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理论沉积学及其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 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1赖生华1 2 ,陆先亮1 ,束青林1 ,蔡燕杰1( 1 中国石油化2 1 - _ 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东营2 5 7 2 3 1 ;2 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昆明6 5 0 2 0 0 )沉积体系是指相同沉积环境中所沉积的三维岩体,它决定了储集体空间展布规律及几何形态,这对确定油气勘探区域、方向、层位以及开发过程中井网布署、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断陷盆地油区露头少,断裂活动差异性强,物源变化快,沉积相带窄且发育不全,使得沉积体系的研究更加复杂。目前,研究沉积体系主要是利用单因素分析法。该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沉积动力学,主要强调与搬运和沉积过程有关的作用,采取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研究思路。但对于断陷盆地,由于断裂差异活动,一个凹陷甚至一个洼陷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沉积单元,并非所有采样点之间都有内在关系。因此,这种特点使得应用单因素分析法的前提条件不存立。该方法的另一局限是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和地震波分辨率还不能有效建立地震信息与碎屑颗粒微观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了解决断陷盆地中沉积体系分布问题,笔者提出用古地貌、岩性变化和水体深度表征沉积体系,即沉积体制研究方法。这种基于地貌学、现代沉积考察和基准面升降,采取从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逐渐深入的研究思路,易于控制断陷盆地中沉积体系的整体分布规律。应用该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丰富、反射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利用钻井资料进行古水深、剥蚀厚度、压实量校正,基于地震层位精细追踪,恢复沉积后的古地貌。进行层序地层分析, 研究沉积物可容纳空间和相对湖平面升降变化特征,确定古地理环境变化规律。结合岩性平面变化特征,就可以确定沉积体系整体分布特征。在沉积体系整体分布规律的约束下,对于具体的某一点,研究其沉积结构、沉积构造、沉积韵律、岩形组合及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属性、地震波波形特征,就可以进一步确定沉积微相类型。简而言之,沉积体制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将地貌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球物理学有机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笔者利用沉积体制方法研究了沾化凹陷孤南洼陷沙三段中亚段中部沉积体系平面分布规律。孤南洼陷北靠孤岛凸起,南临垦利断裂一垦东6 断裂,东接孤东恳利凸起,西界为孤西低突起,面积约2 0 0 k m 2 。沙三段中段中部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盆底扇和浅湖沉积。该沉积期,湖泊己扩展到全区,来自垦东6 断裂上升盘的碎屑物质进入孤南洼陷,不断向北前积,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辫状分流水道向北延伸,后分叉成二支。在断裂坡脚,坡度突然降低,成为大量碎屑物卸载的有利场所,形成三角形古斜坡。该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主要发育前缘亚相,进一步可识别出分流水道、水道间、河口滩 坝及滩坝间微相。具有明显的波形特征,主要表现为4 6 模型道波形呈断续线状、块状分 布于河滩断裂与垦利断裂之间及2 3 模型道波形构成明显的包络面。分流水道常具1 2模型道波形特征,呈条带状分布。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粗,主要由细砂岩、中砂岩组成,并常胜利油田“孤南洼陷下第三系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及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 P L N 0 4 0 4 ) ”4 3一、理论沉积学及其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见粉砂岩、粗砂岩,甚至细砾岩。砂质砾岩累计厚度为l O m ,细砂岩厚度可达2 0 m 。在局 部层段,自下而上构成细砾岩一粗砂岩一中砂岩一粉砂岩的完整向上变细的正韵律序列。水 道底部砾岩主要由石英砾石组成,分选较好,次圆状一圆状,颗粒支撑。细砂岩在粒度概率 曲线上具二段式分布特征,裁点近3 ,悬浮总体占6 0 。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及波状交错层理发育。粉砂岩中常见生物扰动及塑性变形,代表水下分流河道上部天然堤沉积。在测井曲线上,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具漏斗状特征。地震反射样式丰富、多变,主要可见弱幅断续丘状反射、S 型一斜交复合型前积反射、叠瓦状前积反射、中一弱振幅中连续充填反射、变振幅中连续上超充填反射及弱幅复波反射样式。孤南断裂中、东段活动剧裂,断 坡脚的两区域分别沉积互不相通的盆底扇,表现为古地形隆起。1 3 模型道波形明显,呈大小不一的团块状分布。见少量砂质砾岩,可能代表局部诱发因素形成的水下滑塌体或水道沉积。此外,近岸滩坝边缘发生滑塌,在靠近垦利断裂也成规模较小的盆底扇复合体。 洼陷内的盆底扇主要为中扇亚相,包括辫状水道、水道间、砂坝及砂坝间微相。中扇辫 状水道沉积岩性较粗,主要是杂色、浅灰色砾岩,灰白色粗砂岩、中砂岩、不等粒砂岩。河 道沉积底部具明显冲刷面,起伏不平,形成冲刷充填构造。冲刷面上砾岩成分复杂,主要含 石英岩、火成岩和泥岩砾石。砾石分选差,多数呈次棱角状,少数圆状,杂乱堆积,颗粒支 撑,呈块状。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富含重矿物、长石等。主要发育板状交错层理,有时见楔 状交错层理。水道间主要为绿灰色泥岩,次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绿灰色粉砂岩及灰色粉砂 岩。富含云母、炭屑。粉砂岩中有时发育楔状交错层理,泥岩中则平行层理发育。 中扇砂坝岩性组合主要为浅绿灰、绿灰、灰色、灰白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常见岩屑、重矿物、云母、炭屑分布。泥质含量较丰富,有时富集成条带。砂岩分选较差一较好,次棱角状一次圆状,颗粒支撑,粒度概率曲线呈二段式。层理十分发育,常呈水平层理、波状平行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砂坝间沉积以泥岩为主,夹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有时灰色泥岩与褐色泥岩构成韵律层。在钻井剖面中,盆底扇自下而上由砾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砂砾岩厚度向上变薄,泥岩出现的频率增加,总体上构成向上变细序列,测井曲线是钟形。盆底扇地震反射结构较复杂,主要有强幅断续丘状迁移反射、中弱幅连续丘状反射、丘状上超充填反射、孤立透镜状反射、弱幅串珠状透镜状反射、乱岗反射、变振幅楔状乱岗反射。一水下平台具7 9 模型道波形特征,分布广泛,连续性好,主要为灰色、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沙岩,偶见中砂岩及少量砾岩,其中砂岩累计厚度最厚可达3 0 m ,称为近岸滩坝,富含云母、重矿物及碳屑。泥质夹层频繁出现,自下而上泥质含量减少,粒度变 粗,构成反韵律序列。近岸滩坝砂岩粒度概率曲线为两段式,跳跃次总体约占7 0 。层理发育,常见板状交错层理、低角度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微波状交错层理及微波状平行层理。在测井曲线上,近岸滩坝沉积底部表现为渐变,而顶部则显示为突变特征。电阻率向上增加,自然电位向上降低,呈漏斗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常表现为强振幅连续低频反射。若有水道化,则出现前积充填反射样式。滩坝边缘滑动小砂体表现为中振幅连续丘状反射。此外,湖泊中也发育一些零星分布、规模较小的滩坝。其余相对低洼区为浅湖泥沉积,具1 2 一1 5 模型道波形特征。岩性组合主要是灰色泥岩或泥岩与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偶见紫红色泥岩条带。主要发育水平层理、波状平行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局部亦有塑性变性特征。具中振幅席状地震反射特征。在浅湖泥中,有时夹有分布较稳定的浅灰色粉砂岩,称为席状砂。综上所述,自南而北前积的辫状河三角洲在该区发育前缘亚相,分布于孤南洼陷南部斜坡区域。盆底扇主要分布于洼陷北部,位于孤南断裂坡脚部位。此外,浅湖近岸滩坝滑塌也可形成盆底扇复合体。该时期湖泊较浅,主要发育浅湖亚相,近岸滩坝及席状砂较丰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