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流变检测对中老年体检者结果的分析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血流变检测仪中老年人高黏滞血症患者不断增加,许多疾病在未出现明显症状之前,血流变的指标可能出现异常,血流变指标的检测在为中老年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选择 2008 年 2 月至 2009 年 2 月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检测血流变人员 5105 例,其中42 岁以上 3365 例血流变异常者 1740 例,从中抽取无明显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史,年龄 4273 岁,男 395例,女 205 例,作为检查组。在正常人群中抽取 246 例,检查并排除心、脑、肺、肝等病史,年龄 2272 岁,男 144 例,女 102 例作为正常对照组.12 标本采集 取自早晨空腹安状态下,并在一周内正常饮食,未扎止血带状态下采静脉血 5 ml 左右,放在真空肝素抗凝采血管内,胆固醇、三酰甘油采静脉血 35 ml 放在真空干燥生化采血管内。13 仪器及方法 血流变仪器使用重庆麦迪克公司 MDK-B100 全自动血流变仪器,胆固醇、三酰甘油使用日立公司 7170 生化分析仪,试剂采用中生公司生化试剂。14 统计学分析 测定结果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2 结果从表 1、2 统计数字可能看出,检测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胆固醇、三酰甘油相差显著(P005)而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在血流变检测中异常人数和百分比较高,这可能与这样这个年龄人员的生活方式、饮食构造、机体代谢水平改变等因素有关。3 讨论31 血黏度异常者增高 检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黏度相差显著(P005),全血黏度高者占 407%,血浆黏度高者占 250%,血浆黏度影响全血黏度约占 1/4。血液黏度高,血液流动性愈小,反之愈大。血液黏度增加导致血液垢污循环及微循环障碍引起组织灌血不足,缺血、缺氧,代谢功能失调等一系列后果,血液黏度升高,血小板受损等因素,可以促使微小血栓或血栓形成,直接影响脏器微循环的血液灌注,导致血管病变发生。在 600 例健康体检血流度检测异常中,有一部分表现为低粘血综合征,血液黏度低于正常值从查体简要病史调查和检测统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粘血综合征。生理性低粘血综合征,可见于生理活动的某个时期或发病阶段,所导致的一时性血液黏度低下。病理性低粘血综合征大多是贫血,肝、肺、肠等恶性病患者,检测血液黏度对于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对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猝中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解释由于血液黏度高低而致疾病的发生机理和规律,判断疾病发展及预后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及意义。32 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 检测与对照组比较,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者占 445%,细胞变形指数降低者占 410%,在血液处于静止或极为缓慢流动时,红细胞处于聚集状态,低切变率下降,红细胞聚集使血液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的结果导致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的组织细胞中酸性产物增加,继而发生组织与器官的损伤,而细胞变形能力是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当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成缗线状,聚集性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使红细胞难以通过毛细血管,从而造成血管构出现损伤。33 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升高,检测组与对照组胆固醇、三酰甘油相差显著(P005),胆固醇、三酰甘油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症的红细胞易聚集,脂质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同时单核巨噬细胞在病变局部移行聚集,同时大量脂质后转变为泡沫细胞,从而形成粥样斑块,血液流经该处可因血液流态改变而影响血液黏度,脂类对细胞特别是红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影响,可使血液黏度增高,血液黏度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随着年龄增长的中老年健康体检者,当血脂增高但无其他指标异常,应做血流度检查,这时可能已表现出血液流变性的某些指标的异常,如能及时降服改善血流变的变化,将减少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对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