达为适宜于传播的信号,传播给 接受对象。影响传播能力的因素有发布者对信息掌握与理解的程度与 水平、传播技能、传播态度、发布者在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地位与影响 程度。 信息:传播的内容。非人类的信息形成于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差异之中 ,一般变化大、发展快、差异明显的事物,其信息量就大;反之则信 息量小。人类的信息本身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思想,没有简单 的办法直接从一个人(发布者)的头脑中传递到另一个人(接受者) 的头脑中去,只有把发布者头脑中的思想以一种方式(符号、图形以 及文字)表达出来,然后接受者再从这种表达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与理 解。人类的信息表达方式有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符号系统两大类: 各种语言,包括各国文字语言、数字语言等等都是语言符号系统,它 的特点是信息表达抽象、概括、效率高,需要理解与解释;音乐、图 形、身体动作、实况录像等等是非语言符号系统,它的特点是信息表 达直接、明显、生动、形象。 媒体:是传播的渠道与途径。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意 思是二者之间,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到接受者之间携带信息与 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媒体是物质的,而它要传播的是非物质的信息。媒体依据其传播信息的种类与方式,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 觉媒体、视听觉媒体、数字媒体等。 接受者:信息传播针对的对象。这些对象通过媒体感知信息,对信息 进行消化理解,转化为自己个人的知识。因此,这些对象原有的知识 水平、文化背景、接收信息的态度、理解能力、学力等,都将影响到 传播的效果。 效果:信息传播对于现实(接受者、社会)的影响。一般说来,包括 社会影响与经济影响两个方面。(二)信息的特性作为与能量和物质不同的第三种资源,信息具有其特有的性质:无限共享性:当某个组织或个人拥有某种信息时,可以复制传输无 限次以共享信息。永不枯竭性:一旦拥有某种信息,不会因为多次应用,而使信息有 所减少或丢失。开发增值性:信息通过人脑的加工处理,可以不断积累与分析综合 ,变为新的知识与信息,增加信息的价值。因此,信息要尽量地开发 ,利用,获得更大的利益。应用性:信息只有在应用中才有意义,没有得到应用的信息是没有 价值的。利用信息的时候,要注意到它的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与价值性 。信息的事实性:指所获得的信息必须能正确无误地反映事实,事实 是信息的价值所在,不符合事实的信息没有任何应用价值,也不能给 人们带来任何有意义的知识,反而产生误导,引起破坏性的不良结果 。例如对于一个建筑设计来说,不符合事实的地质信息不仅不能帮助设计,而且往往有害于设计结果,影响建筑的质量。因此,在获取信 息源时必须保证不带偏见地、客观地、正确无误地记录所观测到的事 实,准确地测量与记录数据。信息的时效性:一方面,信息使人们对某个事物或过程从未知转化 为已知,而一旦已知,这种信息对于他们也许就再没有任何意义了; 另一方面,客观事物在不断变化,某个事物过时的信息不一定能够反 映该事物的现在状况。而且信息的传播、处理与应用都有一定的时段 ,因而获得的信息必须及时加以利用,以避免失去对于当时来说有用 的价值。例如课程是在一个变化的时代中发展起来的,它要适应学生 情况的变化、学校资源的变化、教育手段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和需求 的变化,因此有关课程的信息只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利用价值。信息的不完全性:指关于某个事物所获得的信息,无论如何精细与 充分,都只可能部分地描述一个事物或从某些侧面反映该事物现状, 而不可能完全地重现该事物的客观事实,也就是说永远也不可能全部 得到关于事物的所有知识。但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并不影响信息的使用 价值,因此,在收集信息时不必为了追求完全(也不可能达到完全) 而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方向,有 取有舍,抓住主要的有用信息,才能正确地应用信息。例如,在进行 课程评价的信息收集时,可以在不影响评价质量的条件的同时,尽量 减少采集信息的数量,以降低评价的成本,而取得有价值的结论。信息的价值性:指信息的获得、转换与处理都要花费相当的劳动, 因此具有一定的价值。信息是一种价值失效较快的资源,信息的获得 、转换与处理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必须及时利用,才能充分体现其价 值,信息的利用提高了利用者的工作效益,产生价值。因此,人们在收集与利用信息时应该根据上述特点,尽量做到:注意 信息的准确客观;注意信息的时效控制;注意信息的适度收集与利用 ;注意信息成本分析与利用价值。(三)信息技术1. 技术“技术”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作方法与技能;除* *作技能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 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可见,“技术”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技术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所获取的生产经验和依照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智能手段, 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 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 技术是有形的客观物质,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工具和 技术装备。所以,“技术”一词包含了人类智能技术和物质技术两个 方面。2. 信息技术通过对“技术”的解释,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采集、整 理、加工、传递、存储、利用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及相关的工 具与技术设备。一般认为,信息技术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硬件基础技术 ,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第二个层次是信息系统技术,即有 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集成技术,主要有计算机 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这些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第三个层次是 信息应用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着眼点是信息技术的第三个层次,即如何进行 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以至开发与利用信息。二、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培养心理素质信息技术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经常使用信息 技术,社会交往中信息技术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讨论热点问题,信 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 分。很难设想,一个不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不懂得使用信息技术工具 的现代人,如何能够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信息技术的知识 及其应用是现代文明人的一项重要标志。信息技术教育为人们进入现 代社会奠定了心理适应的基础。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种 现代心理状态。现代信息社会使得地球以至宇宙的空间变小了,要求 人们具有合作精神,相互提供有用的信息,以求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 题;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具有竞争精神,充分利用包括信息资源在内 的一切条件,去取得最大的效益。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求人们 具有基本知识与能力,而且要求人们具有勇于承认错误与纠正错误的 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信息社会 中取得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