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肌肌松松监监测测的的临临床床应应用用 李国华 赵嘉训山西省肿瘤医院麻醉科,太原,030013 摘摘要要肌松监测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肌松监测的意义、肌 松监测基本原理、神经电刺激模式、各项监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和使用范围,并对肌松监 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正确使用临床肌松监测评估肌松作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肌松监测, 四个成串刺激,强直刺激后单刺激计数1概述 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和呼吸治疗中1。 由于不同的个体对于肌松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差异很大,加之肌松药的作用受到挥发性麻 醉药、静脉麻醉药、氨基糖贰类抗生素以及病人的年龄、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通 过适宜的方法监测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对于降低 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十分必要2。肌松监测仪的出现,为此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肌松监测仪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的仪器。除了监测肌 松情况,还用于肌松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肌松药敏感的病人和 评价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作用监测能够:1.决定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2.维持适当 肌松,满足手术要求,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3.指导使用肌松药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 的时间;4.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的相阻滞;5.节约肌松药用量;6.决定肌松药逆 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7.预防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所引起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2肌松监测基本原理 生理学原理已经阐明,在神经肌肉功能完整的情况下,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 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单根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 遵循全或无模式,而整个肌群的肌力取决于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的刺 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超强刺激会产生疼痛,患者于麻 醉期间无痛感,恢复期却能感到疼痛。因此,有人提出在恢复期使用次强电流刺激,但其 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还难以接受。所以要尽可能使用超强刺激。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 应性降低的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的肌 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3神经电刺激模式及其作用 3.1 单刺激: Single-Twitch Stimulation, SS 单刺激模式使用频率为 1Hz 到 0.1Hz 的单个超强刺激作用于外周运动神经,肌力反 应取决于单刺激频率。其可用于监测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药对神经肌肉功能的阻滞作用。图为注射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剂(箭毒)后,使用单刺激(0.1到1.0Hz)的电刺 激模式及肌力反应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时间因素,两者的肌力反应强度无差异。3.2 四个成串刺激: 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 又称连续四次刺激,用于评价阻滞程度,是临床应用最广的刺激模式3。其间隔 0.5秒连续发出四个超强刺激(即2Hz),通常每1012秒重复一次。四个成串刺激分别 引起四个肌颤搐,记为T1、T2、T3、T4。观察其收缩强度以及T1与T4间是否依次出现 衰减,根据衰减情况可以确定肌松剂的阻滞特性、评定肌松作用。第四个刺激产生的反应振幅除以第一个刺激产生的反应振幅得到TOF比率(T4/T1),可反应衰减的大小。神经 肌肉兴奋传递功能正常时T4/T1接近1.0;非去极化阻滞不完全时出现衰减, T4/T1 0.75的时间 分别为7.95.0min和5.22.4min,显示触感评估比目测更准确。 6肌松监测的影响因素 6.1 人机连接界面的影响 肌松监测仪设有刺激电流输出与信息输入环路,此环路中影响 肌松监测的常见因素有:粘贴电极处的皮肤未处理干净,阻抗增加对照值校准困难; 电极表面导电膏过多,电极间形成短路,对照值校准失真或无法校准;刺激电极未放在神经干走向的皮肤上,或两个刺激电极间距超过 2 厘米,即使刺激电流超过 70mA 仍未获 得对照值,使校准失败;肌电图型肌松监测仪,参考电极与测拾电极间距离2 厘米,监 测过程容易出现伪差;长时间连续监测,导电膏性能降低,刺激电流与肌电信息衰减增加,监测数据失真或术毕不能恢复至对照值14。 6.2 对照值校准时机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状态及静脉、吸入麻醉药均可影响神经-肌肉传 递功能。即使全麻诱导时不使用肌松药,诱导后 TOF 的 T1 下降 204015。若对 照值校准时机选在全麻诱导前、清醒状态下,所需刺激电流小,术中维持既定肌松程度所 需肌松药因此而减少,术毕无肌松残余作用,但因全麻药或意识状态的影响,常使肌颤搐 反应不能恢复至对照值。若在全麻诱导及意识消失后、静注肌松药前进行校准,要将已经下降的肌颤搐反应提高至 100所需刺激电流增大,降低术毕肌颤搐不能恢复至对照值的 发生率。故对照值校准时机宜选在全麻诱导后,静注肌松药前。6.3 中心体温与受检部位温度的影响 Heier T16在排除麻醉药对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 影响后,界定当 T1 低于对照值的 98时即认为中心体温或局部温度使其下降,证实 T1 下降幅度与中心体温、被检部位温度降低呈线性相关;并将肌颤搐反应高度与中心体温、拇内收肌及鱼际皮肤温度之间的变化用线性回归表示,依此推测肌颤搐为 100时所对应 的温度即为引起 T1 下降的温度阈值。Suzuki T 17的研究亦表明被检部位皮肤温度维 持在 32以上,可排除低温对 T1 高度的影响。 6.4 各刺激反应方式间的相互影响 为准确判断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及充分逆转肌松药的残 余作用,常需联合应用多种刺激发式,但可能产生相互影响。现认为18TOF 并不能完 全检出肌松药的残余作用,DBS 的可信度高于 TOF,但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故仍需辅 以强直刺激或传统的抬头、握力等试验。神经肌肉阻滞过程中辅以强直刺激,由于其易化作用可发生 T1 增高的假象19,20,从而使肌松药用量增加;肌松恢复期此假象可能误导 麻醉师过高估计肌松恢复程度21,导致过早拔管而产生严重的后果22。用强直刺激和 单刺激判断肌松药阻滞后恢复过程,50Hz 与 100Hz 的强直刺激能够增加单次刺激肌颤搐 反应高度,其影响可持续 11 分钟甚至长达 30 分钟,造成完全恢复假象23。故临床工 作中,应结合肌松监测结果和临床表现对患者肌松程度做出正确地判断。综上所述,肌松监测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其日益广泛地使用,相关技术必将更加完善。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神经肌肉功能监测的技术和方 法得到了不断地更新与完善,神经刺激、信号的采集与换能、结果的处理与显示均可在瞬间完成,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也日趋增多。目前肌松作用监测的发展趋势为: 肌松监测 仪向小型化发展,其结构趋于简单精巧、便于随身携带,价格减低,力求临床应用的普及,麻醉医生甚至可以人手一台; 肌松监测方法尽可能全面,监测的数据经由电脑处理,并 与输液装置连接,可作闭环反馈控制自动给肌松药。理想的神经肌肉功能监测应该是设备 精巧、操作灵活方便、实用性强、精确度与灵敏性高,同时将其所致的不适感减轻到最少 程度。尽管目前肌松监测仪和监测方法的精确度和敏感性在不断提高,但是由刺激所带来 的疼痛与不适感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因此今后肌松监测的改进重点应该是改进神经刺激 方法与刺激参数,以减轻或避免疼痛与不适的感觉。 参 考 文 献1. Gehr LC, Sessler CN.Neuromuscular blockad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22(2):175-88. 2. Rodiera J, Serradell A, Alvarez-Gomez JA, et al.The cuff method: 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thod of monitoring neuromuscular function.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5 Nov;49(10):1552-8. 3. Miller RD. Anesthesia.6th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Inc,2005, 1358 4. Iwasaki H, Igarashi M, Namiki A. A preliminary clinical evaluation of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ulnar nerve for monitoring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 Anaesthesia 2004; 49: 814-6 5. Dahaba AA, Von-Klobucar F, Rehak PH, et al. The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 module versus the relaxometez-mechanomyograph for neuromuscular block monitoring. Anesth Analg 2002; 94(3): 591-6 6. Hemmerling T, Donati F.Phonomyography of corrugator supercilii muscle:signal characteristics,best recording site and comparison with acceteromyography. Br J 2002; 88(3): 389-93 7. Hemmerling T, Babin D. Duration of control stimulation does not affect onset and offset of neuromuscular blockade at the corrugator supercilii muscle measured with phonomyography or acceleromyography. Can J Anaesth 2002;49(9):913-7. 8. Saitoh Y, Kaneda K, Toyooka H, et al. Post-tetanic count and single twitch height at the onset of reflex movement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vecuronium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anaesthesia. Br J Anaesth 2004; 72: 688-690. 9. Saitoh Y, Fujii Y, Toyooka H, et al. Post-tetanic burst: a stimulating patern for profound neuromuscular blockade.Can J Anaesth 2005; 42(12):1096-1100. 10. Bhardwaj A, Castro A, Alkayed N, et al.Anesthetic choice of halothane versus propofol: impact on experimental perioperative stroke.Stroke. 2001 Aug; 32(8) :1920-1925.11. Smetzer J, Cohen M R, A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