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盐城市盐城市“十三五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送审稿)为积极应对盐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切实保障盐城市老年人合法权益与生活质量,促进盐城市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及盐城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结合盐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背景(一)“十二五”主要成绩回顾。一是政策引导力度加大。一是政策引导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养老服务业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2013 年 3 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市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同年12 月,出台了关于推进民生优先发展、深化民生幸福工程的实施意见,将大市区虚拟养老全覆盖建设工程、政府出资为全市“低保、三无、五保”老人和养老服务机构购买保险列入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2015 年 6 月,出台了盐城市关于加快 2 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对如何加快盐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及实施,充分发挥了政府在推进盐城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二是机构建设规模扩大。二是机构建设规模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发挥公办机构引领作用,鼓励民资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全市现建有公办养老机构 156 家、民办养老机构 95 家,公办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 9 家。市社会福利院二期工程投资1.29 亿元,扩建床位 1200 张,面积 34000 多平米。亭湖区民间投资的“千鹤湾国际养生社区”,总规划面积 3600 亩,建筑面积 200 万平方米。亭湖区康乐苑、滨海县福利院、射阳县福利院二期项目投资均超亿元,并且都被列入国家或省的 PPP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三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三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市民政部门致力于建设覆盖城乡的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现已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900 多个,城市社区覆盖率为 100%,农村社区覆盖率为 85%。全市拥有各类养老床位 57307 张,社区日间照料床位 19000 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 37.28 张。各县(市、区)均已建成一所“虚拟养老院”,盐都区建立了以“12349”居家养老呼叫服务平台为指挥中心、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为管理中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服务中心的三级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四是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四是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市民政部门开 3 拓思路,求实创新,在引进资金机制、普及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养老机构责任险分担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4 年,市民政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盐城市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建设经费补助办法及盐城市区养老机构运营补助办法,规定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拿出资金的 30%-50%,体育彩票公益金每年按一定比例出资,并逐年增加,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3 年,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全面推行“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全市的参保率达40%。2014 年 10 月,盐城在全省率先出台养老机构综合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将养老机构责任险与意外险“二合一”,参保费用由市、县福彩公益金与养老机构按 7:3 分担。2014 年和 2015 年,市民政部门连续两年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养老服务年度建设与运营状况进行了考核和评估。五是人才建设亮点突出。五是人才建设亮点突出。“十二五”期间,市民政部门根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依托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市社会福利院王亚同志获得 2013 年全国民政系统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特等奖,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市社会福利院设立“王亚大师工作室”,为省内唯一。全市培训 2500 名初级养老护理员,合格达96.9%。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 85%。 4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十三五”是江苏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也是盐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从而使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省委、省政府把构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盐城市委市政府也明确强调,要着力构筑民生幸福,实现共享发展,使之与盐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从而,在可以预期的十三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养老观念加快更新、消费结构升级转型的前景下,为我市养老服务业的新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虽然在“十二五”期间盐城市养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护理型床位紧缺、民营养老机构比例不高、医养融合深化不够、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服务管理水平偏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医保业务难、养老服务企业融资难以及执法督查不够有力等问题。尤其是盐城老龄人口基数较大、老龄化程度较高。截止 2016 年 5 月,全市拥有 60 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 183.78 万, 占户籍总人口的 22.17%,比江苏省平均水平高出 0.81 个百分点,而江苏省老龄化人口又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 个百分点,作为地处苏北的地级市,未富先老特征明显。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各级政府及全社会有必要深化对发展养老 5 服务业任务艰巨性的认识,按照江苏省和盐城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脚踏实际、科学布局,上下同心、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切实推动盐城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挖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发展带来的机遇,建立健全与盐城市老龄化发展形势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二)基本原则。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运用改革思维、创新举措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社会力量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支持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和开放的养老服务市场环境。坚持保障基本,共享发展。坚持保障基本,共享发展。强化政府兜底保障功能,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加大对基本养老服务的投入,不断扩 6 大保障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资源的引导和调控,提高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强化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的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着力推动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养老服务运行管理的规范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服务主体的社会化,实现养老服务业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步提升。坚持多元参与,聚力发展。坚持多元参与,聚力发展。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的主体作用、市场的决定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多元发展。推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养老服务业。做好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鼓励各县(市、区)跟踪行业发展前沿,借得国内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创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明确品牌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三、主要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全面建立并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融合发展、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监管到位、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工作质量,使广大老年人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全社会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7 1. 公共服务基本设施更加完善。通过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盐城市养老服务基本设施建设水平。建立市、县(市、区)和镇(街)互通互联的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建设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老年人助餐点等养老综合体。到“十三五”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乡覆盖率 100%,其中标准化建成率城市 80%、农村 40%。机构养老床位 4 万张以上,其中护理型床位占 50%。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 40 张以上。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都要配备康复设施,50%的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适合老年人的康复场所。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启动 1 个新建适老住区或 1 个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试点。促进农村五保供养机构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有条件的将敬老院改造升级为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全市所有敬老院都达到星级水平,全市 70%以上敬老院具备社会寄养功能。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的床位使用率达到70%。2. 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显著增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养老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和质量。培育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和老年产业集群,鼓励扶持品牌养老机构连锁经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老年特色产业制造基地。推动以老年产品用 8 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教育、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岗位 6.5 万个以上。到 2020 年,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包括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公建民营比例达到 40%以上,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比达到 70%以上。3. 医养融合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实现紧密结合,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方式为行动不便的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管理和康复护理,符合规定的费用逐步纳入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畴。养老机构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为机构内老年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老年人挂号、就医等绿色通道。到“十三五”末,每个县(市、区)建有 1 所以上老年护理院或老年康复医院,全市老年护理院达 20个左右。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4. 老年人福利救助制度日臻完善。建立全覆盖的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制订完善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目录。养老机构综合保险全覆盖,完善高龄补贴制度,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配备康复辅助器具,为经济困难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提供资 9 助。到“十三五”末,全市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的参保率达 100%,能够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 10%以上。5. 养老服务队伍更加专业。全面建立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完善从业人员的考核、评定制度。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制度落实到位。养老护理人员劳动报酬的合理增长机制初步形成,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到 2020 年,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岗前培训率达到 100%,持证上岗率达到 90%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 100%。各县(市、区)均建立稳固的养老服务志愿组织,重点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6. 养老服务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标准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制度,对养老机构或养老服务组织进行综合评估,使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到 2020 年,全市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评估科学化、常态化和专业化。四、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