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糖尿病发病机理糖尿病发病机理摘要 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特征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发病机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尿病 (DiabetesMellitus, DM)是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 ,合并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 综合征。主要症状为多食、 多饮、 多尿、 烦渴、 善饥、 消瘦和疲乏无力等 ,甚至伴有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 ,易并发心、 脑、 肾、 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 (WHO)于 1999 年将糖尿病分为 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糖尿病及妊 娠糖尿病 4 个部分。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 ,由于饮食、 营养、 免疫反应和病 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病 ,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 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1 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111 遗传因素 对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 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 ,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肯定的 ,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 ,而是糖尿病的易 感性 ,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与 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是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 , HLA 基因位于人类第 6 号染色体断臂上 ,共有 HLA2 A、 B、 C、 D (DR、 DQ、 DP) 6 个基因位点 HLA2 A、 B、 C 为 类抗原 ,正常时 类抗原基因可在所 用有核细胞表面 (包括胰岛素 细胞表面 )表达 ,参与细胞介导免疫。HLA2 D 系列为 类抗原 , 正常时只在 B 淋巴细胞、 激活的 T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表面表达 ,胰岛 细胞 表面表达与自身免疫发病有关。研究表明 1 型糖尿病与 DQB2 57 位氨基酸是否为门冬氨酸以及 DQA2 52 是否为精氨酸有关 , 80%90%的 型糖尿病患者中 DQA2 52 位精氨酸(Arg + )和 DQB2 57 位非门冬氨酸 (ASP2 )有肯定的致病易感作用 , DQA2 DQB S/S2 S 基因型 (即 DQB2 52Arg +纯合子和 DQB2 57 ASP2 纯合子 )患病相对风险最高 ,但有地理上和种族间差异。Act on 2 等对亚拉巴马的非裔美国妇女的研究显示 HLA2 B41,DR 的升高是 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12 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证明 ,与 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有风疹病毒、 巨细胞 病毒、 腮腺炎病毒、 腺病毒及脑、 心肌病毒等。病毒引起 1 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有以下 4 种方 式: 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 细胞 ,直接侵袭胰岛 胞 ,胰 岛 细胞急性坏死 ,大量破坏 ,继之溶解 ,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 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胰岛 细胞 ,不立即发病 ,而长期滞留 ,使细胞生长速度减慢 ,寿 命缩短 ,胰岛 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胰岛素分泌缺乏。 病毒经过胰岛 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 入细胞后 ,病毒感染 HLA 抗原易感基因 2 自身免疫及细胞因子 ,使胰岛 细胞中胰岛素基因发生 突变 ,合成异常胰岛素。病毒感染后引起胰岛 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 113 化学物质 对胰岛 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和化学物质有四氧嘧啶、 链脲佐菌素 ( STZ)戊双 咪、 苯丙噻二嗪、 噻唑利尿酮以及吡啶甲硝苯脲等均可损伤胰岛 细胞 ,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 泌。 2 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11 遗传因素 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与 型糖尿病遗传不同 ,不存在特殊的 HLA 单型的优 势 ,而具有很明显的家族性。一般认为糖尿病 型属于染色体多基因隐性遗传 ,具有基础胰岛素 分泌和基础胰岛素敏感性的异常 ,但目前对糖尿病 型与胰岛素基因、 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相关研 究尚未发现肯定的联系。裘卫仙 3 等用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 型糖尿病患者的 I NS 基因进 行检测 ,发现患者的 I NS 基因和正常人及其它患者相比有改变 ,提示胰岛素基因改变可能是 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212 肥胖和饮食生活方式 肥胖是 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 40 岁以上发病的 型糖尿病约 2 /3 患者于发病前体重超重 10% ,女性更为显著。Ponlirolid 等 4 分析了 760 例肥 胖患者 ,发现在肥胖出现的前 10 年中 , 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少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以后则逐年 增加 , 30 年后明显高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从而证明肥胖的持续时间是 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肥胖者发生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调节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明显降低达 50% ,周围组织对葡 萄糖的氧化、 利用障碍;肝糖生成的抑制作用降低 ,游离脂肪酸升高 ,血脂异常;各时相中的血浆胰 岛素水平和胰岛素释放面积均显著高于正常 ,胰岛素原和前胰岛素原含量较 正常人高 ,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胰岛 细胞功能不足 , 细胞功能严重缺 陷 ,引发 型糖尿病 。13 胰岛素抵抗 ( I R) DM 的发病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 ,更主要的是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胰 岛素抵抗是指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抵抗 ,而继发的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 ,对机体 可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和多种病理生理改变 ,成为一些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现代的胰岛素抵抗概 念则泛指胰岛素在周围组织摄取和清除葡萄糖的作用减低 5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是由许多原发的、 基因的因素和继发的、环境的因素综合参与的结果 6 ,从性质上可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 ,从部位上可为肝和外周组织 (肌肉、 脂肪等 )抵抗;从环节上 可分为受体外抵抗 (称为胰岛素敏感性群体 )或受体抵抗 (称为胰岛素反应性群体 )。具体发、 病 机理有:摄食过多和体力活动过少及肥胖、 胰岛素受体异常、 胰岛素受体基因改变、 胰岛素受体 抗体、 胰岛素受体后环节障碍、 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水平升高等。 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是正常血糖期 ,已存在胰岛素抵抗 , 细胞功能 尚正常 ,代性分泌胰岛素增多。有研究显示 72 8 , I R 出现在 细胞分缺陷之前 ,也就是说 ,患者一 般是在 I R 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糖尿病;第二阶段是糖耐量减低期 , 细胞功能始衰退 ,胰岛 素分泌开始减少 ,可出现小血管和大血管合症;第三阶段是显性糖尿病期 ,胰岛素分泌的进一步减少 胰岛素抵抗可从胰岛素合成、 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表达到岛素最终生理效应实现的一系列过程中 均可发生异常。 参考文献 1 McCance DR, Hams on RL, CharlesMA, et al . Comparis on of testfor glycated hemoglobin and fasting and t wo hour p1as ma glucoseconcentration as diagmtic methods for diabetes . BMJ, 1994. 308 (9 ) : 13232 -1326. 2 Acton R I , Roseman I M, Bell, et al . Genes within the major histo2compati2 bilitv comp lex p redictN I DDM in African American womenin Alabama . Diabetes Care, 1994, 17: 1491. 3 裘卫仙,尹宛洛,马灵筠,等.非胰胰岛素素依赖型糖尿病家族遗传性与胰岛素基因的实验探讨. 医师进修杂志, 1998, 21 (9) : 4802 481. 4 Ponlir olid AE, Galfi L. Duration of obesity is a risk factor for non2insulin2 dependent diabetesmellitus, not for arterial hypertension or for hyperlip idaemia . Acta Diabet ol, 1998, 35 (3) : 30 5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443. 6 Hino Y,OgawaW, KasugaM. I nsulin signaling system and mecha2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 Nippon Rinsho, 2000, 58 (2) : 2972 303. 7 Bergman RN. Towrd phys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glucose toler2ance:Minimalmodle app roach . Diabetes, 1989, 38: 1512. 8 潘长玉,尹士男. 胰岛素抵抗 2 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0, 16 (1) : 56.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