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渑池高中 赵香华【设计思路设计思路】在课堂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的推知规律,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团队合作探究为组织形式,教师的适时指导为引导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为重点。同时结合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数据处理、问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一般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为:讨论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向研究小组成立设计探究方法制定计划任务协作探究论证合作交流总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2、 掌握插针法测折射率的方法能力目标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及物理理论学习的兴趣2、培养团体协作和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教法教法】 主体引导法,自学辅导法【学法学法】 小组讨论,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教具教具】 实验仪器(玻璃砖、量角器、直尺、计算器、木板、图钉、大头针) ,粉笔, 黑板,教材,教案【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测定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测定玻璃折射率的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1、 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2、 学会测定折射率的方法3、 掌握测定两面平行玻璃砖的折射率的基本操作【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在玻璃砖的上方插两颗大头针 P1和 P2 ,在玻璃砖的另一侧观察 P1和 P2的虚像将在 P1和 P2的位置。在玻璃砖另一侧插 P3和 P4两颗大头针,并让它们挡住 P1和P2(在另一侧观察,可以看到 P1、P2、P3、P4在一条直线上)。P1、P2的连线与玻璃砖上边缘交点为 O ,P3、P4的连线与玻璃砖上边缘交点为 O,连接 O、O即是玻璃中的折射光线。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利用折射定律即可得出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步骤实验步骤】1、将白纸用图钉钉在木板上。2、将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借助三角板画出玻璃砖的上、下边界线及入射光线AO。3、放好玻璃砖后,在 AO 上插上大头针 P1、P2 。4、在玻璃砖的另一侧观察 P1、P2的像,并用大头针 P3挡住它们的像P1、P2,将 P3插在白纸上。5、再用大头针 P4挡住 P1、P2和 P3插在白纸上。6、取下玻璃砖,用三角板过 P1、P2画直线、过 P3、P4画直线,分别与玻璃砖的上、下边界线交于 O、O点,连接 O、O两点得到玻璃中的折射光线 OO。7、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用折射定律计算玻璃的折射率。8、改变入射角,重复 27 步骤,多测几组。【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实验数据的处理见下表数据组次入射角 1折射角 2sin1sin2折射率 nn 的平均值1 2 3 4 5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插针时,P1、P2的间距(或 P3、P4的间距)不要太小;2、画出玻璃砖的边线后,在插针的过程中玻璃砖不要挪动(尤其不要扭动);3、入射角不要太大(折射光强度太小),也不要太小(不能反映正弦之比为恒量的规律);4、如果是用圆规作数据处理,圆的半径不要太小。【遇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如果实验中使用的玻璃砖不是上下边平行的,而实验的操作仍然不变,则测量的结果会受到影响吗?答案:不影响。【成功经验成功经验】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探究出来的实验方法,分别进行讨论,实验,论证。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探究出来的实验方法,分别进行讨论,实验,论证。在各课题组制定计划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纠正在实验设计及任务分派中的不足。要求同课题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任务,相互交流。在实行中教室讨论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能力为小组的课题完成添砖加瓦,特别是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纷纷担起实验设计的任务,享受成功的乐趣。各小组经过二天的探究,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作了汇报。为了让学生尽情体验成功的乐趣及展示自我风采,安排一课时让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汇报后,留一段时间让师生共同讨论发现问题,比较分析相互的优缺点,总结归纳认为最合理的课题成果。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争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这是在平时教学中学生最不重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在学生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个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归纳成册。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都要新自去体验,特别是课堂上例题要课后去自己推导,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要深入细致。【课后思考课后思考】测定玻璃折射率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在学生刚刚学习完折射定律的内容之后对其进行试验探究。结合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特点,决定采用探究实验的形式进行完成,学生分析出设计思路,利用刚刚学习的知识对实验进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论证折射定律,同时加强同学们之间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分别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质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积累与能力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就可以使探究性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