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引领努力在转型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 90年的奋斗历程。90 年来,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历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建设“六市”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课题,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提出转型跨越发展,大力实施“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的“两转”战略,用三到五年时间初步完成产业转型,改变“一煤独大”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取得初步成效:煤炭产值在 GDP 中的比重由 2006 的80以上下降到 50;经济结构从原来的“一煤独大”转变为煤焦产业、非煤工业、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多元并举”。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省实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背景下,GDP、财2政收入等主要指标没降反增,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五位,发展指数位居第二位。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 “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山西省文化强县”、 “省级文明和谐城市”、 “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市”等光荣称号。一、以观念更新为抓手,推动思想转型资源型地区实现转型发展,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型,勇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真正从“煤情结”、 “煤依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与时俱进的观念更新、理论革新、工作创新的成果,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一是走出去学一是走出去学习习取取经经。 。组织各部门、各乡镇和工矿企业负责人到江苏苏州、浙江余杭、北京大兴、河南济源以及我省的长治潞宝、襄垣、屯留、潞城、阳城等地,就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等进行学习考察;组织 100 余名民营企业家赴清华大学、江苏苏州就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进行学习培训。2009 年以来,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举办了五期短期培训班,对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普遍进行了一次轮训。选派 15 名乡镇长、办事处主任到浙江余杭挂职锻炼。通过走出去学习,使全市各级干部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学3到了经验。二是二是请进请进来开来开办讲办讲堂。堂。开办了“*大讲堂”,邀请省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到*传经送宝,目前已举办 15 期。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21 世纪创新思维总裁班”,100 余名厂矿长经理参加了学习培训。先后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 113 期,培训党员干部 3 万余人次,进一步开拓了视野,提升了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动力。三是沉下去搞好三是沉下去搞好调调研。研。持续开展了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为主题的“百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组织全市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调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了“六个一”大调研活动,要求市委中心组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示范村、一个经济薄弱村、一个农户、一个项目,市直单位负责人每人联系一个企业、一个村、一个农户,领导干部到所联系农户中吃一顿饭、过一夜,从思想和灵魂深处增强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宗旨意识,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持续深入的观念大更新、思想大解放,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市情、民情、企情把握更加准确,加快转型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在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上,确立了城乡一体化、特色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发展4战略,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实施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的“两个转移”战略和建设四大工业园区、组建六大企业集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型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要求。二、以“两个转移”为重点,推动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是一个城市转型创新发展的基础。为了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单一畸形发展的被动局面,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实施“两个转移”步伐、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全面打造“一城五镇双百村”特色城镇化格局,努力建设县域经济强市、精神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一流宜居城市、平安和谐城市、富裕幸福城市的“六市”奋斗目标。(一)加快(一)加快实实施施“两个两个转转移移”步伐。步伐。 “两个转移”,就是按照“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的要求,积极引导煤炭企业充分发挥资本、土地、废水、厂房等优势,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社会公益事业、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化和三产服务业项目,真正形成一批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率高的地面5产业。在具体工作中:一是一是规规划建划建设设七大七大经济经济区区块块。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了西部煤电化、冶铸机械制造建材、轻工食品、医药生物以及生态农业、物流和文化产业七大经济区块,促使相关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提高了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度。二是二是积积极极组组建六大企建六大企业业集集团团。 。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适应市场竞争、具有*特色的煤炭、焦电、冶铸、服饰、饮料、生猪加工六大企业集团,通过集团化的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努力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走出一条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新型化的企业发展之路。三是三是强势强势推推动动全民全民创业创业。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带头创业,下岗职工、退伍转业军人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农民增收创业。截止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到 6000 余家,从业人员达 8万余人。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激活了全市县域经济的活力、生机和效率,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增多的主要力量。(二)(二)强势强势推推进进新新农农村建村建设设“八大工程八大工程”。 。按照党中央“二十字”方针要求,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八大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富民工程,富民工程,围绕“三种、三养、6三加工”的思路,依托三大龙头企业,加快生猪、果蔬、蚕桑三大龙型产业链建设,厦普赛尔 3 万吨果汁饮料、雨润集团200 万头生猪屠宰加工、佶利迩 100 万套服装家纺扩改等项目进展顺利。从 2004 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 1000 万元扶持补助生猪产业发展,全市生猪出栏达到 130 万头。健康工程,健康工程,围绕“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目标,按照“村巩固、乡达标、市提高”的工作思路,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 万元作为卫生事业发展基金,新改建乡镇卫生院 13 所,全部达到甲级一等医院标准;实现了村村有卫生所全覆盖的目标,建成甲级卫生所 320 个。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医药体制改革试点县(市)。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市财政每年投入 1 亿多元,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两免一补”全部到位;实施了中小学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建成农村标准化小学 132 所, “六有”幼儿园 144 所,消除危房面积 29.1 万平方米,实现了校舍安全工程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生生态态工程,工程,全市投入资金 4.7亿元,累计完成道路绿化里程 600 多公里,河道绿化 50 余公里,荒山造林 3 万亩,建设生态园林村 100 个,育苗面积 1 万亩,发展干果经济林 8000 亩。完成了长晋高速公路、世纪大道、北环路、丹河两岸、七佛山、西山、羊头山等一批绿化工7程。林木覆盖率提高 6 个百分点,达到 24%,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太行山绿化先进县”, “全国绿色小康县”光荣称号,被列入全省“绿色山西”建设 12 个重点示范县之一。户户通工程,通工程,全面铺开了户通水泥路工程,全市累计投入资金 8 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补贴资金 4 亿元,完成硬化面积 1150 万平方米,434 个行政村实现了户通水泥路全覆盖。从 2007 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拿出 2000 万元用于扶持沼气工程建设,建成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站 25 个,供气户数达 4 万户。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农村饮水工程 195 处,解决了 275 个村、14.63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创创建工程,建工程,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和达标村全部达到“五有”标准。平安工程,平安工程,全面实施了“天网工程”,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民调和治保组织建设,所有乡镇都建立完善了综合治理机构和制度。强强基工程,基工程,大力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和支村两委活动阵地建设,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三室八有”标准。(三)全力构筑(三)全力构筑“一城五一城五镇镇双百村双百村”特色城特色城镇镇化格局。化格局。大力实施了“一城五镇双百村”的特色城镇化战略,初步构建起以市区为龙头,以 5 个中心城镇为支撑,以 100 个新农村示范8村和 100 个经济薄弱村为基础的特色城镇体系。完成了第三轮*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城市建成区 9.8 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性规划。全市 13 个乡镇、239 个村全部完成了总体规划。五年来累计投入 20 多亿元,先后完成了世纪大道、神农路、北环路等 19 条城市道路新改建工程,基本形成了“五纵九横”的主干道路网。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县级体育中心,全面启动了丹河市区段综合整治、职工活动中心、 “三馆三中心”、城市集中供暖供气、火车站改造等重点城建工程,实施了 306 套经济适用住房和 30 套廉租房建设工程,建成 10 个高标准住宅小区,新增居住建筑面积 30 万平方米。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完成市区 7 个小游园、16 个临街单位拆墙透绿,开工建设长平苑、南湖公园和丹河湿地,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三、以打造绿色*为目标,推动生态转型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原则,把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统筹考虑,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了生态转型。一是大力一是大力实实施植施植树树造林和造林和绿绿化工程。化工程。按照“绿色*”总体规划要求,围绕“全民造绿、身边增绿、以煤换绿、以水养绿、9依法护绿”的思路,先后投入 2 亿多元,大力实施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先后完成了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通道绿化等一批重点工程,累计造林 9 万余亩,育苗 6000 亩,封山育林 5000亩,林木覆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二是高二是高标标准推准推进进城市城市绿绿化建化建设设。 。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通过园林工程规模增绿、道路绿化路通街绿、临街单位拆墙透绿、庭院小区见缝插绿等形式,完成了世纪大道、友谊街延伸、康乐街延伸的绿化改造和朝阳路、丹河路延伸绿化建设。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39%,绿地率 3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0.2 平方米。三是大力三是大力实实施施节节能减排工程。能减排工程。按照国家产业、土地、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政策要求,严把源头关口,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取缔“土小”污染企业 574 家,爆破工业污染烟囱 300余根。认真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完成了一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全市新型墙体材料与推广节能建筑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展了环利达、晋丹建材等一批新型墙体材料厂,促进了新型墙体材料的普及应用。四是全力四是全力实实施施“蓝蓝天碧水天碧水”工程。工程。 “蓝蓝天工程天工程”方面方面,实施了10市区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开展了市区燃煤锅炉治理,严厉查处市区使用劣质煤炭和烟尘污染案件。2010 年,市区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 354 天,比上年增加 4 天。 “碧水工碧水工程程”方面,方面,组织实施了丹河综合治理五大战役,目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