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水晶宫”“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生态+智能摘要:世博会基本上是城市的世博会,与城市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世博会的成功与否仅就与设计有关的领域而言,就需要取决与规划与建筑、景观、展示、标识等系统的整合,改变以往相互割裂、自我封闭的专业领域界限。世博会在规划上的成功则取决于其区域定位以及与城市的总体关系,包括交通、环境及城市管理等因素。世博会是一项以所在城市为依托、世博园区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大型展示和庆典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大型活动不仅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标识,而且通过活动的举办,可以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成为城市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动力,因此,世博会往往成为各个举办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人们已经越来越注重世博会项目计划和城市规划战略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特别关注世界博览会结束之后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让这个地区成为孤立的城市碎片。关键字:建筑 营构 睿智 自然 形式 功能世博会也是世界建筑的博览会,一方面,作为全球的顶级盛事,世博会为人类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遗产,同时推动了时间建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建筑和工程技术的创新,才使许多世博会成为成功的世博会而载入史册。如果没有水晶宫,也许 1851 年的伦敦世博会就没有这么辉煌的;如果没有埃菲尔铁塔,1889 年的巴黎世博会可能早已被人们遗忘。1851 年伦敦世博会距今虽然已有一个半世纪之久,但它的典型场馆水晶宫依然深入人心,因为这个由钢铁和玻璃构成的巨型建筑开创了现代建筑的先河。它也是之后所有世博会的基础和榜样,它决定了同类博览会的形式和基本规则,它是国家间交流的极好机会。世博会建筑是历史记忆中的丰碑,因为世博会建筑,尤其是各国和各地区的展馆大多数都是由各国和各地区的著名建筑师所设计的,而且多为临时建筑,绝大多数的世博会建筑都在世博会后拆除或移至他处建造,其中只有少数建筑由于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在若干年甚至几十年以后得以重建。世博会建筑标志着工程技术的进步,这些建筑大部分留存在图书中,留存在新闻报道中,留存在电影档案中,留存在非物质的记忆中。国际展览局 1994 年召开的第 115 次大会通过的决议之处:“为确保世博会向公众展示取得的成就,世博会的举办应该具有高质量的文化和艺术环境。 ”指明世博会建筑和环境的文化意义和艺术要求。世博会建筑是时代和文化的象征,世博会建筑成为引领建筑思潮和2建筑技术的十分重要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先锋性和实验行。它们或者表现了各国和各地区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或者表现了建筑的高度艺术性;世博会建筑也在形象上代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家的象征。世博会建筑在空间和技术上的创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空间关联和空间体验。另一方面,世博会各举办国和举办城市也都在世博会兼职及其规划布局上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美学追求和价值观念。世博会是城市更新的催化剂,世博会的举办会提升城市的规格,更新城市的面貌;世博会建筑会焕发城市生命的活力,并将崭新的生活区域融入城市;而区域交通会得到大大改善,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世博会的建筑反映了主办国的审美观念和经济水平,反映了主办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大部分世博会的建筑都代表了对先进理念的追求和技术进步。就总体来说,世博会建筑有以下六个特点:1.短暂性。世博会上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临时建筑,其酝酿的时间、施工建造的时间,以及建筑存在的历史比较短暂,往往在博览会结束后就被拆除,或倒塌,或巡回展览。 由于其短暂性,也由于其场所的特殊性,建筑基本上无需考虑与环境及城市的关系。同时,由于留存下来的建筑占的比例很小,世博会的许多建筑都属于实验性建筑、先锋型建筑,故建筑方面的史书对世博会建筑的集中论述相对比较少。2.空间的局限性。世博会展馆的面积有限,因此世博会建筑的体量和规模相对较小,建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体量关系中传达无限的综合性的信息。3.建筑功能的特殊性和建筑造型的象征性。世博会的建筑是展示产品的舞台布景,它代表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可以说,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就是艺术品。同时,由于世博会建筑的短暂性,使建筑师有机会创造特殊的建筑,表现出建筑的创造性。几乎所有的世博会,各个场馆的建筑都是独立设计,建筑对的造型性就更为突出。世博会的建筑必定作为原创的作品而成为世博会 展示的组成部分,建筑的形象显得十分重要。4.表现未来的建筑和建筑技术,促进人们对新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技术的认知。由于世博会是展示各国各地区的科技和文明领域最新成就的场所,各国各地区的建筑引领了建筑技术和建筑思潮。由于展馆成为各国的象征,各国展馆往往都是国家最杰出的建筑师的作品,世博会也会成为新建筑的试验场。35.推动了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和推广。世博会的各国展馆都力求通过建筑表现民族和国家文化,表现民族和国家精神,成为地域文化和地狱建筑的展示场,为此,都会激励建筑师在低于建筑风格上的创建。6.世博会许多建筑的价值只是在日后才被世人所认识。有一些世博会建筑在拆除几十年后重建,表明了对这些展览馆价值的肯定。世界博览会力求展示现阶段世界科技文明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每一节世博会都是最新科技的演示场和建筑新思潮、新技术的试验场,建筑科技在其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新成果有时作为成熟的 建筑成果直接体现在世博会的场馆建筑中;有时只作为单项的新技术成果在世博会上与世人见面。随着建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影响了日后建筑的发展趋势,最终会在新的一节世博会上得以集中展现。世界展览会是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阶段的集中回顾和总结,每一届世博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建筑技术发展的切片,让我们了解现有的成果;同时,在世博会上出现的新兴技术也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预测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世博会基本上是城市的世博会,与城市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世博会的成功与否仅就与设计有关的领域而言,就需要取决与规划与建筑、景观、展示、标识等系统的整合,改变以往相互割裂、自我封闭的专业领域界限。世博会在规划上的成功则取决于其区域定位以及与城市的总体关系 ,包括交通、环境及城市管理等因素。世博会是一项以所在城市为依托、世博园区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大型展示和庆典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大型活动不仅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标识,而且通过活动的举办,可以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成为城市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动力,因此,世博会往往成为各个举办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人们已经越来越注重世博会项目计划和城市规划战略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特别关注世界博览会结束之后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让这个地区成为孤立的城市碎片。人自然技术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 2000 年世博会的主题是 “人自然技术:一个单声中的世界” 。汉诺威世博会旨在: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在 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过去和将来可能实施的应对方案提供全球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汉诺威世博会的展示内容和交流活动成功地表达了世博会的主题,使世博会从“展示”空间走向“论坛”场所。因此, 2000 年汉诺威世博会塑造了全球化和信息化4时代的世博会形象。尽管汉诺威世博会的世纪参观人数远远低于预期目标,在财务上也出现了赤字,但汉诺威世博会在其他许多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尽管此次世博会没有留下看得见和摸得着的标志性建筑,但它的主题内涵将伴随着近800 项世界项目的开发而具有超越物质象征的长远意义。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馆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的建筑造型凝聚了中国元素,从色彩到构架,都象征着中国的时代精神,成为城市中的建筑雕塑。建筑师试图以红色经典表现东方的哲学,以传统造型诠释现代科技,表现天人合一、天地交泰的哲学理念,正如何镜堂院士所说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 。世博会的其他核心建筑世博中心、主题馆、世博演艺中心均由中国建筑师,建筑设计力图使形式与功能得到完美的统一。2010 年上海世博会将是继 2000 年汉诺威世博会后,充分表现当代世界建筑的试验场。数十个国家馆都集中了各国建筑师的精华,通过设计竞赛,选择最佳方案予以实施。一方面通过展示策划诠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另一方面又结合各国的文化,寻求 如何使中国人民以最佳的方式去了解他们的文化,从而予以充分的表现。所以,这次世博会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也将是一次世界建筑博览会。建筑随世博会一同成长世博会的场馆建筑一直是人们比较关系的话题,综合考虑社会历史事件的变迁、对场馆建筑规划、利用以及建筑思潮的演变,可将世博会场馆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更新期。萌芽期建筑材料变革(1851 年伦敦万国博览会至 1873 年维也纳万国博览会)由于早期的世博会 参展的国家有限,也为了炫耀早期工业革命的成就,当时采用了将全部展区集中于一栋建筑的布局方式。 1851 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只有一幢建筑,所以会场平面 也就是“水晶宫”本身了。1853 年的纽约万国博览会是首次在美国举办世博会,其展馆建筑完全模仿 “水晶宫”的布局和形式建造。之后 1855 年和 1867 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的 “产业宫”以及 1862 年伦敦万国博览会的会场也都采用了单栋建筑的形式。早期的博览会还没有形成主题馆,国家馆、地区馆等布局方式,在场馆布局上也没5有尝试过分散布局的方式。直到1876 年的费城万国博览会才开始允许各个国家建立自己的独立展馆。回顾这一时期的展馆建筑,受到工业革命和早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出现了以伦敦“水晶宫”为代表的,采用铸铁和玻璃作为 主要材料,以传统温室结构为蓝本采用便捷迅速的预制装配方式进行施工的大型展览建筑。虽然在建筑风格上它们还受制于古典风格的影响和制约,但作为打破欧洲石砌建筑传统,建造全新的空间体验,并引发之后关于现代设计理论和思潮的起点,其影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发展期主办国展馆出现(1876 年费城万国博览会至 1939 年纽约万国博览会)由于早期世博会的举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主办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带来了切身的利益和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之后一段时期欧美列强纷纷热衷于举办各种展会,炫耀各国国力,从此引发了一场举办世博会的竞赛。在布展方式上, 1876 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第一次出现了主办国展馆,当时只是两个独立的小展馆,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由数个展馆组成的主办国展区。在规划结构上, 1876 年费城万国博览会开创了以绿地广场和水池为核心,围绕着主展厅和主展馆,独立国家展馆分散布局的规划结构,这种方式不仅在19 世纪的历次世博会中反复使用,甚至在1915 年的旧金山巴拿马 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和 1935年的布鲁塞尔博览会任在使用。在功能分区上, 1900 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始出现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之后大部分的世博会展区都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集中布局,即展区内有明显的中央轴线大道,各场馆区围绕中央大道对称布局,并且常常在轴线大道上放置会展标志物。成熟期注重展区再生利用(1958 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至 1990 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二次大战后,世博会场馆的规划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展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并十分注重展区的再生利用问题。世博会场馆规划与城市再开发的结合是展区再生利用的又一特点。1967 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展区规划结合了城市旧有内陆港区的再开发计划。整个展区呈三部分分散布局:第一部分利用了旧防洪堤;第二部分是原有绿化公园的江心岛;第三部分则是根据河道改造要求填埋的人工岛。三个部分通过世博会展区的规划建设构成了良好的道路有轨交通和水上交通网,完善的市政设施也给以后的城市开发奠定了必要的基础。6更新期以全新思路筹办(1992 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至今)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世界的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人类更加关注未来的发展。无论是 1992 年塞尔维亚世博会, 1998 年里斯本世博会还是 2000 年汉诺威世博会、2005 年爱知世博会,都不约而同地把主题确定为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