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对雌性大鼠肥胖、瘦素和性发育指标的影响崔红1 杨爱君叶卉初。崔雁1 李贵李宇航2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1 0 0 0 5 0 2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1 0 0 0 5 4目的观察滋阴泻火、清热燥湿中药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减肥效果,以及血清中血脂、瘦素、 雌二醇( E 2 ) 水平、卵巢发育情况和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 n R H ) 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 D 大鼠,高脂高热量饲料饲养6 周后开始灌喂中药,蕊察其不同发育时期体重、身长、尾长,以及肝脏脂肪变、耐疲劳能力、血清中血脂、瘦素及E 2 水平的变化、卵巢的发育情况 和G n R H 的表达。结果1 5 周实验结束时,肥胖组大鼠体重较正常对照组超重2 1 4 ;各时间点肥胖组大鼠血脂明显高于对照组( p O 0 5 ) 。肥胖组大鼠较对照组和中药组有更多的成熟卵泡和黄体形成,但成熟卵泡的形态明显劣于对照组和中药减肥组黄体出现率随鼠龄增加而增加:同期比较,肥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中药减肥组,实验3 ,6 、9 周时有显著差异( P 值分别为O 0 0 、O 0 1l 、O 0 0 2 ) 。肥胖组下丘脑G n R H表达也高于对照组,中药可以使G n R H 表达下降。结论滋阴泻火、清热燥湿中药对雌性大鼠有明显的减肥作用可以使肥胖所致肝脂肪变的发生率减低、血脂降低、耐疲劳能力有所提高,未见明显副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此中药方剂调整其性腺轴、抑制肥胖时性成熟提前的倾向有关。 关键词中药肥胖瘦素性发育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癍血小板相关研究进展张朝霞综述王天有审校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 d i o p a t h i ct h r o m b o c y t o p e n i cp u r p u r a I T P ) 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的自发性出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扳数量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目前1 T P 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早期研究发现f T P 的发生与自身抗体有关,进而又证实I T P 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近年来。有学者提出1 T P 患者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也存在异常,提示I T P 不仅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存在功能障碍,并且与免疫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本文就近年来T P 血小板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 血小扳生成一巨核细胞异常6 7 研究发现I T P 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存在多种形态和超微结构异常,如空泡形成、线粒体增大等”。 A b g r a l l 等口1 报道慢性I T P 患者巨核细胞前体一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减少。巨核细胞出现异常的原因,一方面与其表面糖蛋白有关。已知巨核细胞成熟过程中,其表面有糖蛋白分子G P l l b l l l a 和G P I b 表达,目前认为G P l l b l l l a 和G P I b 是刺激自身抗体产生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因此自身抗体也可通过这些蛋白分子与巨核细胞结合,引起巨核细胞的生成、成熟或功能障碍。C h a n g 等D I 报道体外巨核细胞培养时,培养液中加入自身抗体后,巨核细胞生成减少。另一方面与巨核细胞凋亡有关。U c a r 4 1 报道慢性I T P 组凋亡率显著低于急性组,提示慢性I T P巨核细胞凋亡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或者是细胞因子的紊乱所致。由于成熟巨核细胞的凋亡与血小板形成有关,因此凋亡减少可能引起I T P 血小板减少。( 二) 血小板结构异常1 、血小板表面分子的异常表达已知M H C I I 类分子仅表达于活化的巨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表面,但是体内某些细胞受到刺激( 如I N F - Y ) 后能诱导产生M H C I I 类分子,导致自身抗原提呈,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这一现象已在许多自身免疫病中证实。在巨核细胞系发育过程中,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 F U - - M K ) 表达M H C I I 类分子,而成熟血小板不表达,因此,M H C I I 类分子在成熟巨核细胞系的细胞上表达,就可能引起异常的免疫应答。B o s h k o v 等 5 1 报道了一例急性I T P 患者3 9 血小板表达H L A D R ,随着血小板数量升高,H L A - D R 表达下降,推测其机制可能是急性病毒感染或其他免疫因素刺激产生I N F - Y 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引起巨核细胞和或血小板表达M H C I I类分子,导致血小板自身抗原提里给机体免疫系统,引起自身抗体产生和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除了H L A D R 分子,学者们还发现I T P 血小板出现了其他细胞表面特有的分子。S e m p l e 等发现 I T P 血小板表面表达C D 4 5 、C D l 4 和C D 8 0 分子,而这些分子通常在巨噬细胞表面表达【6 I 。N o m u r a等发现1 T P 体内C D 6 8 + 血小板微粒增加,而C D 6 8 是巨噬细胞特异分子I7 I 。N u g c n t 、H e n n 等提出I T P体内血小板可以表达正常情况下并不出现的C D 4 0 L 和C D 6 9 分子,发挥与T 细胞相似的作用,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2 、血小板内颗粒异常N o m u r a 等【0 I 研究发现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I T P 患者产生p - 选择素阳性和p2 糖蛋白I 阳性的微粒,而正常血小板并不存在这两种微粒。但是H u g h e sM 等通过电镜观察I T P 血小板,并束发现结构异常”。( 三) 血小板功能异常一般情况下,循环中的血小板处于“静止”状态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被激活,发挥在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包括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这些功能大多是通过其表面受体完成的,这些受体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小板膜表面,如纤维蛋白原受体( G P I l b I l i a 、2 b1 33 ) 、v W 因子受体( G P I b - I X V ) 等。1 9 “ 2 年,H a t k c r 和S l i c h t e r 报道了I T P 患者出血时间较其血小板水平相应的出血时间短,提示血小板功能增强。其机制可能是活化血小板释放某些颗粒,这些颗粒可以提供促凝表面,加快凝血过程【l “。C D 6 2 P ( p - 选择索、G M P - 1 4 0 ) 就是位于血小板a 颗粒内的种糖蛋白,血小板活化时释放a 颗粒内容物,C D 6 2 P 出现在血小板膜表面,是舰小板活化的标志之一。有研究发现1 T P 患者血小板表面表达C D 6 2 P 增加,血浆可溶性C D 6 2 P 升高或正常。提示l T P 存在血小板活化I I 。“J ,而大量暴露的C D 6 2 P 可能引起自身反应性T 细胞的活化I I “。实验证明部分1 T P 患者血浆中存在抗C D 6 2 P的抗体,提示体内确有血小板的活化,井可能引起异常的免疫应答1 16 J 。王传新等研究发现成人I T P患者血小板C D 6 2 P 表达并不增加,而另一活化分子G P I l b l l l a 增加J 。多数学者认为I T P 血小板活化与自身抗体有关,有学者提出了抗体激活血小板的可能机制:1 )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F c ,R I l 受体交叉反应,或者抗F cv R I I 抗体与受体结合产生活化血小板的信号;2 ) 抗血小板抗体通过F a b 段与相应抗原结合同时,通过F c 段与血小板F c ,R I I 结合激活血小板;3 )6 8 抗体激活补体系统时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较少,血小板表面形成的孔较小,血小板不会破裂,但C a “可进入血小板,引起活化;4 ) 部分抗体可不依赖F c 受体结合至血小板表面引起血小板活化一”。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报道I T P 血小板功能减低。1 9 7 2 年,C l a n c y 等【1 ”发现部分I T P 患者血浆中的球蛋白抑制正常人血小板的聚集反应,这些球蛋白具有抗血小板抗体的特征。S t t m r t 等4 2 0 I 发现即使I T P 患者血小板水平 5 0 1 0 9 L ,创伤或拔牙后仍出现紫癜和出血现象,说明血小板功能降低。B a l d u i n i 也报道了I T P 体内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降低“”。国内学者孙立荣等发现I T P 患儿血小板数量正常后,其粘附率仍低于正常儿童,并认为血小板粘附功能降低可能与血小板表面存在自身抗体有关口“。张怡等报道部分成人慢性I T P 患者血浆和血小板洗脱液可影响正常血小板聚集反应。提示自身抗体可影响血小板功能“。自身抗体抑制血小板功能的机制可能是抗体抑制了血小板表面受体与其配体( 如胶原分子、v W 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等) 的结合,已发现大多数抗体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 P l l b l l l a 影响血小板功能1 1 。邵剑锋等报道I T P 血小板表面G P l l b l l l a 含量减少,导致血小板不能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又不能正常聚集,影响正常止血功能【2 。已知免疫系统的紊乱,如自身抗体的产生可以影响血小板动能,反之,活化的血小板也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例如血小板表面G P l l b l l l a 在血小板活化后构型发生改变,暴露了血小板表面的抗原袭位,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因此,I T P 的发病过程中是免疫系统的紊乱引起了血小板的活化, 还是血小板活化导致了异常的免疫应答,或兼而有之,仍需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I T P 血小板的研究是一较新的领域研究结论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血小板的功能异常与免疫紊乱同时存在,但孰为因,孰为果,或者二者是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无定论。对I T P 血小板的深入研究对全面认识I T P 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瘴血小板功能研究王天有+ 张朝霞师晓东李君惠刘嵘陈静首都儿科研究所目的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I T P ) 血小板体内活化状态及体外活化功能,探讨血小板在1 T P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 F C M ) 检测体内和体外5 一二磷酸腺苷( A D P ) 刺激后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G P I I b l l l a 和C D 6 2 P 分子的表达,同时检测C D 6 2 P 阳性血小板该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 M C F ) 。结果1 T P 组与对照组体内活化血小板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 P “ - O 0 0 0 1 ) ,I T P 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C D 6 2 P 分子的M C F 无显著性差异。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后,两组活化血小板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 P = O 0 0 7 7 ) ,I T P 组低于对照组;两组C D 6 2 P 分子的M C F 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 0 5 9 ) ,I T P 组低于对照组。结论I T P 息儿体内血小板处于低活化状态,提示其出血原因不仅是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存 在血小板功能减低。低活化的原因很可能是血小板自身功能障碍。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 T P ) ;血小板;流式细胞术( F C M )- 6 9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