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林奇:超常态新闻传播的超视听现象探析 超 常态新 闻传播 的超视 听现 象探 析 林奇 “ 超常态” ,即事物发展的超常状态,是相对正常状态 即 “ 常态 ”来说 的。“ 常态 指的是事 物经 常性 、固定性 的正 常状态;而非常态是指事物非正常条件下特有的、非固定 性的反常 ( 或异常)状态。 ” 超 常态,则属于非常态的一 种特殊现象,通常被认为是事物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状 态 。本文认为,超常态是指事物发展,在非常时期或非常 态条件下,对初始条件十分敏感 ,突破与超越于固有的常 规发展模式 ,呈 开放 性 、跳 跃 性等 非线 性发 展 的状 态。如 欧债危机、利比亚战争、E l 本 9级地震等重大战事、社会 变革活动、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等 ,还有奥运会、世博会等 国际性重大活动,以及一些与受众利益相关密切的与常理 相悖的非常事态,其事关全局或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一系列 新 变动的事 件。 超视听,即 “ 超常的视听” ,属于一种超常现象。超常 现象,英文 “ a n o m o u s p h e n o m e n o n ”,原来是指与科学和 常识相互矛盾的现象。一般认为 ,超常现象无法用 已存在 的逻辑架构 或普遍被 接受 的现实 知识 来解 释。这里 所说 的 “ 超常视听” ,其 “ 视听源”是真实存在的。一方面,它指 事物变动的 “ 超常态” 的内容在视听上的心理反映;另一 方面是指超越人们正常视听的强度 、速度、方位等感觉范 围的物理上 的反 映。 比如 ,现代科技摄影技术,能为您捕捉到肉眼看不见 的世界 。在视觉 上 ,可 以展现 子弹 以秒速 八百 多公 尺朝靶 心射去的霎那精彩瞬间,以及花开花落的快速过程等;在 听觉中,如影视中为了表现山谷 的幽静而放大与放慢的多 次延伸的 “ 回声” 、钟表秒针放慢放大的 “ 嘀嗒嘀嗒”之 声等。这种 “ 超视听”现象 ,或超出人眼睛能见光谱或能 听觉频 率范 围 ( 次声和超 声 ) 以外的现 象再现 ,或在光谱 范围内超出人眼睛看不清太快或太慢、看不到太大或太小 的现象。这些就是我们所说是物理上的超常的视听现象。 超常态新闻传播,即相应动用非常规的人力 、智力与 物力,通过传播渠道 ( 或整合跨传播渠道) ,或由于 “ 超常 态”的影响,在非正常情况下通过非常规的渠道,对 “ 超 常态”报道进行传播,使其 因涉及受众利益或影响受众心 理的变化,引起或产生非同一般的传播效果。所产生超常 视听的效果,称为超常态新闻传播的超视听现象。 下面就超常态的突破性方面谈谈如何进行超常视听的 新 闻报道 。 1 从事态纵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 转折点” “ 拐点” 寻找突破 口,捕捉 “ 超常态”新闻报道的超视听 在事态的过程中寻找 “ 突破”,即从新闻传播事态发展 过程中的 “ 始点、终点”或 “ 转折点”等寻找形成 “ 超常 态”的突破点。其中始点与终点是对立统一的,即事态变 化中达到一定的 “ 临界点”而呈现的终点 ;而突破终点, 进而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转折点” 即是事态发展过程 中相 对于 “ 阶段性”阀限价值的一种突破。这些 “ 临界性”特 点,常常会呈现 “ 转折点” 、“ 拐点”等,是事物发展在非 常条件与非常时期里形成的 “ 超常态” ,记者如对此特别注 意,往往能抓到具有超常视听的新闻报道来。 环保问题是媒体常常报道的主题,然而一般我们所看 到的 日常平面视 角 ,给 人 视觉 上往 往 是 “ 局 部 ” 的感 觉。 记者在一次航拍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大地的环境 因过度破坏,造成一块巨大的 “ 伤痕”,在特定的 ( 超高方 位)条件下,被一览无余、惊心动魄地展现出来。于是, 记者在航拍中用 “ 超大广角”俯视大地 ,记录这组超常的 定格 一次航拍的意外发现 :伤痕,获得第 1 9届中 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种新闻文本是靠非常的摄影手段,在 超常高度的方位上,在事物发展的 “ 顶点或巅点” 、“ 临界 点”,进行了记录与传播。 突然性重大事件发生时,许多记者未 能第 一时间记 录现 场进行报道。但发生之后,由于处于非常条件或非常时期 里,此时需要敏感地抓住事态发展的关键 “ 转折点” ,瞄准 “ 超常态 ”而作出超视听的报道。2 0 1 0年 3月 2 8日,山西王 家岭 1 1 5名矿工因巨大的渗水而被困井下。当天地方政府即 组织救援。4月 2日,地面救援人员终于听到来自井下生还 者的声音,此时记者在这事态的关键的 “ 转折点”上,冒着 生命危险,面对井下喷涌而出的有毒气体,匍匐在地面,用 话筒独家采录到从井下数百米深处传来的被困矿工敲击钻杆 的音响,以及救援人员对被困矿工撕心裂肺的呼唤,以题为 爱心穿越地层 生命奏响强音播发了新闻。正如新闻标题 一样,将来 自井下的生命之声变成永恒绝响的同时,“ 爱心 呼声 ”突破或超越 于物理声响 范畴,“ 点 燃 了被 困于井下人 们生的希望” ,突显了广播音响在非常态下超常的魅力,因 而获得了第 2 l 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 从事态横向发展相对对比中寻找呈超常态的 “ 突破 点” 。挖掘超视听的新闻报道 事物发展的超常态有其相对性,今天是超常的,明天 可能就是常态。因此记者还可以对事态发展进行横向对比, 去挖掘超常态发展 的突破 口。这常常是通过取材、选题, 甚至在表现形式的对比中寻找其超常态的突破 口。 第 1 9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 情缘河东 爱涌浦江 选择题材在于选择了事态发展的 “ 突破点” “ 残疾人 领养因疾病被抛弃的小孩” 。这种超常选题是对以往 “ 残疾 人 自己照顾 自己”的类似题材 的一种超越。而精 品新闻 现代传播 2 0 1 2年第3 期( 总第1 8 8期l 1 5 1 林奇:超常态新闻传播的超视听现象探析 英文村的 “ 战斗堡垒”跨 了 ( 写作文本) ,受众仅看题 目就非常触 目惊心。其超常的 “ 突破点”就是敢于曝光党 内有极少基层组织的 “ 严重瘫痪”现象。文中还有一系列 令人心酸的事实,产生震动国内的超常视听效果。这对于 当时解剖反面典型,实施舆论监督具有 十分重大的意义, 因而获得第 l 0届中国新闻奖。 由事态在发展形式上的不可逆性、非线性而出现的创 新现象 ,又是对 事态 重复 性 、线性 的一 种 突破。所 以 ,在 超常 态事态报道 的表现形式 上 ,寻找新 的 “ 突破点”,可 以 使 “ 超常态”的内容展示其惊人的超常视听。这往往是在 众多媒介 中同时捕 捉 一个 重 大题 材 的 “ 超 常 态” 新 闻 时 。 在同类新闻中创新报道形式,即常说的所谓在 “ 同质异构” 的竞争中,利用超常视听表现形式来进行创新。 新闻特写 万米红霞 的作者运用 “ 时空交错法”这 种扩大了外延的 “ 镜头感”写法 ,捕捉了王军霞打破世界 纪录的精彩瞬间,特别是捕捉王军霞通过了 9 0 0 0米时,身 穿红衣、红裤的她 “ 鲜红的身影在跑道上拉出一道霞光” 的超 常态 ;而典 范之作 “ 飞天 ”凌空跳水姑娘 吕伟夺 魁记 ,把吕伟最后夺魁 “ 超常态”的一刹那 ,进行多方 位 、多视 角的定 格与放 大 。这 两篇 新 闻文本 在表 现形 式的 突破中,跨越与拓宽空间,凝固了 “ 飞秒”的精彩瞬间, 把快速 “ 动态”用 “ 静态”来表现,使超常的 “ 动”与反 常的 “ 静”达到对立统一 ,使其在传播重大题材的同类新 闻中脱颖 而出,被评 为中国新 闻奖。 3 横 纵结合 ,对超常 态进 行 “ 整 合” 、 “ 延伸 ” ,实现 新 闻报道 最大化 事物发展的 “ 超常态” ,往往会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系列 的新变动 。尤 其往往 突破 旧 的观念 ,或 者折 射 出多元 化 的 新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记者在报道 “ 超常态”新 闻时,不断挖掘内在观念价值,其传播的效果也会产生超 常的视 听。 2 0 0 8 年北京奥运会中,网络访谈 走进四合院里的北京 “ 奥运人家” 不去正面报道体育健儿夺金牌的拼搏,而是挖 掘其事物发展的 “ 超越性或突破性”跨国界、跨地域 的、反映人类共性的 “ 大同”观念,把镜头聚焦于北京老城 胡同里的四合院,通过入选 “ 奥运人家”的王志喜家庭的倾 情讲述,表现北京人的真诚热情和友善,很好地诠释和展现 了 “ 人文奥运”精神所强调的 “ 和合” 、“ 和谐”思想观念。 这篇新闻获得第 l 9届中国新闻奖在情理之中。 可见 ,记者在传播超常态的新闻时,应在纵横的对比 中 ,善于 “ 整合 ” 超常事 态 , “ 升华 ” 与 “ 延伸 ” 事态 的 1 5 2 价值观念。这些系统中的相关要素并非是常态的、简单的、 线性的相加,而是通过有机的偶合或整合,产生整体大于 部分之和的 “ 非加和”效应;同时,也不是常态中的数与 量所引起的 “ 渐变性”的质变,而是结构和序的改变或物 质与精神 “ 整合”等所引起的超 常态变化发展。因此,常 常具有 “ 非因果对等” 关系、 “ 非连续性跳跃” ,甚至产 生 “ 蝴蝶效应” 等 “ 超常态” 特征 。 经典照片 1 9 6 9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民主与 自由, 因其含有 “ 社会广角背景”信息当时美国人民对越战 已经极度反感、普遍存在着厌战情绪,所 以,这张照片的 “ 野蛮滥杀” 已令美 国人 民无法接受 ,其作为 “ 一道火 绳” ,用 “ 灵魂出窍”的事实彻底摧毁美国口口声声捍卫民 主与 自由的堂皇冠冕。事实证明,照片发表后,立即引发 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 ,并迫使政府考虑改变越战政策。 这就是个体、局部事实引起总体与整体的改变,由一个事 实 “ 延伸”或 “ 触及”到整体,甚至产生观念改变的例 子 。同样 ,获 2 0 0 8年度 中国优 秀摄影作 品突发类新 闻类 铜 奖的照片 生命的敬礼 ,其画面是 2 0 0 8年汶川地震中年 仅三岁半的小郎铮诚恳的 “ 敬礼” !它之所以震撼了亿万观 众 ,是因为它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其 “ 社会广角背景” 千万个受难的四川孩子的缩影,他们面对大灾大难的坚强 是那么令人吃惊 ,令人佩服! 而获 1 9届 中国新 闻奖 的电视 新闻访谈类 节 目中的 走 近 “ 史上最牛的救援队” 一期,其 “ 牛”就 “ 牛”在选 择 “ 超常态”题材进行形式创新 (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山 东莒县的十位农民驾驶一辆简易农用三轮车,行程 3 0 0 0多 公里赶到 四川地震灾 区参加抗 震救灾 。这 1 0位农 民志 愿者 返 回家 乡后 ,电视 台记者 也很 “ 牛 ,在 日照莒 县 东皂 湖村 的一处农家小院前,进行 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视访谈。 ” ) 这种现场访谈现在看似简单,但在当时却在社会背景 “ 广 角”中,体现了民生的博大胸怀,体现了中国新闻报道从 宣传本位、新闻本位到体现 “ 以人为本”的民生报道的一 种转变 。 值得注意的是 :“ 超常态”新闻的视听现象是内容与形 式 的统一 。形式 为内容服务 ,没有 内容 上的反 映超常事 态 , 只是纯粹的视听技巧或者过分、盲 目地追求超视听,就成 了哗众取宠的 “ 噱头” ;但没有超视听的突出或强化的处理 与创新 的手法 ,则超常事态也会被 埋没 于一般 的视听之 中。 对一般的事态的 “ 突破性” ,如果忽视了受众对事态关注的 心理因素,即使如何 “ 超常发挥”地运用超常视听表现形 式 ,也 只是 给受众耸人 听闻之感 。 注 释 : 王建仁、蒿三本: 论新闻的 “ 非常态” , 今传媒 , 2 0 0 5 年第 1 1 期。 李成森: 超常规与跨越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 ,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 ,2 0 0 3年第4 期。 武杰: 跨科学研究与非线性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