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在家庭中进行蒙氏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就是蒙特梭利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这一重大任务,应该有周详认真地准备。因此如果能使用合乎科学的做法,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品格,也必然能够奠定孩子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才能让他们更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挑战。1、 给幼儿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儿童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自发活动都是内部的因素。这些内部因素要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一定要适宜的,不适宜孩子的环境,他的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发展。这种观点和当代心理学的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即主体和客体要互相作用,互相作用依赖的是活动。或是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孩子是从一两个月时就在默默地吸收环境,吸收环境中存在的物体、现象等。 吸收以后, 他们不一定立即就做出反应,立即就懂, 但会接受下来, 储存在脑海中,构建成自己的东西。而我们家长有时候就看不到孩子的这些独特品质。因此, 在家中实施蒙氏教育的关键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幼儿在努力尝试自己搬起一把椅子时,大人们会这样说:“太危险了, 走开!”当孩子被一盒漂亮的花瓶所吸引,想用手摸一摸,大人们会指责他们:“不能摸,这不是你玩的地方,到一边去!”幼儿常常会感到无所事从,那到底什么地方才是属于我自己的空间呢?其实,在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正是他们发展其精神活动的那个组织过程: 幼儿自发努力时,正是他们在盲目探索周围那些维持他们智力的物质的时候,这是多么神奇的时刻啊。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刻,他们却经常被粗暴地打断!”作为父母应该在家中为幼儿活动开辟一片自己的小天地。在这一片小天地中,所有的物品都应该以幼儿的意志为主,是他们所喜爱的,尺寸是符合他们操作的。如果受居住环境的条件限制, 没有多余的地方划为专门的幼儿活动室,也应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让幼儿有使用家中某一固定地方的权利。以保证幼儿在单独活动时,不收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样, 孩子可以自动地去利用环境,自主选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做的事情,成人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当你听到幼儿对你说:“这是我自己做的!” “这是我的小书柜! ”时,我们不难体会到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是多么的自信,多么的自豪!2、 让幼儿参与家中的家务劳动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关爱他最多、影响他最深的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与孩子亲密的接触中,孩子能以最自然的心境,最专注地去观察、模仿家人的言行举止,那些让成人们是为简单、平常的(扫地、擦桌、倒水、刷鞋、浇花等)日常工作,也会成为孩子很乐于参与的活动,因为孩子们会从中实现自我、享受快乐。在蒙特梭利认为教育首先是要让幼儿从事日常生活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务劳动,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身体验过如何扫地,如何擦桌子,如何使用工具,他就不会获得真正的能力。因此,家务劳动是进入蒙氏教育的热身运动,通过我们平时的工作积累,我们体会到:经常参与家务劳动时,应当考虑到孩子的实际年龄。比如,2-3 岁的孩子可以学习收拾自己的玩具,帮助父母取放一些轻便的物品。4 岁的孩子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分发碗筷,叠放全家人的衣物,还可以在厨房里协助大人剥豆角,鸡蛋等。5 岁的孩子学习用饭勺盛饭,尝试洗自己的小手帕,短袜等。3、 让幼儿过有规律的生活 由于孩子年龄小,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也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如果家长不正确引导,很容易让幼儿养成拖拖拉拉,做事不认真的不良习惯。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应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就不要轻意去改变。比如,在节假日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作息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社交活动,尽量不要打破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是在是有特殊原因,一旦要向孩子说明,一面给孩子造成说话不算话的不好形象。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孩子可以自由活动,做他想做的事情,比如画画、玩积木、看书、户外活动、做家务等。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各种的自由。4、 在生活中尽量给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当成人要为孩子做示范时,应该将所要展示事情的正确做法归纳成简洁明了的步骤,便于孩子模仿,如果没做好,也容易发现是哪个环节出了错,并及时改正。减少孩子的挫败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进自信,激发自发性。比如在教孩子学习叠前开襟上衣时,就可将整个过程编成一首儿歌:小门关关好(左右襟对整齐),手臂抱抱好(两只袖子重叠),再来弯弯腰 (将衣服从中对折) 。 边示范, 边念儿歌, 幼儿很容易掌握窍门,如果没叠好,再念一遍儿歌,就知道错在哪里,便于纠正。5、 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孩子有时做错事或事情速度缓慢是因为他们的动作协调性还需进一步练习,而不是存心捣乱、 故意出错。 所以父母要保持平和心的心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要使用 “你怎么这样不听话” 、 “我对你太失望了” 、 “你怎么老是做不好”等过激的词句,一面打击孩子的自尊话,容忍孩子的失误,放手让孩子再做尝试。千万不要急着催孩子,要尊重孩子的速度,给孩子进行反复实践的机会,这将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6、 让孩子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 一个人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同时,在交往中学习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父母有责任教给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让孩子们愉快的承担责任。3 岁以下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的机会过少,会造成他长大后不会自动去找朋友的 社交障碍。 父母应多抽点时间,带幼儿到孩子多的地方去,比如公园、 幼儿园、 亲子班, 让幼儿产生和别人交往的自主愿望。稍大后,适当为幼儿创造一些社交的机会,比如让 孩子帮邻居送信,到其他小朋友家做客,去超市采购时,与收银员交谈等,让孩子的责 任意识逐步增强,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蒙特梭利教育活动中,有很多需要使用材料,有很多需要使用材料,这是为了锻炼手部动作。孩子在手发育的敏感期,他的手总是做很多事情,要动作。这就需要我们为 孩子准备很多手的活动,当然是安全而没有危险性的活动。这种联系可以提高手的能力, 实际上也就是孩子的生活能力,也是他独立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他以后用手的活动做 准备。拿挑战大芸豆这个活动来说,孩子从绿豆中挑出大芸豆后,将芸豆摆在桌面上,可以白城各种形状,或者数数。通过生活中提供很多这种满足手的活动,孩子活动的愿 望得到满足,情绪就很稳定,不会烦躁或老师缝人。除了用手,还可以用工具,比如剪 刀、筷子、夹子、勺、锤子等。但给孩子的工具要适合于他们使用,大小、重量要适合 于孩子的小手,适合手的力量。家庭中家长经常存在的教育误区误区一: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就聪明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种“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跟他们长大后的各方面能力有关。美国心理学和儿童教育专家近年完成的对一群儿童不同时期智商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表现与他们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误区二:儿童在婴儿时期得到的刺激越多越好毫无疑问, 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父母还不越而同地认为,婴幼儿得到的外部刺激应该越多越好。实际效果与他们想象的相反。现在绝大多数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生理极限,结果反而使小宝贝正常的智力发育受到了抑制。误区三:孩子哭得时候妈妈离开会导致孩子情绪失衡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情绪失衡者。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偶尔哭闹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和调节行为,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每次都为孩子的哭闹而惊慌失措,更不要因为孩子在无理哭闹时自己断然离开而于心不忍或内疚万分。误区四: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迅速做出回应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妈妈总是很快对小宝贝的各种大惊小怪举止和哭叫行为作出反应,另一些爸爸妈妈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过快、过早地回应孩子的各种要求会导致对孩子的放纵,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哪些儿提时代曾经收到殷勤对待和回应的孩子并没有变坏,相反,他们长大后变得更富有独立意识,更善于与人相处和宽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经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置之不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变得古板、暴躁和内向,特别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们常常表现出犹豫和不安。误区五:孩子出生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马上建立很多人认为,如何动物界得母子相亲关系一样,婴儿一出生,就应该马上与父母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其实不然,任何过分急切或突发式的爱抚行为都可能给婴儿带来惊吓和不安。实践证明,循序渐进建立起来的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误区六: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会在小时候表现出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阿尔伯特,在过去几十年间曾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直到后来青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 ,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自我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 发现。误区七: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往实际上,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儿童生活更加温馨、顺利和充满自信,因而独生子女往往具有更强烈的与周围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识,他们长大后,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往往更成功或更出色。不过,在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长大后确有对社会缺乏热情的一面。误区八:早年被遗弃和遭受过创伤的孩子智力发育会受影响一些领养别人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以上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美国著名的布朗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被人收养的孩子早年的不幸经历,在一定程度还会激发起他追求成功的愿望,成为其顽强意识力的源泉。英国伦敦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指出,即使是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可怕环境中,没有得到及使解散、受过严重心灵伤害的孩子,到6、7 岁的时候也能恢复正常的智力水平。环境的改变完全能促使孩子智力的实质性增长。误区九:惩罚少了,姑息就多很多习惯于用惩罚或打骂方式来教育孩子遵守规定的父母,仍然笃信他们“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惩罚只会强化孩子的愤怒意识和攻击性。通常,肉体惩罚在最初对制止孩子的恶劣行为可能还有点效果,但时间一长,这种方法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误区十:父母亲的冲突不会影响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认为,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吵架,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 个月至 2 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 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再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误区十一:很多孩子在家依然喂饭很多家长都提出这个问题(要不要给孩子喂饭)的时候,蒙特梭利拼命地摇头。蒙特梭利说,孩子永远都不会饿死自己,而当他们饿得时候我们提供他们什么,他们就会吃什么。这不仅解决了孩子不自己吃饭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孩子挑食、营养不均衡的问题。而家长以为把它当作一个重要误区提出来的原因是:吃饭是孩子生活中一天重复三次、因而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个这个环节上依然采用着喂饭的方式,那么这个孩子到底能独立带哪里去呢?误区十二:自由是以能力发展为前提的“自由是以能力发展为前提的”, 这就意味着,在一个缺乏的环境中,自由只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负面的作用。例如,一个对生活参与度很少的孩子,自由只能这个孩子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变得难以适应,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做,同时对规则的了解也非常少,必然的,他在面对新环境会有很多的障碍。这种环境中孩子建立的自信也并不十分牢靠,真正的自信来自于能力,而非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