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9/14 节节 列夫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1828-1910)是 19 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 说家之一。他的创作生涯长达约 60 年,为后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他和巴尔扎克 一起被人们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山峰。 一,一,生平与创作生平与创作 1828 年 9 月 9 日出生在莫斯科以南约 160 公里的图拉省克拉皮亚县雅斯纳雅波良 纳的一个伯爵家庭,后承袭了爵位。他两岁丧母,9 岁丧父,由姑母监护长大。早年接受 贵族教育,1844 年入喀山大学,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由于对学校教育不满,于 1847 年自动退学,回到了自己的世袭庄园。企图通过改革缓解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但因得 不到农民的理解而告失败。灰心之下,他到莫斯科上流社会过了一段懒散、荒唐的生活。 1851 年,到高加索服军役。曾参加战斗。1856 年退役回家。继续从事农事改革,但又以失 败告终。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庄园度过的。 在高加索时开始文学创作。50 年代初期,陆续发表了童年 (1852) 、 少年 (1854)和青年 (1857) ,组成自传性三部曲。通过主人公尼古林卡的思想与情感的变 化,揭示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反映出他努力寻找自己生活使命的 过程。作家把主人公逐步发现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历史作为三部曲的内在结构线索,深刻而 细致地展现了主人公感情和心理世界的千变万化。已经表现出创作才华的两个最大的特点, 即:心理分析和道德探索。 1856 年发表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一个地主的早晨是根据作者在自己庄园的农事改革的亲身体验而写 的。有自传的性质。主人公青年聂赫留道夫从大学退学回到自己的庄园搞农事改革,试图 帮助农民改善贫困的处境,但农民怀疑他的诚意并拒绝他的帮助。他在失望中看到了地主 和农民之间深深的隔阂。聂是一个探索者的形象,他的身上反映了当时思想的主要特征。 1857 年,改革失败后,苦闷的到欧洲旅行。结合真实的感受写了短篇卢塞恩 (1857) 。 50 年到末 60 年代初,社会上围绕农奴制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 充满矛盾。他一方面反对农奴制,同情农民,赞成解放农奴,一方面又为地主的土地所有 权担心。在解放农奴的途径上,他一方面反对以革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和革命民主 派产生严重分歧,并在 1859 年同屠格涅夫一起与进步杂志现代人决裂;另一方面,他 也反对贵族和农奴主顽固派保护农奴制的主张,对沙皇政府自上而下的所谓改革的虚伪本 质也有所认识。但他没有找到出路。/在艺术观点上,他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有分歧, 倾向于“纯艺术”派的观点,这也是他和现代人决裂的原因之一。 1859 年,他回到故乡,创办学校,把教育看作是社会改良的重要途径。他还到欧洲考 察教育,回国后创办教育杂志。他在调解农民和地主的纠纷中同情农民,引起了地主的仇 恨,甚至招致宪兵的搜查,使他受到很大震动,更加坚决地否定专制制度。1862 年,他与 名医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结婚。婚后生活幸福,减轻了他精神上的苦闷,也激发了他的创 作热情。 1863 年,他停止办学,潜心研究历史和从事文学创作。企图在历史和道德的研究中找 到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这一年,发表中篇哥萨克哥萨克 。 贵族青年奥列宁深感上流社会生活空虚,离开首都,来到高加索寻找自由和幸福,他 爱上了这里淳朴美丽的大自然和大自然的儿女哥萨克。并爱上了山村中的第一美女玛 利安娜,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情” 。但城市生活给他思想和观念上留下的印记无法摆 脱,他在恋爱中暴露出了自私的本性。他最终失去希望,痛苦地离开了哥萨克村。这个形 象和其他自传性主人公一样,体现了作家对俄国社会问题和贵族出路的苦苦探索。作家既2希望贵族青年脱离上流社会,又看不到出路,只好把理想寄托于返朴归真,回到大自然。 但这也是一种难以实现的虚幻的理想。 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接连创作出了两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 (1863-69)和安 娜卡列尼娜 (1873-77) 。这是作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俄国社会出路进行探索的结 果。 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包尔 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个贵族家庭的故事为情节线索,从战争与和平两 个方面来表现俄罗斯民族同拿破仑侵略者、俄国社会制度同人民意愿之间的矛盾,肯定了 俄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他努力写人民的历史,把卫国战争写成是人民的正义 之战,高度赞扬了人民群众高涨的爱国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艺术地运用和描写历史材料, 在历史事变中描写人,这是战争与和平的一条基本的创作原则,也是使小说产生宏伟 的史诗风格的重要原因。 小说着重通过对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竺豪夫、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 中心人物的描写,回答贵族的命运与前途的问题。 安德烈才华出众,善于解剖自己,不倦地探求生命的意义。他虽身为贵族,但能跳出 上流社会那“蛊惑的圈子” ,寻找自我的真正价值。但在他刚上战场时,还刻意追求个人荣 誉,在作者看来,追求个人荣誉还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这时候的他还不是一个真正道德 完善的人。当他受伤倒在地上,从空旷的天空中领悟到了人的渺小,荣誉的渺小,从而走 出小我,走向为他人、为人民而活着的更高境界。在临死前,他在福音书中找到了 “幸福的源泉” ,即爱一切人,他体会到了“灵魂追求的幸福” 。 彼埃尔也总是处在对社会出路和人生意义的紧张探索中。他的身上有更多作者自己的 思想特点。开始,他向往有理想有道德的生活,却混迹于花花公子的行列。他常常懊悔自 己的放荡行为,却又不知不觉地去过那种“熟悉的放纵生活” 。他明明不爱放荡的爱伦,却 又与她结合,顺从了欲望的诱惑。后来, “共济会”的博爱教义使他的灵魂得到洗涤,在拿 破仑的战俘营中又受到农民士兵普拉东的影响,使他最终走上了和谐地追求个人幸福和他 人幸福的道路。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成为他最高的道德理想。 娜塔莎是个坦荡真诚的贵族少女。她本能地向望丰富美好的生活。虽然一度受到诱惑, 抛弃安德烈而试图和花花公子阿那托尔私奔,在人生意义的追求中误入歧途,但她很快经 受住了肉体和灵魂冲突的考验,成为内心和谐的贤妻良母。她热爱人民,富有爱国心,在 莫斯科撤退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她是理想化了的俄罗斯优秀妇女的典型。 战争与和平不仅展现了历史和社会的运动,而且也展示了各种人物的心理发展和 他们的内心生活的激流,同时还揭示了内心生活的激流与外部生活激流之间的联系,丰富 繁杂的材料和为数众多的人物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作品的心理描写技巧不仅表现在对个 人内心世界的刻画上,而且也表现在对人民群众的群体心理的描写中。小说以其宏伟的构 思、气势磅礴的叙述和卓越的艺术描写被人们公认为世界长篇杰作之一。但小说在不少章 节中阐述作者的历史和道德哲学观点时有许多过于冗长的议论,这些议论在一定程度上破 坏了小说结构的和谐性,也影响了可读性。 安娜后面第二节详述。 从他 60-70 年代的创作来看,作家的思想探索在进一步深入。他对贵族阶级的批判逐 步加强,艺术上已经达到成熟。但他仍然没有找到社会的出路,而宿命论和基督教的不抗 恶的“博爱”思想在作品中日益明显,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在继续发展。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作家一生中最艰苦的精神探索阶段。经过紧张激烈的思想 斗争,作家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彻底地和贵族阶级决裂,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 立场上。他的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 “勿以暴力抗恶”3,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的“托尔斯泰主义” ,此时 达到了顶峰。他思想转变过程中的许多观点,在忏悔录 (1879-80) 、 我的信仰是什么? (1882-84) 、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1886)等论文中得到了阐述。 80-90 年代,作家创作了许多作品。著名的有:剧本黑暗的势力 (1886) 、 活尸 (1911) ;中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 (1886) 、 克莱采奏鸣曲 (1887-89) 、 哈 泽穆拉特 (1904) 、 舞会之后 (1911) 、 谢尔盖神父 (1912)以及长篇复活 (1889-99)等。这一时期的创作表达和宣扬了作家世界观转变以后的思想观点,同时也对 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尖锐批判。 复活是作家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 小说写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农奴少女玛丝洛娃后将她抛弃。十年后,沦为妓女的玛 因被诬告犯了杀人罪而投入监狱。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的聂认出了玛,于是良心发现, 决心要赎罪,为她上诉。上诉失败后,他随玛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决定和她结婚。但 玛拒绝了他,但内心为他的行为感动。最后,他们的精神都走向了“复活” 。作家在这部作 品中把人的精神复活看作社会根本转变的起点,这种思想集中地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精神 复活的描写表现出来。 聂-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 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献身。他把继承父亲的土地送给了农 民,他真诚地爱着姑母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受贵族的 习惯观念及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变得空虚、猥琐、低下。他和一般的贵族青年一样 接受生活和学校的教育,靠母亲的遗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对异性的纯洁的爱情消失了,认 为女性不过是一种“享乐的工具” 。他与同事争夺情妇,和有夫之妇通奸,并在自己那个圈 子通行的道德原则的怂恿下,诱奸了玛。小说强调了生活中“通行的”和“习惯的”东西 对他的影响。这是“动物的人”压倒了“精神的人”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 法庭上和玛的重逢使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苏醒。他 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他不仅为玛四处奔走,而且按照“真理的原 则”处理家庭财产,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按照作者的观点,这是“精神的 人”战胜了“动物的人” ,聂走向了灵魂的复活。但是,聂最后信奉“勿以暴力抗恶”的不 抵抗主义,使他俨然成为“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聂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形象,在 他身上表现了作家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 玛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她的复活不是像聂那样通过抛弃原由的 贵族阶级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来完成的,而是通过纠正她在病态社会里染上的恶习来完成的。 她原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她对人和社会的看法发生根本变化,是在了解到聂的卑鄙之 后。她把聂的欺骗和卑鄙行为当作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她被骗后被人赶走,到处受 人欺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这一切使她丧失了对善、对上帝的信念,对恶的存在和力量 则深信不疑。她所体验到的痛苦越多,就越相信所发生的事情的必然性。在环境的逼迫下, 她沦为妓女,而且逐渐养成了一些新的生存观念和处世哲学。她不仅不再对自己的职业和 习惯感到羞耻和丑恶,而且还不自觉地认同了它们,把原本令人厌恶和害怕的东西看成是 正常的。所以,当十年后聂第一次在监狱中看到她时,感到她天性中天真活泼的人性中正 常的东西已经没有了。但他还是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她。当他第二次到监狱去看她, 并提出要和她结婚时,玛愤怒地斥骂了他,发泄了心底的满腔痛苦。这次愤怒的爆发是她 麻木的心灵开始复苏的征兆。说明她对自己已经习惯的生活产生了厌恶感。她在聂的行为 中看到了人性的善,恢复了从前的信念,正常的人性开始复苏。她重新爱上了聂,但她觉 得自己不会给他带来幸福,因此拒绝了他。作者认为,这种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爱是人类 感情的最高形式。这说明玛的精神也开始复活了。聂的精神的复活对玛起到了重要作用。4在去西伯利亚的途中,革命者的高尚情操对玛的影响使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