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双证融通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www.hniu.cn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200)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 大,由此所引发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广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 热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双证融 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进行融通,使教学与 生产、学校与企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技能型人 才培养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决定着生产、服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竞 争的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根据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目前企业严重缺 乏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技能人才和技术型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 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 知识,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技能,这些人才的培养只靠注重学历教育的学科体系是培 养不出来的。因此,建立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职业 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可靠保证。积极稳妥推行双证融通,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 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双证融通的实施,就是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行业或职业能力 需求的风向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培 养核心,以职业证书、学历证书为纽带,对高职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改革与整 合,实现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双证融通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 帮助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个目标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 内容和职责,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体现,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一种 选择和要求。 二、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策略 “双证融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 之间的一种融合、沟通和互认,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紧 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高职院校而言,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融通” ,即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要经过重新组织;二 是“融通”的过程,即学校要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 诸多方面入手,精心实施双证融通的过程。以下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双证融 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策略: 1.做好职业能力分析,精心制订涵盖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资格标 准是由行业专家依据职业分析所得出的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或完成工作任务时的能力要求, 能够完成某一等级全部技能要求中提出的工作任务,就具备了这一等级的职业能力。实现 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学历证书的融通,就要使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涵盖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这 些能力要求。因此,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工作单元) 、技能要求及相关知 识,也就成为我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重新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策略。 2.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构建课程体系时,要 深入细致地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要求,坚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以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应会为主线构建教学计划,在理论教学的相应课程中落实应知内容, 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落实相应的应会内容。从顶层设计,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和劳动 力市场调研,在岗位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确定专业人才需求,将职业能 力进行分解,形成课程体系新框架。这样一个新的课程体系是依据职业资格要求的应知应 会来建构,所以双证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的融通方法有四种:(1)最简单的是在课程 体系外,增加单独考证课程。 (2)在课程体系中嵌入认证课程。 (3)将认证课程内容分散 融入课程。 (4)将认证课程与原有课程整合,成为新课程。 3.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双证课程。在开发双证课程过程中,均参照相应的标准,按 照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进行梳理,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体系,开发与 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专业教学内容,努力使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在教学内涵上存在涵盖 关系,或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之间形成对应关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 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为保证“双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通过“产学合作” ,吸收企业一线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按职业的要求对课 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 技术整合为课程内容,从而保证了课程分析的准确性与课程结构组建的科学性,保证课程 开发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保证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与培养目标的一 致性。 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 “三中心”知识“灌输”模式,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 性,把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整合起来,做到理论实践双交叉, “双证”教学一体化;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开 展基于项目(工作任务)的学习、基于真实(或“仿真” )情境的学习、基于同伴互助合作 的学习,以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在教学的时空安排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 内学习与企业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网络学习与教室学习相结合、课 程学习与竞技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安排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 应的知识与技能,使“一教双证”更富成效。 三、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管理与运行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获得成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关键。它保 障、监督、调控、优化培养过程中各有关要素的活动、行为及相互间作用,包括教学管理 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培养保障制度等相关的管理方式,是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在执行 学院常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具体地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做好“双证融通,产 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质量监控,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确保改革的成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学院产学合作工作机构,从学院到系部、企业,有专人负责校企合作事宜,形 成网络化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深度融 合。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与产学研合作层次,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各试点专业以产学合作形式,定期 进行与试点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研究与职业能力分析,开展对已有职业标准的剖析,实施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为了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效与示范效应,将实验专业的试点班级列 为“教学特区” ,为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及课程开发、教学安排、资 源配置、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对内、对外的优惠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 进行。系(部)在各门课程的教改实施前,预先制订好详细的实施方案与教学设计,及早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教学过程、师资与教学资源等各项安排,并报教务处以便协调管理。 2.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各系,按“分层化、分类型、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这 一方略进行“双证课程”开发。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质量标准要求,探索针对不同层次职 业能力定位的课程,进行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课程方案设计与具体的课程开发、课 程实施。以此促进系部、专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实施各系部之间教学改革 的合作,实现各系部优质课程的开放性,也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并为“订单培养” 提供优化整合的解决方案。 3.学院的高教所整合全院研究机制,使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校本化” 。把“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为学院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为改革工程的实施提供咨询。教学部门积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细节实施与管理措施, 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运行“铺路搭桥” 。督导部门积极研究教学改革的质量评价、质量监 控的方法,促进改革工程的质量提升。各系积极研究试点专业的质量标准,并以课程改革 为突破口,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专业自身特点,研究与落实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提升。 两年来,学院坚持不懈地狠抓“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通过构建 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 六大环节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许多成绩。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