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的病理意义j 【! l J 是不容置疑的,古医贤所留下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继承和挖掘,这也是中医特色之所在。 我们应该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尤须在现代对梦的最新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多层次的角度去全面整 理、深入挖掘古医籍的相关知识,探讨梦兆的现代病理学意义,迸而为临床服务。中医证候研究的方向 王胜兰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1 0 0 0 2 9 )中医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方法,即运用气、阴 刚、五行等哲学范畴的概念,从整体上把机体描述为一个功能性、关系型、动态平衡的复杂性的脏腑系 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通过辨证论治疾病。而中医尤以辨证论治为其优势。辨 证论治集中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因时园地因人,以疾病发展过程为依据,给予个体化诊疗。因此,中医 研究目前较多的集中到对证候理论的深入探索中。笔者认为证候的研究应从以下两个方而入手。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西方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以实证为基础,寻找因果关系,在实验中建立客观指标,以客观指标为依据, 分析和处理疾病。中医则通过演绎和归纳,进行抽象分析,在思维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模糊的概念。中医 是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这个整体包括人体与自然、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之间两个统一的层面。并且, 西医从解剖形态学出发,沿着组织、细胞、分子、基因向微观深入,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冈此,西医 “病”的概念是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的包括可见的症状、病理改变,是微观水平的生命活动再现,而中 医证候理论是在宏观水平上建立的一套理论系统,即在气、阴阳、五行系统r ,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 六腑、经络相对应,外合五官、五体、五声、五色、五味、五气等的生克乘侮的复杂、抽象的理论系统。 中医和西医是向着医学的两个方向发展,这两个方向都是构成医学研究的必需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即不能重整体轻局部,也不能重功能关系轻结构,应该有机的结合两个方面,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冈 此,完整而全面地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就必须建立一个微观和宏观相结合、辨证思维与客观物质基 础相结合的医学理论体系。现代中医力求发展,其研究工作就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开展,一方面,从微 观出发认识证候,研究证候实质,以微观补宏观之不足,一方面,寻找证候的物质基础,是证候理论更 加客观化、科学化,从而发展证候理论,完善中医理论,丰富整个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从整体上认识疾病,注重关系与功能,在宏观水平进行辨证论治临床中已经体现出优势,避 免了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等简单化诊疗过程。但是这种认识疾病的方法属于思维意识的范畴,缺乏有力 的物质基础进行说明,容易造成混乱。因此,我们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知其然,而耍知其所以然。当病 人头痛从肝、从痰、从瘀血等其他方面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时,我们还应知道这种辨证思维过程究竟 对应了体内怎样的变化。这不仅会为证候本质研究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会提高中医诊疗的客观化。近 儿十年来,由于现代医学模式的引入,中医也开始从形态结构、实验指标等方面客观化、定量化中医理 论,寻找证候的物质基础,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不难看山,在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中都存在许多 问题。单一的指标不能解释证候理论,简单的指标堆积也不能代表证候的实质。因此,我们认为在微观 水平的研究当中,需要的是具体的微观指标,而不是西医实证医学模式,故而应建立中医的微观辨证 采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将微观指标作为四诊收集的资料,纳入到证候理论体系中,使各种微观 指标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在宏观水平进行分析总结。目前,就基因分子水平的研究看随着人类基 因组计划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意识到,简单的结构研究是不能符合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要求的,基因 与疾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存在一对多,多对一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入到基因功能与相互关 系的研究中。功能基因组学就是利用结构基因组学提供的信息,系统研究基因组的功能,包括基因组的 多态性和进化规律、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蛋白质的功能等。基因表达和调控就是研究在不同时空条 件下的特定表现。伴随其他各学科的迅速发展,现代基因研究已经能利用基因芯片做大量样本指标,运 用牛物信息学知识处理复杂多样的数据。微观研究也开始向着整体化方向发展这就符合了中医理论体 系注重功能、注重关系、整体辨证的原则,也符合人体生命活动复杂性规律。其技术与方法的高速发展, 就为揭示证候实质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也为证候理论的规范化提供了有利的客观依据。 向规范性方向发展。 有学者提出,从理论构建模型来说,中医采用虚性的“思维模型”,砖医采用了实性的“物质模型” ( 亦称“原理”) t l 。由于中医理论这种特点,其理论模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在描述和记录人体时运用了语言而非数字,故存在着大量的主观性和模糊性概念。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无一不可见 模糊的概念。例如,中医以气、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这些都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概念;对于病因病 机的阐述火量运用了正邪、虚实、寒热等不确定概念;就“虚”来说,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 不同类型,均无严格的界限。这种特性一方面使中医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诊疗中给予病人更加符台 病情的个体化治疗;一方面,中医因为缺乏这种确定性和统一性而难以提高其普适性,同时也限制了其 发展。 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工作自8 0 年代中期就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如: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收录 了3 1 1 个证】,中医证候辨治轨范收录3 0 8 个证p J ,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收录4 3 2 个证【4 1 中 医证候规范收录1 7 8 个证”1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标准”收录4 0 6 个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专家起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I 临床诊疗术语”( 包括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 等,对于建立统一、 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起到了积极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八五”中风病证研究期间,通过临 床流行病学结合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中风病始发状态常见证候的诊断标准;北京中医大学中医诊断教 研室在脾虚证的计量诊断方面已进行了探索。此外,国外在气虚、瘀血等方面研究较多,提出了较详细 的诊断标准。 纵观以上研究工作,笔者认为规范化研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规范化不是简单的建立统一标准。证候理论属于复杂的非线性理论体系,具有模糊性, 有明确的内涵,而无明确的外延。因此,这个统一标准不是简单的线性原理能够解决的。一对可能造 成证候理论的片面乃至无意义。1 9 6 5 年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学家查德在研究模糊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了 1 条鲜为人知的原理“互克性原理”:“当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长时,我们作出系统特性的精密然而 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直到达到这样一个界限,即精密性和有意义( 或适当性) 变成两个几 乎相互排斥的特性”。 6 3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某一元素x 既不属于集合A ,又非完全不属于A ,使绝 对属于变为相对属于,并把属丁二关系数量化,给出隶属度( x A 的程度) 作为度量事物模糊性的模糊 集合概念。这样就提高了解决模糊性事物的能力。所以,针对中医理论的模糊性,中医的规范化研究应 该是建立集合对应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有交叉的立体网络结构。把四诊及临床各种实验指标进行综合, 借助现代信息学、系统学等相应科学领域的知识建立辨证思维模式下的证候的规范网络体系,更加符合 中医证候理论的客观性。 其次,在规范化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辨证与辨病的结合。辨证与辨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两种疾病认识和处理方法。两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认识疾病,在研究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交叉。这种交叉 应是建立在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上的,应是微观的物质基础。同一种病可以出现不同的多个证。同一证 又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中。因此辨证与辨病结合应从交叉点出发,形成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在微观水平 从病的角度动态观察证的变化,或从证的角度动态观察病的改变。把辨病作为证候规范化研究的一个部 分,应是更加完善了证候理论,提高了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水平。 这两个方面应是紧密相连的,只有证候理论有了微观水平的研究,辨证有了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 才能建立客观、科学的规范标准;只有制定行之有效的规范,才能给证候研究带来深入和正确的可能。 结语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 - f 3 学科,人体的复杂性势必带来医学研究的复杂性。因此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 要揭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都将是件长期而困难的事情,特别是证候理论想要达到本质上的认识还 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系统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完善,耗散结构论、协同 论、生命系统论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数学、物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寻找适合 中医理论发展的道路,建立证候理论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体系,中医证候理论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略)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规范化思路探讨 郭小青殷鑫陕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 7 1 2 0 8 3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技能的- - 1 “ 3 学科是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的桥梁课。1 6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从这个概念来看,本学科主要是研究诊察病情一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