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视导演基础教学方案(第 6 周)第五章电视采访一、教学目的: 采访最主要的内容,归纳成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个字是:采集事实。服务性 节目、文艺演出的转播之前也需要采访,甚至创作电视剧, 尤其是以纪实风格和 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电视剧, 在收集创作素材时同样需要采访,电视文艺、 电视 剧摄制前对准备拍摄的景点要采景,也是一种“采访”。采访就是调查研究,调 查研究就是记者的基本功。电视台记者要会采访,节目责任编辑、节目编导、文 艺和电视剧导演都要掌握电视采访的技能,这是电视记者和电视编导的基本功。 二、教学要求: 采访是电视记者和电视编导认知、了解外部客观世界和采集、 发掘新闻事实 和信息的过程,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比较深入的认 识。只有通过采访,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电视节目的摄制。 熟悉采访的全过程,全面掌握电视采访的工作程序和具体的采访方法。 三、教学时数: 4学时四、教学内容:如果说策划是绘制蓝图, 那么采访是进行可行性研究, 落实策划方针的第一 步。 有关采访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 新闻出版卷,定义为: “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 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 查研究。 ” (第 397 页)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上,这样定义: “记者、通讯员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和 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 (第 211 页) 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 ,定义于: “记者通过调查研究, 迅速采集新闻素 材的业务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 49 页) 而电视采访, 中国应用电视学上,这样定义: “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 观事物,采集和发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 传播的表现手 法之一。 ” (第 566 页) 我们再看看历史上一些独特的观点,19 世纪中期,美国纽约太阳报主 编达纳认为:“采访是一种艺术。” 1872年, 申报创刊一个月后,刊登了采访新闻录 ,提出: “博采奇闻, 万象维新,词成珠玉。 ” 总之,从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之后, 采访在新闻写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 采访最主要的内容,归纳成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个字是:采集事实 。 对定义的分析: 新闻采访是为了发现和最终传播新闻这一目的,然而电视采访, 则包含着几 层不同的含义,同样是采集事实, 但并不一定都是为了新闻, 新闻固然需要采访, 纪录片、专题片、专栏节目也需要采访, 当然这类节目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对象的, 很多节目是真实的故事, 而不是新闻, 也没有一般新闻强调的新闻价值。这类采 访只能是采集事实,而不是采集消息(新闻)。服务性节目、文艺演出的转播之 前也需要采访, 甚至创作电视剧, 尤其是以纪实风格和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电视 剧,在收集创作素材时同样需要采访,电视文艺、 电视剧摄制前对准备拍摄的景 点要采景,也是一种“采访” 。当然,这是观察实际环境自然界和人们生活 环境的真实氛围。 所以电视采访的含义已经延伸到非新闻节目的各个领域。早在 六十年代,刘少奇同志就说过: 采访就是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就是记者的基本功。 电视台记者要会采访, 节目责任编辑、 节目编导、 文艺和电视剧导演都要掌握电 视采访的技能,这是电视记者和电视编导的基本功。 但一般来讲,采访的含义主要是指新闻类、纪实类节目的采集过程。“采访 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 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 中国大百 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397 页)这是我国新闻界普遍认同的观点。 从我们摘录的有关采访的定义中可以明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采访是电视记 者和电视编导认知、 了解外部客观世界和采集、 发掘新闻事实和信息的过程,只 有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只有通过采访, 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电视节目的摄制。 教学案例 1: “性质说”(Quality theory)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事实总是第一性的, 新闻、报道及节目的创作是第二 性的,我们应该把握电视节目的本源。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新闻界曾出现 一种“性质说”(Quality theory) ,把作品的文艺性、趣味性、政治性等所谓属性 当成新闻的本源。 1941 年 9 月 1 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总编辑陆定一的 文章,对“性质说”提出批评,认为这是新闻学理论的唯心主义观点,会导致报 道中的主观主义倾向, 为篡改客观事实、 制造假新闻提供理论依据。 电视节目的 综合性,经常集文艺性(艺术性) 、趣味性、知识性、政治性于一体,更容易造 成对客观事实本源的冲击。 教学案例 2:电视系列片 河觞 强调采访的重要性, 强调采访是电视节目传播的基础,强调采访是记者、 电 视编导电视业务的基本功这一基本观点,是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强调电视编 导深入实际, 取得社会信任的前提。 一些受到党和人民强烈反对的电视节目,比 如电视系列片河觞 ,作者用恶毒的语言污蔑打安塞腰鼓的农民,作者的根本 问题就是从错误的立场出发,用所谓“思想性”歪曲客观事实的结果。 教学案例 3:对电视剧 凡人小事、 敌营十八年 的评论 1981 年 3 月中旬,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电视剧编 导学习班, 会上,中央台把夏衍老人请来, 请他谈谈对从 1979 年到 1981 年在中 央电视台播出的 148 部电视剧的看法,他说:“ 凡人小事是部好片子,我听到 中小学教师的赞扬。” 原因是这部中央电视台赖淑君导演的电视剧非常真实感人, 很多当小学教员的都感到象是写她们。当时,刚刚播出的我国大陆拍摄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夏公对编导违反生活真实胡编乱造提出强烈批评, 他说: “我解放前在白区工作22 年,地下工作不是那个样子。不是搞下去、搞不 下去,是真实不真实的问题。1927 年,周总理搞特委,我们情报工作建立很大 功绩。一、我们的情报工作坚决不搞美男、美女计,二、坚决不搞暗杀。(注: 剧中我地下工作者和敌人女情报人员有恋爱情节,还有暗杀情节) 我第一个碰到 的罗青长同志,他对我说:你怎么不讲话?过去我们搞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直 送上级审查。抗战八年,十年内战,我们的密码敌人没破获,而敌人的密码我们 三个月就破获。十八年写过,应向各方面了解点意见,成千上万的外国人看 了要开玩笑的。苏联克格勃、美国中央情报局不会睡大觉。”可见,采访对各 类电视节目的创作以及在电视传播中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这里面,首先是立场 问题,像河觞,立足点出了问题,(当然,应该看到,编导中对党对人民怀有 敌意的人只是极个别的现象) ;其次是属于世界观认识论的问题,缺乏用正确的 新闻、文艺理论指导创作, 还有明知故犯的现象, 为了追求情节离奇和感管刺激, 违反真实性的原则和杜撰生活,尽管出发点是善良的, 并无恶意, 可歪曲了事实 或违反生活真实, 就会给党的宣传工作和媒体的社会信益带来损失。电视传播的 范围和影响又远远超过其它媒体,不论从哪个角度说, 都要求编导认真对待采访 工作。第一节 采访前的准备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一书中指出:“采访宁可准备过头,而不要准 备不足。 ” 采访前的准备是记者编导在接受编辑部任务之后,在进行采访活动之前所必 须进行的一项工作。 一个电视记者、 电视编导在出去采访以前, 要武装一下自己 的头脑,对你准备采访的行业、部门、单位和个人的情况首先要摸个底,头脑空 空,对要去的单位和采访对象,如果连起码的情况都不了解,没有不出乱子、不 闹出话的。 教学案例 1:新闻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 1939 年,根据畅销小说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摄制完成,该片在 拍摄期间作过一次民意测验,全美国有5600 万人翘首以待,急欲观看此片。影 片完成,制片人塞尔兹尼率剧组前往故事发生地亚特兰大参加首映式,亚特兰大 市长特许全市公务人员和学生放假一天,将有30 万人上街,目睹剧组成员,尤 其是女主角郝思佳扮演者英国女演员费雯丽的风采。 费雯丽成了重大的新闻 特写题材,成为记者采访追逐的对象。 在机场记者室,一家报社记者见到费雯 丽, 问道: “你在影片乱世佳人中扮演什么角色?” 费雯丽反问道: “你读过飘 吗?”记者摇头,“你看过电影乱世佳人吗?”记者又摇着头,什么也不知 道。费雯丽恼怒地说:“我不想同你这种没有知识的人谈话。 ”费雯丽随即拂 袖而去,这个报社记者非常尴尬。原来他是采访费雯丽的,结果采访新闻的记 者成了纽约时报上的一则报道记者的“新闻” ,这个记者的丑闻被公睹于众。 这个记者并不一定是无知, 起码他是没有作任何有关费雯 丽的调查和查阅有关 乱世佳人 的各种资料。这个老得没牙的故事成了记者必须认真进行采访准备 的反面教员。 教学案例 2:华莱士采访邓小平有采访准备和没有采访准备是不一样的,尽管有时作了采访准备, 但准备不 充分,即使是一些很有经验的记者,甚至是名记者,恐怕也会出洋相。曾采访过 许多世界级名人,包括来我国采访过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美国资深记者 华莱士, 1986 年 9 月 2 日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晚上黄金时间的专题节 目六十分钟 的主持人身份采访邓小平。 华莱士在来北京采访前看了一些有关 邓小平的材料, 包括正式的报道的文章, 其中有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回忆在文革期 间的文章,还有关于邓小平个人嗜好的非正式的小道消息和传闻。在正式采访前 有两段闲聊,十分有趣: 华莱士:你曾说过“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结底是好事”,是不 是说,当时让你扫地、劈柴、做饭等等也是好事? 邓小平:说那些完全是好事当然不能那么说。我的意思是使不好的事变 成好事。 说话间邓小平从衣兜里拿出香烟,华莱士机灵地要过一支。 华莱士借题发挥,话题一转:啊!这过滤嘴比烟还长。 邓小平:这是专门对付我的。我抽烟的坏习惯改不了啦。 华莱士端祥邓小平被太阳晒黑的脸堂。 邓小平继续说:我刚从北戴河回来,在海边游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 不过我只是夏天才到海边游。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 华莱士开始动用他掌握到的某些非正式的信息,问道:你休假时是否打 牌?假如输了,是否要钻桌子? 有关邓小平喜欢打桥牌的嗜好, 包括许多外国人都知道, 但输了要钻桌 子,特别是邓小平钻桌子, 是国内一些人茶余饭后的小道消息,不见任何经 传。华莱士从哪收集到的?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调查研究的深入细致程度。 邓小平回答得非常风趣:有时候打。他边说边摇着手,继续说道:根本 没有钻桌子的事,那样太不礼貌了。 从华莱士和邓小平的一问一答, 我们已经看到了华莱士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 多么深入,一些采访对象的个人观点、个人嗜好都有所了解,并能派上用场。即 使这样一个闻名于世的大记者, 在每一次采访都如此认真对待的情况下,也有栽 跟头的时候。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在任期内辞职,这是美国新闻媒 体通过利用舆论推倒一届美国总统的仅有的例子。有关“水门事件”的报道,每 一家重要的媒体都想染指, 华莱士自然也不放弃这种机会。 华莱士经过充分的准 备,并进行了事先的预演, 通过电视直播采访尼克松任期内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霍 尔德曼。霍尔德曼管理白宫井井有条而被誉为“铁首相”,因参与推卸“水门事 件”责任而被社会上起了个外号“柏林墙”。华莱士胸有成竹,想当众推倒这座 “柏林墙”。华莱士采访时咄咄逼人,不管提出多么尖锐的问题,霍尔德曼笑眯 眯巧言回避, 使华莱士处境尴尬。 美国电视评论界对华莱士品头论足,颇使他难 堪一阵子。 有人认为, 华莱士这次采访失败不是采访准备不足,也不是采访技巧 上的问题,而是对采访对象的估计不足, 尤其是想不到霍尔曼德根本就不跟他合 作。所以,没有任何一个记者和电视编导在采访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能够成功地完 成采访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 采访工作并不是上镜记者和节目主持人的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