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成尚荣 摘要摘要 母语教育是全球化语境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全球化是一个与多样性同时进行的过程, 连接着文化的本土化。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认同不仅是一种身份的 定位,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参与的过程。既要关注母语根源性这一基本属性,又要关 注母语的言说、表达方式的深层定义。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别人吸纳 多元文化,自觉地担负起发现自己和丰富人类文化的崇高使命。 关键词关键词 母语教育;全球化;民族文化认同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一、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 前些日子,报载两则消息,一则说今年高考,广东考生在古文翻译中竟有 1 万多人得 零分,一些学生的作文照抄流行歌曲的歌词,或抄录作文要求说明中的文字,评卷老师唏 嘘不已。另一则消息是,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不是中国学生,竟 是一支外国留学生队,记者说,国人大跌眼镜。确实,这是国人的一种尴尬,当然也是一 种信号。 其实,事情决不是偶然的,也决非个别,汉语教育的被轻慢、汉语水平的下滑已几近 趋势,其严重性已不是大跌眼镜的问题,也不是几声唏嘘叹息的问题。问题的表象可以用 “外热内冷”来概括。一是外语热,尤其是英语热,而汉语冷。社会上的就业招聘、大学 和职称的考级都有英语的要求,中小学还有双语教学的要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高过了 对汉语的要求。现在,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尤其是英语的声音在华夏大地都有回响,但是, 对汉语呼唤的声音却如此单薄和微弱。二是外国人学汉语热,而国人学自己母语的热情却 日趋冷淡。据说,全球有 3000 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上 100 个国家的 2500 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很有意思的是,我在写拙文的时候,中 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正在播出“超级汉语”节目,几位嘉宾正是在汉语大赛中夺魁的选 手。他们用汉语侃侃而谈,并且说,学汉语不是“难”,而是“难免”学汉语是中国 的强盛所引发的必然趋势。外国人学汉语“难免”,而国人学汉语却为什么难呢?什么时 候,在我们自己的国度里汉语也成为“超级”的呢?新加坡联合早报将两条消息合在 一起报道,不只是内容的近似,而是用“冷”与“热”的反差与对比引发我们的思考:我 们的母语教育究竟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一种警示! 英语的强势、汉语的落伍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在外热内冷的背景实际上是一个深刻 的时代背景问题,那就是全球化。自从全球化的命题提出以来,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声音 都有,但不管你的态度如何,全球化已来到我们中间,全球化已经实际展开。所以,母语 教育实质上是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全球化应该是有预设的,全球化引发了一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其一,全球化是一个与 多样性、多元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各种力量的参与,包括处于不同文明 中的群体和个体,但是参与的各种力量并不是均衡的。因此,“全球化既可以成为一个宰 制性的霸权,也可以创造一个人类生命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正在成为“宰制性 的霸权”,如克鲁克罗所言:英语成了全球经济的语文和国际普通话。这种外来语的强势 企图颠覆母语的地位。但是,“全球化不是同质化”,“全球化和地方化是同步的,有全 球化就一定有地方化”。 波士顿大学的社会学家彼得伯格编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多种 多样的全球化。事实证明,人类社会发展从来都不是毫无个性的普遍主义,而多样性则 是人类繁荣的必要条件,文化也正是这样,文化的生存需要语言的多样性。一种语言的出现,代表着人类某一方面智慧的生长,语言消失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消失了,人类社会 就不可能丰富多彩。正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与冲突中,我们发现了语言多样化发展 的张力。威廉詹姆斯有这么两句诗:“没有个人的激情,共同体将是一潭死水;没有共同 体的共鸣,个人的激情终将消退寂灭”。他尽管说的是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但完全可以 溶化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没有本土化的激情,全球化将是一潭死水;没有全球化的 共鸣,本土化的激情终将消退寂灭。显而易见,加强母语教育正是为了推动民族文化的本 土化,而加强民族文化的本土化,又将推动完整的全球化。当前,那种消退母语、削弱母 语教育的认识与做法,完全是对全球化的片面误读,也完全可能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 中寂灭为一潭死水。 其二,全球化引发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全球化的又一重要预设。无庸讳言,现代是 一个普遍化和趋同化的时代,全球化只不过是这种趋势的一个必然结果。“然而,只要还 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全球民族,这个过程必然会在全世界引起认同危机和认同追求。这就是 为什么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话语在这个愈益全球化的世界上看来仍然会保持其重要性 (的原因)”。 (括号里话为笔者所加)全球化的进程不是无需认同,恰恰需要认同,认 同危机和认同追求的存在才可能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和独特的价值。“非常有意思的是, 民族认同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民族认异”。 认同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进而坚守自己;同时,认同也是不断地认识别人、发现别人,进而吸纳别人。因此,在融 入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如果没有认同追求,就有可能消退自己,甚至丧失自己,同时不能 学习别人,也就不能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母语是民族的元素,是文化的符号,是一个国 家的标志。显然,认同母语就是认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加强母语教育就是增强民族文 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就中华民族来说,加强母语教育,为的是让我们,尤其 是让青少年不断地提问自己:在全球化时代,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 味着什么?中国文化在世界多极文化的谱系里有什么价值?中国人在人类发展的坐标里处 于何种位置?当然,在提问的时候,必然会问到母语和母语教育。提问是认同的过程,也 是成熟的标志。认同正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的过程。 如此看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母语教育联结着文化认同,联结着文化的本土化。警 惕母语的下滑决不是危言耸听,增强对母语的教育意识,就是对母语的一种支援,甚至是 一种捍卫,这也决不是言过其实。 二、母语的根源性及母语教育的使命二、母语的根源性及母语教育的使命 本不想涉及母语的界定,因为,我想什么是母语,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当下对母语 的定义还有不少的争论,看来,在母语的界定上有一个初步的认同,还是相当重要的。我 基本的想法是,首先要搞清楚母语的基本属性,同时要把母语的基本属性与母语的价值区 分开来。根源性:母语的基本属性。 辞海里注明:“母语,指儿童习得的第一语言,多为 本民族或本国语言。 ”洪宗礼先生主持的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组认为:“母语,一个人最初 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语言或某一方言。如果某一民族的标准语是所 在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那它就是国语了。 ” 无庸置疑,汉语是本民族的标准语言、共同 使用的语言;而汉语又是在与各少数民族母语的互动中发展、繁荣起来的。强调汉语这一 母语的教育,并不排斥少数民族母语的教育,更不否定中华民族文化是汉文化与各少数民 族文化的结合,决非仅指汉文化。 以上表述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语言、最初学会。 辞海里注明:“母,根源, 泛指能有所滋生的事物”,所以,我以为母语的基本属性应是根源性。有人把母语比作 酵母种子,是不无道理的。母语这一根源性的属性,实际上是在向我们宣告,在宣告什么 呢?第一,她向我们宣告,母语是民族文化之源。正是母语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滋生了文化,创造了文化。若要发展民族文化,必要发展母语,加强母语教育。可以这么认为,放弃母 语就是消逝和丧失本民族的文化。第二,她向我们宣告,母语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一 个民族是依靠她的文化站立起来的,而文化又是在母语中创生的。母语代表着一个民族, 象征着一个国家。正因如此,日本著名文化学家岸根卓郎在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 一书中如是说:“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 ”第三,她向我们宣告,一 个民族有应该有根的意识。母语,我们共同的源头,我们民族的根。记住母语,我们才会 有民族记忆、历史记忆,才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习得母语,就是 获得了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胚胎。第四,她向我们宣告,母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海德 格尔说, “语言是存在的家”。 母语是我们存在的精神家园,在“家”里我们才会获得人生关 怀,才不会似浮萍四处飘零,才会找到自己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在理由。母语的根源性向 我们宣告了很多,我们倾听她的宣告,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母语。 言说、表达的方式:母语的深层定义。海德格尔对语言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多次说: “语言在生存论及存在论上的根基是言说”“言说表出的方式就是语言言说是生存论 上讲的语言”。 海德格尔其实是在谈论母语,即母语是一个民族言说表出的方式。事实证 明这一理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言说和表达方式,不同的言说和表达方式往往意味着代 表着不同的母语。海德格尔进一步举例说:“德国人称各地区不同的说话方式为方言(意 即不同的口型) 。 ” 这是事实,但这一简单的事实几乎不曾被认真思考过。明确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搞清楚不少问题。一是加强母语教育,是不是只编只教只读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学 作品?国外的文学作品能不能进入我们的教材?这样的教材算不算母语教材?这样的教育 算不算母语教育?国外的作品通过我们母语的翻译,在保留其本义和风格的同时,已经在 用我们言说方式在表出和传达,显然,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母语教育的畴域。二是加强母语 教育,不只是会识字、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言说表出的方式。 “在全世界几千种语言当中,汉语是很特殊的一种语言。 ”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概念与 形式上独一无二的语言系统。这势必要求我们潜心研究和体验表达的独特性,通过表达方 式的体验、把握和运用,真正学会用汉语表达我们的思想。如此看来,在母语教育中要把 表达方式的学习和训练提到更高的地位上来。三是,要伤害母语,必定伤害母语的表达方 式,要颠覆母语的地位首先颠覆它的表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一些网络语言、聊 天语言、动漫语言等正在随意地改变着我们母语的表达方式,追求时尚、追求新奇、追求 刺激,其间杂糅着怪怪的表述。我们必须警惕,必须加强母语的规范性,纯洁祖国的语言 文字,别让强势外语从改变母语的言说方式上打开颠覆的缺口。 发展自己,丰富人类文化:母语教育的使命。一个民族往往把自己全部的精神生活 痕迹都珍藏在语言里,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 髓,而且就是民族本身,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于漪说,母语对外是一道屏障,而对内却 是粘合剂。海德格尔说:“语词乃供出者,它给我们什么呢?”是啊,母语给我们什么呢? 我们的母语里充满着人文价值,她给了我们人文教养的尺度,给了我们终极的关怀;我们 的母语里凝炼着传统和历史的精粹,而传统往往是一种力量,她给了我们民族脊续的血脉, 给了我们民族的魂魄;我们的母语里蕴藏着智慧,她给了我们流淌着的思想、灵动着的智 慧以及快乐、娱悦、幸福的智慧表情。世界上关注着中国的再生和崛起,可以说,母 语是我们这个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文化源头和动力。 不过,母语不仅仅是属于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也是属于人类的,她不仅是民族生 命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母语对外是道屏障,但也应是与人类沟通对话的 平台和开阔地。捍卫母语,就是在捍卫人类文化与文明,加强母语教育,就是在促进人类 的进步。这些就是母语教育的崇高使命。 三、关于三、关于“认同认同”的认同及对母语教育的建议的认同及对母语教育的建议 全球化强化着认同的意识。什么是认同?对“认同”首先有一个认同的问题。认同是一 个抽象的概念,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认同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在微观层面上,认同是人类行为与动力的持久源泉,它坚定了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又从人 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派生出生命的意义。在宏观层面,认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