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从说文解字的前序看许慎的语言哲学为了最直接最简明地阐述许慎的语言哲学,我将把说文解字前序的头上 209 字加 以解释。原文如下: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 见鸟兽蹄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盖取诸央央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 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 孽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 靡有同焉。为了论述不致浮泛,我将逐句(个别的甚至不能算句)分列,逐一评说,最后有五点概 要。41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这是许慎说文解字序的第一段的第一句,它为这篇评述汉字起源的论文定了一 个基点,即此世性的论点。因此,它和那些“神造字母”的传说不同。腓尼基人奉 Cadmus 神为字母的创始者,诺尔斯人奉 Odin 神为 Rune 字母的创始者,希伯莱人奉人类 始祖亚当为语词的创始者,汉族初民奉“王天下”的庖牺氏为创始人,这一不同点是值得 注意的。它说明汉字起源学说的此世性,这一此世性是整个汉文化的此世性的一部分。这 里“王”字是动字,读去声,意即治理天下,治理天下需要文字,以为凭证。口头号令是 不够的。42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这一句以“仰”和“俯”相对,和下文的“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在结构上(虽然不是在意义层次上)是平行的。这三个平行结构说明初民对文字起 源所做的某种理性解释,用现代术语讲,初民是把三个结构中所说的天象和物象作为语言 资源来看待的。这不是什么迷信。这是初民对语言起源的一种理性解释。这个解释远比西 方流传的拟声说要合理得多。什么是天上的象?日月是天上最大的象。什么是地上的法?四时变化是地上最大的法。 日月四时代表初民对自然界最早的认知。(参看易系辞上 ,见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 局 1980 年影印版,页 77,82,86)43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鸟兽之文”的“文”即是图象,指整个身体。一说“文”指足趾留下的脚印。但是 “地之宜”指什么?易系辞下在这段文字下面,古时注家王弼没有对此加注,另一注 家孔颖达疏仅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言取象大也;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言 取象细也。大之与细,言无所不包也”:孔氏把前两句里的天和地,后两句里的“鸟兽之 文”和“地之宜”都看作“象” 。前者是宏观的存在,后者是微观的具体的存在,这是很好 的概括。但是,他没有对“地之宜”做具体的解释。近人大多把“地之宜”解作地理、地形、地貌。我以为“地之宜”的“地”是地方的“地” , “观法于地”的“地”是与天对称的地。如果把“地之宜”的“地”解为地方的“地” ,那么“之宜”可以解为适宜于不同地方 生存的物类。这样,鸟(禽)类,兽类,植物类,地上除人以外的主要生物类,都有了。初 民对世界的认识,已经组成一个初步系列。但这一系列里没有“人” 。44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身”即是人,人的出现,弥补了上述系列的不足。就“身”和“物”这一层次讲, “身”也是物之类,即地上三个物类之外的人类。如果把“近取”与“远取”当作庖牺取用一切物象作为语言文字的资源来看,那么庖 牺是一方,其他一切的象是另一方。庖牺仰视天象,俯观地法,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 是他对自然的认知。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代表他经过相当的认知以后,取用包括人在 内的物象作为语言的资源。 “观”和“视”表示信息的分类, “取”表示信息的回收,而观、 视、取的庖牺则是智慧的人的代表。模式如下:45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于是,庖牺氏为汉字的传统开了个头,画出了八卦,把天地间主要物象布告天下。 “主 要物象” ,据易传的作者,是指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和汉字的形 成有什么关系,许序没有讲,留下了一点神秘性。不过,许序的此世性还是突出的。至少, 它没有引用易系辞 “河出图,洛出书”的说法,也没有把物象的“象”说成是卜筮的 “象” 。这是应予称道的。我们应该感谢许慎,他从上古传下来的易经 、 尚书中选择 了他认为可以接受的句段,写成一篇富于理性韵、分层立论的阐述语言文字起源的文章, 在公元二世纪初年的开化世界里是少见的。46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及神农氏”的意思是“从庖牺氏起直到并包括神农氏” 。这是清代注家段玉裁的解释, 段的根据是尚书序 。那里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 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这里的次序是结绳最先,次八卦,次书契,这三件都发生在伏牺 的时代。许慎则把八卦提前,归于庖牺,然后补叙结绳,说结绳时期人口增多了,生产发 达了(庶业其繁),于是作伪作弊的事到处都有发生(饰伪萌生)。许慎又把庖牺和神农两个时 代都归诸结绳文化,到了神农时期,出现了结绳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情况。47黄帝之史拿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矢口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父,万品 以察,盖取诸 。这一句说明以下几点:(1)仓颉初造书契。这是说,书契是从仓颉开始的,不是从庖牺 开始。许慎修改了尚书序统归庖牺的说法,使叙述更具阶段性。许慎非常注重语言 发展的阶段性,是杰出的语言史家。(2)书契发明以后,各项公职的执行就方便了(百工以义),各种事物的区别就明显了(万 品以察)。于是作伪造假的事有所制止。(3)仓颉造书契,是出于鸟兽足迹的启发。他领悟到不同的纹理,是可以互相区别的。 受鸟兽足迹的启发,即是“取诸物”的一种表现。但是,这句话里没有包括鸟兽以外的生 物类,更没有包括天象。因此只能解释为:“由此推测,凡是不同的纹理,都是可加区别 的。 ”这就为“万品以察”做了注解。这里说出一个重要的道理:文字的产生,贵乎有区别 性特征(“区别性特征”是近代语言学术语,此处借用)。(4)盖取诸央这句话看来是本句的总结,但它对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并没做出什么说明。它引自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央。 ” “盖取诸”是易系辞下概括上古庖牺、神农、黄帝、尧、舜诸王各自的文化贡 献所用的一种套语,用来说明某一文化设施是出于某卦的启示,有“盖取诸离” , “盖取诸 乾坤” ,直到“盖取诸央”等十二卦。它的语言学意义是不大的。清代名小学家王筠认为 “与文字无涉” 。48“央,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 “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这一句里,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是许慎的注文:此句前后的文字都出自 易央传 。这一句无论怎样解释,它和语言文字起源的关系是不大的。它或者是衍文, 或者是作者出于对儒家传统的尊重,不得不放在这里的。49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这是全序最精采之段,也是包含语言哲学最深之段。 “依类象形” ,指按物的类来画它 的形,不是按一件具体的物来画出它的形。即是说,所象之形是诸形的概括。 “故谓之文” 的“文” ,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这是说,汉语的书面形式到了既有形符又有声符的阶段,才算有了“字” 。许慎这一概 括非常有力量。显然他认识到,一个字这是非常精采的一句,有两层意思。1)“文”是“依类象形, ,画出来的,一类的物象 的本身是怎样,便是怎样,是多少便有多少,可以增加到无穷,这样的文字将多到无法学 习。因此“文”和下面孽乳浸多”的“字相对.2)文”是简化了的图形,汉字从象形变 为象征,从图形变为笔划,从复杂变为简单,这个“文”已经大大不同于原来的图象了: 它是物象中最本质的部分。 “物象之本”的“本”即是此意。 这是许慎的独创。六经没有“字”这个字,秦时的刻石有“文字” 。把文和字分开来讲, 又把“字”解作有声的,并且县象鸟生子那样渐渐增多的东西,这是许慎卓越的见解,也 是重要的语言学理论。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汉字如果仅是依类象形的单体,它的功能会是很有限的;但 是由于利用形声相益的手段,它的滋生能力就大了。从单体的语言单位按照规则滋生为复 体,正是人类语言的特点之一。近时语言学家甚至认为是划时代的发现,而许慎在公元二 世纪初就已经说到这一点,叫人惊叹!当然,近时语言学家说的是句子的滋生,许慎说的是 字的滋生,但是由一到多,由简到繁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413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这里许慎叙述汉语语言文字发展从文到字又从字到书的第三个阶段,即产生了写在竹 帛上的可以广为传播的语言,形成了“书” 。书即是“如其事”的意思(徐锴)。 “如其事” 可以解为“反映了事物” 。许慎的说文和解字工作,主要是说明书面语的作用。414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年有二代,靡有同焉。这句话结束了许序的第一大段,也结束了对汉字起源与演变的概述。上起庖牺,继述 神农、黄帝之史仓颉,仓颉以后,用“以迄五帝三王”结束。在这一漫长的远古时期,从 各代帝王到泰山祭天时留下的石刻来看,它们的文字形体不断改易,没有相同的。最后一 句话暗示,汉文字需妻统一,以达到“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的目的(语见许 序之末)。许慎做的工作,是汉语书写形式的标准化的工作,这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学者整 理古典拉丁语的书写形式,也和十八世纪法英等国学者为各自的语言规定书写形式一样, 都是有功于语言和语言学的大事。415许慎的说文解字序约 1300 字,我这里选的第一大段 209 字,14 句,代表许慎 所概括的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要点如卞:一、语言和社会发展的程度有关。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区分度不大的符号足以应付所 需,经济发达的社会则需要较为缜密的符号。前者如结绳,后者如文字。二、在远古的时候,汉民族已经发现, “书契, ,能做到“百工以义,万品以察” ,它是 一种治理国家的工具。书契即是书写语言。从语言的书写形式出发,去研究语言,这是汉 语语言学一开始就有的特点。古代学者认为汉语的发展是从依类象形的“文” ,到形声相益 的“字” ,又到著于竹帛的“书” ,便是从书写形式进行归纳的。三、对于语言起源的问题,中国古时哲人也是从书写形式着手的(事实上这也是最为可 行的方法)。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0”短短二十九个字,说明人的认识、分类,取材于自然,是非常精采的语言学见解。四、汉语书写形式的特点有二,一是分理别异,一是形声相益。汉语的方块字是形、 声、义三者的结合体, “字”本身即是语词的词。汉语的文字学即是研究古汉语演变的历史 语言学。 “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虫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的说文解字(引号内许慎之子许冲语),是一部字典,又是一部百科全书。五、 “七十年有二代,靡有同焉。 ”这是说,从庖牺到周末这两千年间,还没有出现统 一书写形式的汉语,到秦始皇时,才“书同文字” 。公元二世纪初,中国一位大学者许慎, 写了一篇一千三百多字的文章,把中国从远古以来的汉语书写形式做一个有叙有评的概括, 不能不说是一件文化史上的大事。一九八五年附 注此世性:已故金岳霖师称为 thisworldliness。金师又称印度文化为他世性 (other-worldliness),希腊文化为超世性(即站在超出世界的层面上观察和分析世界,super worldliness)。中国讲君臣伦常,印度讲来世超渡,希腊讲设问求知。汉语起源的此世性学 说,是汉语的合理性的反映。我们非常惊讶,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语言研究者,在狂 热地鼓吹废弃汉字、代以拉丁字母拼音的时候,那样不经意地将语言的区别性原则置诸不 顾。中国青年中对汉文化那样缺乏“我是此根生”的从属感,这个祸是谁闯的?汉语不是 拼音文字,是既表意又标音的文字。古人没有弄错,是说古人误以文字为语言的研究者错 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