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课第五课 牧童之歌牧童之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四首中外牧童题材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 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 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3.3.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 合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聆听牧童短笛 、 孤独的牧羊人 曲调接龙创作游戏 表演剪羊毛 、 小小羊儿要回家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11钢琴曲钢琴曲牧童短笛牧童短笛 这是一首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钢 琴曲,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此曲作于 1934 年,参加由 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 曲”评选,荣获头奖。从此,这首曲子蜚声国内外,更是我国近代 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全曲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 雅的水墨画。上下两个声部旋律采用对比式的复调手法写成,此起 彼伏、相互映衬,仿佛是快乐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起的笛声,悠扬 动人。第二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速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 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的特点。酣畅淋漓地表现 了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 了第一段的主题,旋律显得格外流畅。乐曲的末尾渐慢渐弱,音区 上升,结束在富有民族风味的和弦上,给人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的感觉。 22歌曲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孤独的牧羊人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 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 起作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 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 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 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的上下八度的 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 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 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33歌曲歌曲剪羊毛剪羊毛 这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民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 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情景,以“白云” 、 “冬雪” 、 “丝 棉”夸张地形容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袄”比作羊 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像,很有童趣。劳动者有节奏的动作和乐观 爽朗的性格,点出了“热爱劳动”的主题思想。 44歌曲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小小羊儿要回家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其曲调采用了内蒙古民歌 蒙古小夜曲的音调和词意,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特点。 4/4 拍,羽调式。歌曲一开始的两个乐句以舒展的旋律展开,第二 乐句在第一乐句上作了下移五度的曲调模进,即刻在人们的面前展 现了一幅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晚归的图景。音乐宽广而又宁静,富 有意境。紧接着歌曲运用了“” ,及带切分音型的节奏,曲调富 有动感与前面形成了对比,歌词中的“妈”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 了对“孩子”的亲昵的情感,语气十分亲切,感情真挚。最后歌曲 以平稳的音调在充满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1.1.通过聆听四首中外牧童题材的音乐作品,感受与体验不同的 牧童形象。 2.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3.3.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 力。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风琴、课件、打击乐器 课时准备:课时准备: 三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表演剪羊毛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新歌教学 表演剪羊毛1导入:课件出示澳大利亚牧场的画面。 2边看画面边听范唱。 设问:歌曲唱些什么内容? 这一群牧场上的男女老少在干什么? 她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听完后自由回答 3再连续听两遍,请大家边听边看歌谱,在听完两遍后,测 试一下,谁的记忆最好?哪一位能唱出歌曲中的哪几句?比谁 唱出句子多而准确? (学生的反馈可以是歌,也可以是曲,凡是唱歌的,再请学 生补曲;是曲者,请学生补歌。) 4在学生试唱的反馈中学会全歌。 再找一找有哪几句不会唱? 重点练唱: 2 1 7 6 5 4 3 2 1 1 7 1 0 这是 我们 在剪 羊 毛 剪羊 毛 唱好两个不同的“剪羊毛” 完整地跟琴唱5再聆听一遍范唱。 师:他们的情绪怎样? 从你对歌曲的理解中认为用什么速度、什么情绪来演唱更能表 达这群牧场上人们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 6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7把歌中的节奏改为唱一唱,比较一下感觉如何?为 什么? 学生试唱 再回答 8再完整地更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9分组讨论,为第二部分2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 学生分组自行练习 10各组展示表演 学生评价 教师点评 好的予以表扬 三、小结,师生再见。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2、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剪羊毛 三、三、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 1歌名导入。 设问:谁能来解释一下歌名?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 家是怎样的家?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听听歌曲是怎样唱的? 聆听范唱 听完后学生再回答 2再听范唱 要求能感受歌曲的内容、速度与情绪。 3学唱曲调: (1)听一遍曲调的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 现一个新的音符。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 。 (3)新授全音符。 如果四分音符唱一拍,那么全音符就唱四拍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出现几次?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 奏错误。 (6)完整地唱全曲。 4学唱歌曲与处理: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 (2) (3)师生讨论这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 (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不同处:地区风 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情景不同:黄昏赶羊群回家与 剪羊毛劳动场面。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 (4)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 (5)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讲述在本歌中的作 用。还可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6)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宜采取分组讨论自 由结合讨论方法,并进行分别试唱试奏,尊重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 给予鼓励。 5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主或以小组为主邀请外组同学参加。可以选择小小 羊儿要回家 ,也可选择剪羊毛 。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 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这一环节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积极配合、做好服务,如道具、伴奏等,学生要什么尽量服务 好。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牧童短笛 、 孤独的牧羊人感受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和快 乐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牧童短笛 1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 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音乐如何去表现这一情景?请听听(牧童短 笛第一部分)。 2再听一遍。设问:你能从音乐中体验这一情景吗?听完后说 说你的想像与感受? 3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4揭题:牧童短笛 ,对照图形谱哼唱1 5聆听第二乐段。设问: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 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6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7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 本相同的乐段? 8再次完整地听全曲,根据你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聆听边即兴 用动作来表演。(动作是无声的,一定要保持教室的安静。使大家 能边欣赏边表演。) 9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0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作曲家介绍作曲家介绍 贺绿汀贺绿汀(1903(19031999)1999)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早年即投身于革命并进行音乐创作。后入上海国立音专,攻读音乐。1934 年所作钢 琴曲牧童短笛 、 摇篮曲在“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 分别获头奖和名誉二奖。此后进入电影界,为进步电影风云儿女 、 十字街头 、 马路天使等创作音乐。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 游击队歌 、 垦春泥 、 嘉陵江上等歌曲,广为流传。解放战 争期间,又创作了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 、 晚会等佳作。解放 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音乐人 才,但仍坚持音乐创作园地上的耕耘。 三、三、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1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也可放录音do re mi歌曲导入)。(有条件找到影碟片 VCD,通 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 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 3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 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4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 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 “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5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6单元小结:四首作品,一个题材,三个个体,一个群体,地 区不一、风格多彩。 四、曲调接龙创作游戏 1游戏规则: (1)头尾相接必需是相同的音高,如: (2)有节奏的一个接一个,中间不能卡着脱节。所以要求接者要 注意力集中,并且接好最后一个音即兴脱口而出一句曲调。凡卡着 的,接错的,音不准的被淘汰。 2游戏开始时,可以由教师开始,也可以由学生开始唱头一句, 接着就按座位顺序而接。看谁坚持到最后为胜者。 3初次时不宜太复杂。此游戏在其它单元课中也可穿插进行, 以经常锻炼学生的即兴曲调创作的反应,提高他们的音准、节奏等 综合能力。五、小结,师生再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