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兰! 堕堕堂垒丛塑坌盒笺三旦堂查堑! 茎全墅:生墨丛塑壁鱼塑堕:堂望窭塞塾兰塑7 扶正法邪,养生延年:脐为先天之命蒂,又为后天之气舍,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为保健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却病保健、延年益寿之功。临床上可用于虚劳 诸疾和预防保健。-中医内病外治的研究进展及思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李忠博士中药外治法的定义中药外治法是与中医的内服药物治疗方法相对而言。其与内治法一样,均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中药外治的发展源流萌芽于原始社会、奠基于先秦、发展于汉唐、丰富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古代主要文献精选黄帝内经记载了浸渍、热浴、热熨、涂敷、烟薰等中药外治法,开创了膏药之先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血气形志篇:“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灵枢刺节真邪:“洗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火气已通,血脉乃行。”“桂心责酒,以熨寒痹”以白酒和桂心以涂风中血脉等记载,被誉为膏药之始。金匮要略创立了多种药物外治法和外治方。洗涤法:既有直接清洗病变部位,又有利用皮肤吸收、渗透药物治疗内脏疾病。如:“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烟薰法、药敷法、坐药法、纳药鼻中法、药烙法。使用了多种剂型的外用药:药膏、油膏、散剂、药锭、水剂。运用外用药物治疗多种疾病:如内科百合病、伤风头痛、心悸、气喘,外科病、妇科宫寒、带下病等,并开创中医外治法治疗急诊病的先河。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收录了大量外用药,如续断膏、丹参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千金要方孙思邈所用外治法,共有2 7 种之多。治疗病种广,尤善外用药物治疗儿科疾患。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外治特色治疗一学习班资料汇编本草纲目总结名代以前的外治经验,荟萃了涂、擦、抹、敷、塞等近4 0 余种药物外治方法;收载捣、煎、烧、调配等外用药的加工配制方法;详述外治施药部位,除直施病所外,还有上病施下、下病施上、左病施右、右病施左等。急救广生集清嘉庆十年程鹏程所撰,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部外治专著,存方1 5 0 0 余首,计收病种4 0 0 余种。理瀹骈文吴师机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讨,完善了外治理论,申明了内治外治之义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作出了贡献。主要理论: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内病外取,须分三焦论治,提出了三部应三法的外治体系。即“上用嚏,中用填,下用坐。”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膏药用药,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现代研究进展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建国以后,对中医外治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提高了古文献的应用价值。特别,近1 0 年来,中医外治研究有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大批中药外治方面的专著,如:内病外治、内病外治精要、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等等。1 9 9 3年,中医外治法杂志在山西创刊,每年数百篇的外治法论文中治内病的占4 0 7 0 ,标志外治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临床应用研究:外治法已由传统的外科领域,迅猛地向内科、妇科、儿科、肿瘤、急症等多学科领域发展,已由局部体表病变治疗向全身性疾病治疗发展。中医外治法的种类:作用于人体器官组织的外治法:点眼法、喷嚏法、塞鼻法、塞耳法、气雾剂吸入法等等。作用于腧穴的外治法:脐疗法、握药法、发泡疗法、药物灸法等等。作用于体表特定面的外治法;外敷法( 围药、敷药) 、薄贴法、坐药法、熏洗法等等。其他外治法;中药离子透入法、磁疗、超声药物透入法肿瘤病:刘茂祥等以癌痛宁( 洋金花、蟾蜍、生南星、生附子、生川乌、鹰香、冰片、乳香、没药、三七,共研细没,以茶水调敷,厚度在0 5 c m 左右) 。治疗癌痛2 0 例,显效1 2 例,有效7 例,无效l 例。韦艾凌以湿敷I 号( 半枝莲3 0 9 、青皮3 0 9 、龙葵1 5 9 、斑蟊6 9 、三棱、莪术、冰片各1 2 9 等1 3 味中草药组成) ,用6 0 度的白酒1 5 0 0 m l 密封浸泡9 天后即可备用) 。治疗癌痛3 5 例,以腹痛、胁痛、胀痛疗效较为佳,其总有效率为3 0 3 5 。内科病一冠心病:于长义采用丹参丸,贴于心俞、巨厥等穴,共治疗冠心病4 2 0 例, 结果心绞痛总有效率高达9 7 1 4 9 6 ,不论轻、中、重度,治疗后大部分心绞痛消失或好转,心电图改善率为6 3 雕。柯青,等采用脐效冠心膏贴敷神厥,治疗冠心病2 2 7 例,经7 次治疗后,心绞痛显效率4 7 4 ,总有效率9 7 1 。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 1 2 ,并经分析认为,本法对轻、中度心绞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而对重度心绞痛无效。高血压:任贵贤氏采用吴茱萸粉用陈醋调敷双侧涌泉穴治疗高血压3 0 例,痊愈2 l 例。哮喘;张庆祯用白芥子、甘遂、元胡、细辛、半夏制成药膏,贴敷双侧肺俞、心俞、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二屠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外治特色治疗”学习班资料忙缠定喘( 第一组) ;厥阳俞、风俞、膈俞( 第二组) ,两组交替使用,治疗支气管哮喘1 5 0 0例,痊愈1 2 9 例,显效1 0 5 9 例,有效2 9 8 例,总有效率9 9 0 7 。阎怀士,等对5 l 例哮喘病人贴敷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前后血清干扰素( I F N ) 的测定,结果穴位贴敷后体内I F N 水平的有明显升高( P O 0 1 ) ,认为穴位敷贴法具有促进体内干扰素活性的作用。其他:李汉友采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皮肤外用纠尿毒膏,蔡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皮肤用药外涂须薄而均匀,厚如纸张,选用木制的梳子反复梳刮,由轻至重,直至皮肤充血发红。2 4 例患者治疗1 疗程后饮食均增加,一般情况较前改善,B U N 明显降低。而经3 个疗程治疗后,每疗程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 。刘奇采用十枣汤各等份自制成药膏,贴敷神厥、天枢( 双) 、大肠俞( 双) 治疗习惯性便秘4 8 例,治愈率为8 3 3 ,有效率为9 7 9 。 儿科腹泻:乐芹等将香附1 份,乌梅、五倍子各2 份,牡蛎、龙骨各3 份,共研细粉,加凡士林油膏适量,调匀成药膏,用8 - 1 0 克敷脐,盖纱布,胶布固定,顺时针按揉3 5 分钟,换药1 次天,治疗4 0 例轻微腹泻患儿。对照组3 8 例。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 7 5 0 和9 7 3 7 在改善腹胀、大便次数方面具有优越性。中药外治吸收机理:中药外治,由于作用部位不同,其吸收途径与机理亦有所别,临床常见的有三种途径,即经络传导,皮肤透入和粘膜吸收。经络传导:经络是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表里,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外与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接,用中药外敷有关穴位,即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经络传导,使药物充分发挥其功效。有关中药外治,经络穴位通常采用阿是穴、神厥穴或循经取穴法。皮肤透入:中医经皮肤给药的方法很多,如敷、贴、薰、蒸、洗、浴等。一般药物若能通过表皮,都容易从真皮吸收到人体内。皮肤给药,其最大优点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脏等的损害,同时也避免了胃肠道与肝脏对药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利用度粘膜吸收:从口、眼、鼻及前、后二阴给药,多从粘膜吸收,其方法包括鼻、塞鼻、香囊,点眼、含漱、喷雾、塞肛、阴道坐药、灌肠。中药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进展随着现代药物剂学的高速发展,中药外用剂型亦不能囿于传统的膏药、散剂、浸泡剂等形式,必须借鉴吸收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开发新的中药外用新剂型,其目的在于向临床提供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在靶组织或病原体上达到一定的有效治疗浓度,并持续所需的时间,好的剂型可实现药物的定时、定位、定速、持续作用的特点,从而减少与非靶组织的接触避免副作用的发生。因此发展中药透皮系统,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中药的挑战,也是中药外治法自身发展的需要。透皮实验研究近年来,有人开始对菜些单味及复方中药进行在体或体外透皮实验研究,用现代方法对中药的透皮吸收进行了较系统的定性、定量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外治特色治疗”学习班t i f i 4 t l ;t i i 一_ _ - 一 体外透皮实验研究王锐等进行了牡丹皮浸膏的离体鼠皮扩散实验。利用自行设计的单室扩散释药仪,采用大鼠腹部离体皮肤,用T L c 荧光检测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接受液中的丹皮酚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丹皮酚可以透过皮肤,其累积透过量随透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8 h 丹皮酚累积透过量为3 8 6 6l ig e r a 2 ,同时证明并非丹皮中所有成分都能透过皮肤。在体透皮实验研究裴妙荣等进行了骨质增生膏中淫羊藿甙人体透皮吸收实验,实验以膏药中所含有效成分淫羊藿甙为标准,测定方法用比色法,将膏药贴于健康人背部,以贴药天数为横坐标,原膏药样品吸光度减不同时间揭下膏药吸光度之差为纵坐标,得出药物透皮吸收曲线,结果表明,药物透皮吸收量随贴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且能较持久地释放药物。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障碍来自皮肤角质层,人们已尝试多种方法来克服这种障碍,其中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和使用效果明显,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多采用添加氮酮( A z o n e ) 、亚油酸、二甲基亚砜、吡咯酮类等皮肤渗透剂来增强药物的穿透性和提高药物的透过速率。近年,中药透皮促进剂由于具有效果好、刮作用小等特点,从中药中寻找透皮吸收促进剂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常见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小豆蔻提取物、川芎提取物、c :一中药透皮促渗剂( 以肉桂醇提物与另一芳香药提取 物按4 0 0 :1 8 5 比例混和而制得c 广中药促渗剂,使用时稀释为6 浓度) 樟脑、丁香挥发油、薄荷醇。中药外治发展趋势及技术要点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皮肤给药已成为第三大给药途径。中医在这个领域可谓独具特色,将传统中医外治与现代透皮技术结合,形成中药透皮治疗系统必将是全身性疾病中药外治研究的发展趋势。透皮吸收研究存在问题与思考问题一:缺少系统研究从目前研究文献看,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突破,但仍缺少对其系统研究,如透皮促进剂对中药透皮吸收的影响,适用于中药的透皮制剂的辅料以及中药透皮的缓释和控释研究等。问题二:实验研究有一定难度在体透皮实验时,用化学法,甚至仪器法检测到中药在体内的吸收情况难度很大。有人采用剩余药量测定再推算体内透过量的方法,但此方法误差大,不很科学。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中药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是一种有效而科学的方法,实验结果,不仅准确,而且灵敏度高,简便易行。但此方法只适用于动物和体外实验,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外治特色治疗。学习班资料汇犏般不宜用于人体。问题三:对中医透皮疗法缺乏重视由于主客观的因素,人们对中医药透皮疗法缺乏重视,临床科研发展缓慢,中药外用剂型陈旧,临床疗效欠佳。思考一:了解中药的透皮吸收的特点中药作用的主要特点在于多组成分、多靶位。临床中使用中药主要以复方制剂为主,其成分更复杂,因此,研究中药的透皮吸收的规律,可从单味中药主要成分入手,积累一定的实验数据,为复方研究准备。思考二:重视中药促渗剂的研究首先应以中医中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特点,结合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对常用中药中有透皮作用的中药进行分类整理,其中应以辛温解表药,温里药。芳香化湿药,祛风胜湿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