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闻工作者的把关和职业道德失范主讲: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研室主任 段鹏(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在此交流。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把关和职业道德失范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把它们分成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把关的问题。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从逻辑上来讲,它是一个正题,也就是说把关工作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必须要接触的,必须要做的,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但是,如果把关的工作做不好,那么就有可能造成职业道德的失范。职业道德的失范就是我们说的反题。把关和职业道德失范两者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如果把关过度或者是失关或者是违反了某些规则,我们就认为它是职业道德的失范。一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一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一)概念(一)概念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概念,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这些人被称为“把关人” ,翻译成英文是 Gate keeper,又翻译成“守门人”或者是“守望者” ,这是台湾学者的翻译法。它是传播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谁来提出的呢?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同时是传播学的先驱人物,也是奠基人库尔特卢因,他在一篇著名的论文群体生活渠道中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 。在大众传播过程当中,新闻工作者就是把关人。在整个社会范围信息的大循环中,我们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意无意地在充当这个把关人的角色。比如说在大众传媒中,像电台的、电视台的、报社的记者、编辑、导演都是我们说的“把关人” 。所以说,具体到大众传播学这个范畴之中,新闻工作者就是“把关人” 。2(二)引申(二)引申那么,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引申出来一些内容。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曾经在他的著作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这本书里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把关案例。施拉姆说,把关过程中可能会有 98以上的内容会被删掉,会被淘汰。这个数字可能比较绝对,可能并不准确。但是,这是施拉姆当时对西部某家发行量在 3 万份左右的日报编辑连续一周观察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把关的过程确实存在,而起码我们可以认可的一件事是,把关过程实际上把大多数的信息还是筛掉了。比如我们以某一家电视台新闻的栏目,从筛选到播出这个流程为例。一个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可能拥有 20、30 位编导,在礼拜一的编前例会上,可能大家都会拿好几个选题,加起来可能有一百个选题,放在一起讨论,在这种讨论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很多选题就被筛除了。比如说有的是时效性不够,有的可能新闻价值不高,也有的可能是别的媒介已经报过了,有“炒冷饭”的嫌疑。在这样的一个环节当中,一百个选题可能还能剩下二三十个选题。这二三十个选题,再经过责编的筛选,可能剩下十个,又有十个被淘汰了。如果最后再经过制片人的拍板,可能真正落实拍的只不过有五六个选题,这五六个选题最后到达受众那里可能只剩下二三个。所以说,这个把关的过程其实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信息都是被筛除掉的。也就是说,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把关的过程是必然存在的。那么把关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必需我们要去做的。从纷繁冗杂的信息社会中,从大的信息环境中筛选出有益的信息给那些需要它们的受众。这是一个把关的必需,这是我们要做的必然的工作。那么为什么要进行把关,我们有这样几点理由。1,信息的差异性。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非常多,其中还不乏垃圾信息、冗余信息,受众不可能什么都要。所以,作为把关人,我们有必要把一部分信息筛除掉,而把有益于这些受众的信息提供给他们。2,传播者目的的差异性。从这一点来讲,也可以说,我们不同的媒介可能在传播目的方面都会有比较大的不同。比如说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3关报,和北京晚报作为一个北京市民类的、晚报类报纸,显然他们的传播目的有非常大的差异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把关的第二个原因。3,受众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受众的学历、职业、收入、心理、喜好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传播者分别地去了解,去满足。不是再像原来一档节目,可以包打天下的那种局面了,我们需要分别地去了解,因为受众有差异,所以我们需要把关,这是第三个原因。(三)影响新闻工作者把关的因素(三)影响新闻工作者把关的因素下面我们来介绍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影响新闻工作者把关的因素有哪些。在这一部分,我们给大家归纳了七条因素。这七条因素就属于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古今中外各种传播体制之下,都很难有所例外。这些因素很难回避,必须去面对,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1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的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所处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这一点我们可以拿美国为例。美国的新闻、美国的传播界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民主的,但实际上它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连美国自己的传播学家赫伯特简都已经总结出来了所谓的“美国新闻界永恒的价值观” 。这个“永恒的价值观”就可以认为是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一个“自供状” ,自己总结出来的观点,美国所有的媒介中几乎都有所涉及的东西。比如说美国至上,比如说个人主义,比如说维护资本主义的现行秩序等等。那么在美国至上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举。比如说美国好莱坞的大片里面,这类美国至上的例子很多。像有一部电影叫做将军的女儿 ,又有一个翻译的名字叫西典揭秘 ,大概是几年前引进到我们中国的。这部片子有一个细节,特拉乌尔塔饰演的美国军官在向一个黑人老军医索要将军的女儿的病历的时候遭到了拒绝,那么这个特拉乌尔塔反复哀求这个老军医,最后这个军医还是不给。最后当特拉乌尔塔失望地转身离去的时候,老军医忽然叫住他,说:“等一等,上尉,我这就去给你拿。 ”然后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民主的国家。 ”所以从这个片断里,我们就可以发现,美国至上、4美国民主是多么优越的东西,一直存在它所有的媒介产品中,无论是新闻产品,无论是娱乐产品还是电影这一类的产品,都是非常多见的。就个人主义这个问题而言,它也作为了我们说的美国的永恒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也是一个永恒的价值观。比如说比尔盖茨,比尔盖茨为什么在 10 年间刚出道的时候,美国的媒介把他吹成了神仙,个人主义奋斗,多么了不起,白手起家,但是现在美国的媒介把他形容成牛头马面,为什么呢?因为他造成了垄断,他妨碍了别人的个人主义的进一步发挥,其他有些小公司想发挥的,有一些新的科技产品的时候,比尔盖茨就会拿出一张非常大额的支票说:“你不用再开发这个东西了,由微软来包干” 。这样美国的媒介开始憎恨比尔盖茨,开始丑化他的形象,所以这也是美国的永恒价值观个人主义。第三个也是非常常见的,就是美国的媒介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现行的秩序,对破坏这种秩序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极力地渲染。比如说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就是 1953 年 10 月 28 号,当时是美国纽约牛奶工人大罢工。在这个罢工的第二天,也就是 10 月 29 号,美国的纽约时报登载了一副新闻照片,这个照片构图非常简单,就是在一条街道上,一个小女孩坐在街边上蹲着哭泣,边上是两瓶打翻的牛奶。这个照片本身就很吸引人,因为它是一个大幅的新闻照片,放在头版的位置,底下配有一行小字的说明:“南希,今年 5岁,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多少多少区,多少多少号。昨天她和她的妈妈一起去领回了她这个礼拜可能是最后的两瓶牛奶,不过不幸的是,这瓶牛奶打翻了” 。就是这样言简意赅的新闻,但是,它就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媒介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秩序方面的不遗余力。这样的新闻很明确,它在说:你们这些工人不要再罢工,你们伤害的是善良的民众,伤害是这个的小姑娘,赶快复工吧,不要再跟资本家斗了。实际上就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秩序。所以我们说,这是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永恒的价值观。这在美国的媒介现实中运用得非常多,例子很多。再比如说美国的新闻界在战争时期居然可以炮制新闻,自己做假新闻。比如南联盟的万人坑,后来事实证明是一个假新闻。再比如伊拉克杀婴的事件后来也被证明是假新闻。先说第一个万人坑的问题。当时美国和其它的西方媒介一直反复宣扬、反复强调米洛舍维奇是个杀人狂,曾经在阿族聚集区杀害了上万名阿族难民,这5个村子的名字叫以兹比卡村。后来南斯拉夫的记者,后来南联盟记者,再到那个村子采访的时候,只有一个阿族的老汉接受了采访,他说:“我们这个村子一共只有 21 多口人,7 户人家,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万人坑,几十年我就居住在这儿,而且我根本没有听到过什么枪炮声和哭喊声” 。后来事实证明这个万人坑的图片是美国用电脑合成的。再比如说伊拉克杀婴这个事件,这也是发生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当时老布什为了动员国会,同意他出兵海湾,出兵伊拉克,在国会的辩论会中,反复六次使用了同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位伊拉克姑娘,可以做目击证人,她亲眼看到了伊拉克人、伊拉克士兵,把科威特的婴儿从医院的保温箱里,也就是那种育婴箱拎出来,放在地板上等死,导致几百个科威特的小婴儿不幸身亡。那实际上就等于是杀婴,大规模地屠杀婴儿。当然这个事实一抛出来,美国的国会议员都为之心动,最后政府出兵了,但是事情过去之后,海湾战争过去七年之后,美国的媒体终于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假新闻,因为后来的事实认为当年作证的小姑娘所谓的目击证人,她竟然是科威特驻美国大使的女儿,她当时根本就在美国,没有回到她的祖国科威特,根本不可能看到那些事实。而且,事后在采访科威特那些医院大夫的时候,他们也表示,从来没听说,也没见过这样的事情。所以说,这是一种政治把关的因素。再比如说,早一点的例子,1957 年,当时德国举行大选,两派来争议会的席位,一派叫基督教民主联盟,另外一派叫社会民主党。当然最后选举的形势发生了突变,本来两派是势均力敌的,不过 57 年社会选举的时候是社会党大败,而基督教民主党代表大获全胜。当时美联社曾经有一个驻德国的首席记者,就是当时的联邦德国,驻联邦德国的首席记者叫阿特修尔,这个人写了一片长篇的评论分析,列出了种种原因,为什么社会民主党会失败,而基督教民主联盟会胜利,写得非常详细。发回国内以后,居然遭到总编的痛斥,阿特修尔很不明白,总编告诉他说:因为你的立意选题不对,应该从共产党的政权已经不行了,而我们资本主义才方兴未艾这个角度来写。但是阿特修尔拒绝了,说我不能这么写,这不是违背良心吗?最后总编要挟他说:我不管是不是事实,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政治意图去写,你可以卷铺盖走人了。所以,当时阿特修尔也是6反复斗争,最后想了半天,因为他也要养家糊口,违心地修改了他这一篇通讯,按照总编的意思去改。但是再过几年,阿特修尔觉得非常没意思,认为媒介都是受到权力控制的,就辞职了,进入大学做了一位教授,专门研究权力的媒介,他曾经写了一本名著就是权力媒介 ,也成了美国批判学派最重要的一个代表人物。所以,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了解,实际上政治永远是一个主导把关的很重要的因素,不过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非常离谱的。有很多方面已经违背了新闻的一般规范,已经是在造谣,已经是在中伤,已经是在炮制假新闻了。那么在这方面,我国新闻工作者也要注意,就是符合我们的政治要求,我们的传播的内容,我们把关的内容,我们筛选的内容要注意符合我们的政治要求。这是第一个因素。2法律因素法律因素法律因素指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现行法律体系的规范。媒介如果越过法律规范就会造成严重的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以说西方也有过惨痛的教训。很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牙医赛姆切尔伯德杀妻案,这个案子在西方媒介非常有名,塞姆切尔伯德是美国洛杉矶富有声望的牙医,收入颇丰,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经常会殴打他的妻子,说白了就是有暴力行为,经常看到他的妻子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是鼻青脸肿的。事情发展到后来,突然发生了突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人们发现切尔伯德的妻子倒在血泊中,身中七刀死掉了,而他又不在现场,最后警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