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05:废科举与清廷丧失合法性1905 年度事件:废除科举191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中国;但新纪元早已开始,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中国;但新纪元早已开始,1905 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维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维系帝制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其实就已然崩溃。意识形态崩溃之后,帝制中国的瓦解已不过只是时间系帝制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其实就已然崩溃。意识形态崩溃之后,帝制中国的瓦解已不过只是时间问题。问题。“旧清廷”寿终正寝,“新清廷”未能重建合法性1905 年的废除科举,意味着传统中国年的废除科举,意味着传统中国“立国之本立国之本”的消亡,也意味着旧中国的寿终正寝。的消亡,也意味着旧中国的寿终正寝。“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一个传统乡绅日记里的:一个传统乡绅日记里的“废除科举废除科举”山西太原县赤桥村的乡绅刘大鹏,出生于山西太原县赤桥村的乡绅刘大鹏,出生于 1857 年,年,1894 中举,此后三次入京参加会试未中。中举,此后三次入京参加会试未中。为求生计,从为求生计,从 1886 年起,刘大鹏在山西太谷县一富商家塾中担任塾师,前后近二十年。年起,刘大鹏在山西太谷县一富商家塾中担任塾师,前后近二十年。1905 年,年,废除科举的消息传来,刘大鹏陡然自觉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所,对人生价值也产生了幻灭之感。这些,废除科举的消息传来,刘大鹏陡然自觉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所,对人生价值也产生了幻灭之感。这些,都被他记录在了自己的日记里:都被他记录在了自己的日记里:“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可畏惧。(1905 年年 10 月月 15 日)日)”“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无一可以垂之永久,惟所积之德庶可与天地相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无一可以垂之永久,惟所积之德庶可与天地相终始。但德不易积,非有实在功夫则不能也。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终始。但德不易积,非有实在功夫则不能也。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1905年年 10 月月 17 日)日)”“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酸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酸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1905 年年 10 月月 23 日)日)”“凡守孔孟之道不为新学蛊惑而迁移者,时人皆目之为顽固党也。顽谓梗顽不化,固谓固而不通,凡守孔孟之道不为新学蛊惑而迁移者,时人皆目之为顽固党也。顽谓梗顽不化,固谓固而不通,党谓若辈众多不能舍旧从新,世道变迁至于如此,良可浩叹。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党谓若辈众多不能舍旧从新,世道变迁至于如此,良可浩叹。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测。(测。(1905 年年 11 月月 2 日)日)”“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1905 年年 11 月月 3 日)日)”“近来读书一事人皆视之甚轻,凡有子弟者亦不慎择贤师而从之,所从之师不贤而亦不改从,即近来读书一事人皆视之甚轻,凡有子弟者亦不慎择贤师而从之,所从之师不贤而亦不改从,即欲子弟之克底于成,夫岂能之乎?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欲子弟之克底于成,夫岂能之乎?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1906 年年 3 月月 15日)日)”“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藉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竟有仰屋而叹无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藉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竟有仰屋而叹无米为炊者。嗟乎米为炊者。嗟乎!士为四民之首,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生当此时,将如之何?出门遇友,无一不有士为四民之首,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生当此时,将如之何?出门遇友,无一不有世道之忧,而号为维新者,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世道之忧,而号为维新者,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旧制变更如此,其要天下之治,不日可望,旧制变更如此,其要天下之治,不日可望,诸君何必忧心殷殷乎?诸君何必忧心殷殷乎?”(1906 年年 3 月月 19 日)日)”刘大鹏日记里充满了对废除科举的失望,以及对时局走势的忧虑。历史进程的发展,也印证了刘大鹏日记里充满了对废除科举的失望,以及对时局走势的忧虑。历史进程的发展,也印证了刘大鹏的忧虑。所谓刘大鹏的忧虑。所谓“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岂不正是刘大鹏在忧虑岂不正是刘大鹏在忧虑维系帝制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随着科举的废除也正在消亡?而这种意识形态的消亡,也确实带来维系帝制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随着科举的废除也正在消亡?而这种意识形态的消亡,也确实带来了辛亥年的土崩瓦解。了辛亥年的土崩瓦解。清廷的困境:废除科举是清廷的困境:废除科举是“救国救国”的良药,同时也是的良药,同时也是“亡朝廷亡朝廷”的催命符的催命符刘大鹏所虑,清廷高层并非不知。晚清最后数十年,刘大鹏所虑,清廷高层并非不知。晚清最后数十年,“救亡救亡”始终是最重要的政治命题,但许多始终是最重要的政治命题,但许多时候,救国家之亡与救朝廷之亡,往往是分离甚至彼此对立的。在废除科举这一问题上,亦是如此时候,救国家之亡与救朝廷之亡,往往是分离甚至彼此对立的。在废除科举这一问题上,亦是如此“兴学堂兴学堂”已成朝野内外救亡之共识;已成朝野内外救亡之共识;“废科举废科举”则意味着则意味着“帝制帝制”失去了失去了“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所构筑的意识所构筑的意识形态的庇护。形态的庇护。故而,清廷对废除科举曾长期持犹豫不决的观望状态,用当时士子朱峙三的话说,是故而,清廷对废除科举曾长期持犹豫不决的观望状态,用当时士子朱峙三的话说,是“迭次提倡迭次提倡学堂、废科举,但现在仍并重学堂、废科举,但现在仍并重”。这种两难的态度,也反映在当时的科考试题当中。这种两难的态度,也反映在当时的科考试题当中1903 年武昌年武昌府试,曾将府试,曾将“废科举废科举”与与“兴学堂兴学堂”的两难矛盾作为试题,让考生各抒己见;的两难矛盾作为试题,让考生各抒己见;1904 年会试二场的题目之年会试二场的题目之一,亦是论述设学堂的三项要旨: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哪一项最为急迫。在科举一,亦是论述设学堂的三项要旨: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哪一项最为急迫。在科举考试中出题讨论废除科举,可见当日时势之所在。考试中出题讨论废除科举,可见当日时势之所在。但站在朝廷利益角度的出题者,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倾向性。上述但站在朝廷利益角度的出题者,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倾向性。上述 1903 年武昌府试考题,即对年武昌府试考题,即对“新学堂新学堂”存有明显的偏见。考题曰:存有明显的偏见。考题曰:“问科举进身易,学堂进身难,有科举则学生不能专心,科举可废欤?问科举进身易,学堂进身难,有科举则学生不能专心,科举可废欤?近日游学日本学生、上海近日游学日本学生、上海学生,猖狂流荡,不率教、不勤学,学生果可恃欤?学生,猖狂流荡,不率教、不勤学,学生果可恃欤?然则主持学务者,若不废科举,恐无自强之时。然则主持学务者,若不废科举,恐无自强之时。若不惩学生,益重自由之弊。将何道之从,试深虑而畅言之。若不惩学生,益重自由之弊。将何道之从,试深虑而畅言之。”“若不废科举,恐无自强之时若不废科举,恐无自强之时”这是救国形势之所迫;这是救国形势之所迫;“若不惩学生,益重自由之弊若不惩学生,益重自由之弊”这这是救朝廷形势之所迫。出题者显然怀有深深的忧虑,故而要求学生作文论述,是救朝廷形势之所迫。出题者显然怀有深深的忧虑,故而要求学生作文论述,“试深虑而畅言之试深虑而畅言之”,如何才能将如何才能将“救国救国”与与“救朝廷救朝廷”合二为一。合二为一。这种沉重的忧虑,尤其真切地反映在清廷科举政策的演变过程当中。这种沉重的忧虑,尤其真切地反映在清廷科举政策的演变过程当中。1901 年年 4 月,月,“变法上谕变法上谕”刚刚颁布,两广总督就奏请刚刚颁布,两广总督就奏请“变通科举变通科举”,并要求朝廷,并要求朝廷“暂遵暂遵”和和“按照按照”百日维新期间的谕旨和章程办百日维新期间的谕旨和章程办理,朝廷没有给予任何答复;稍后,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王之春、李锐兴、张百熙重臣亦相理,朝廷没有给予任何答复;稍后,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王之春、李锐兴、张百熙重臣亦相继提出继提出“变通科举变通科举”,结果与陶模一样,基本上没有得到响应,朝廷仅以强调考试形式要用策论而不,结果与陶模一样,基本上没有得到响应,朝廷仅以强调考试形式要用策论而不得用八股程式敷衍了事。得用八股程式敷衍了事。1902 年,新学堂建设虽在推进,改革科举则始终没有引起朝廷的兴趣。年,新学堂建设虽在推进,改革科举则始终没有引起朝廷的兴趣。1903 年年 3 月,张之洞、月,张之洞、袁世凯联名奏请递减科举,理由有二。第一,科举的存在使读书士子心存犹豫和侥幸,学堂难以解袁世凯联名奏请递减科举,理由有二。第一,科举的存在使读书士子心存犹豫和侥幸,学堂难以解决生源和师资问题;第二,科举的存在使学堂难以获得士绅的支持,经费无法解决。其结论则是:决生源和师资问题;第二,科举的存在使学堂难以获得士绅的支持,经费无法解决。其结论则是:“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但折子上成之后,光绪批示了但折子上成之后,光绪批示了“政务处会同礼部妥议具政务处会同礼部妥议具奏奏”,却始终未有下文。,却始终未有下文。1904 年年 1 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再次联名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为了安抚朝廷之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再次联名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为了安抚朝廷之心,奏折中婉转地表示:递减科举、注重学堂,并不会导致传统中学地位的沦丧:心,奏折中婉转地表示:递减科举、注重学堂,并不会导致传统中学地位的沦丧:“议者或虑停罢科议者或虑停罢科举,专重学堂,则士人竞谈西学,中学将无人肯讲。兹臣等现拟各学堂课程,于中学尤为注重。凡举,专重学堂,则士人竞谈西学,中学将无人肯讲。兹臣等现拟各学堂课程,于中学尤为注重。凡中国向有之经学、史学、文学、理学,无不包举靡遗。凡科举之所讲习者,学堂无不优为。中国向有之经学、史学、文学、理学,无不包举靡遗。凡科举之所讲习者,学堂无不优为。”张张之洞们希望以这种全盘之洞们希望以这种全盘“继承继承”科举考试内容的方式,曲线完成对科举的改造。而这种策略,果然得科举考试内容的方式,曲线完成对科举的改造。而这种策略,果然得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