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匆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 读思结合,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 我们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 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是啊,告诉我们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教师范读 学生练习。) 对了,以后碰到问号的时候就要读出“问”的感觉。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到文章中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三、默读课文,交流感受。 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学生默读课文) 同学们都读完了,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你想象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学生交流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同学们真不简单,边读边想象就有了这么真实的感受。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同学们能不能讲出自己的一些和时间有关系的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举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一段话应该怎样读呢?(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象到了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 读思结合,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哪里?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体会句式的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 (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3)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4)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3、朗读交流。 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以外,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妙处呢?我们还要仔细品味一下,请大家自己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谁能把自己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拿出来。 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资料准备】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5、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三、写感受。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觉。 下面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 学生练习。 全班交流。 四、课下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板书设计 10 匆匆 珍惜时间 珍惜生命 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已经意识到时光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决心从今以后要珍惜时间,才写下了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 FLASH动画的配乐范读,形象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