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长 沙 理 工 大 学 “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 (湘发200718 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一五”规划 (湘政办发200750 号)的有关精神,促进学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修订高校发展规划的通知” (湘教通2007291 号)的要求,特对学校“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进行修订。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十五”以来,长沙理工大学把握并校契机,狠抓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项大事,统一了办学理念,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稳步实现了学校的实质性融合,整体实力大为增强,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并校以来,学校准确把握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稳定办学规模,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稳步提升。2007 年我校在湖南、湖北、福建、安徽等 11 个省(自治区)已列入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招生计划中列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数占总招生计划数的 70%。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 30707 人(含城南学院学生) ,硕士研究生1951 人,博士研究生 45 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经过长期建设,学校已初步拥有一支2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1640 人,其中正高职称 206 人,占 12.56%;副高职称 566人,占 34.51%;博士 236 人,占 14.39%;硕士 782 人,占47.68%。师资队伍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1 人,全国师德标兵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 人等。学科专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五”以来,学校硕士点连续三次总数翻番,博士点从无到有。目前,学校已拥有 1 个博士后流动站,1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资格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MBA 授予权。学科点分属工、理、管、经、文、法 6 个学科门类 22 个一级学科领域。拥有 7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 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 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6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4 个本科专业中,有 8 个全国特色专业,11 个省级重点专业。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始终重视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 “十五”以来,共主持教研教改课题 262 项,其中国家级课题 2 项,省部级课题 65 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 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5项、二等奖 15 项、三等奖 23 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 446 篇,主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 部,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部,另有 19 部获“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有国家精品课程1 门,省级精品课程 10 门,省级优秀课程 8 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34 门;有省级示范实验室 6 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9 个。学校大力开展科学研究。 “十五”以来,我校共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 67 项(其中主持项目 37 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 380项,承担各类横向课题 355 项。在已经完成的研究项目中,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5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81 项;发表的学术论文总量达 7130 篇,出版学术著作 282 部;获得国家专利 45 项。 “十五”期间,年均进校科研和科技服务经费 4680 万元,目前,全校在研科研经费达 8000 多万元,排名位居省属高校第一。新校区建设成效显著,办学基本条件日益改善。我校的云塘新校区建设于 2005 年 7 月正式启动,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一个占地面积 2083 亩,校舍规划建设面积约 78 万平米,能容纳 2 万余名全日制本科生的现代化校园,矗立在离老校区约 12 公里的长沙市南郊。目前,新校区已入住本科生 1 万多人。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3.44 亿元,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2.17 亿元。馆藏图书 292.4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 248.68 万册,中外期刊 3192 种,拥有集借阅、查询、检索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建有主干千兆、部分为万兆的网络核心系统,多媒体教室与语音实验室座位 10000 多个。在国内大学排行榜中,我校排名位次一年一个台阶,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由网大发布的“2007 年中国大学综合指标排行”中,我校列 173 位,位居湖南省高校的第五名;在网大理工类分类榜单中,我校列 49 名,位居湖南省理工类高校第一名;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中,我校在一般大学中列 72 位,位居湖南省一般大学的第二名;在该排行榜的学科分类榜中,我校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4全国排名分别列为第 6 名和第 11 名。“十五”以来,学校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面临很多困难,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的综合优势还不明显,高水平的学科数量偏少;承接重大项目的创新团队不多,科研整体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还有待加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不多;人才培养规模大,但研究生数量少,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整合有待加强,资金筹措渠道有待拓展,新校区的教学条件亟待完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挥,等等。(二)面临的形势(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发展势头强劲。高等教育国际化既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机遇,如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高等教育活动在国际间的相互交流,包括互招互派留学生、教师交流互访、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进行信息合作、跨国联合办学、联合研究科研项目等,但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高等教育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高5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大学的办学一定要有国际视野与全球眼光,加快改革发展,提升水准,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明确提出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我校应该重新思考学校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坚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等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3、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交通、电力、水利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同时也是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国家在制定“十五” 、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也一再强调, “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年至十年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 “积极发展电力” 。这对以交通、电力、水利等学科专业见长的长沙理工大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如何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大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力度,培养行业需6要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新的时期学校建设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4、湖南省“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实施科教兴湘战略,实现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重大决策,并召开了教育强省的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建设教育强省既是湖南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也是我省教育发展里程碑式的一项重大决策,令人鼓舞,摧人奋进。打造教育强省,推动创新型湖南建设,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这对整个湖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沙理工大学作为湖南省属工科大学,在建设创新型湖南,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服务本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满足本省高级专业人才需要等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二、 “十一五”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和谐治校的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及我国交通、电力、水利等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二)发展思路(二)发展思路7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有关精神,按照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走内涵发展、开放办学的发展之路,着力抓好“十一五”期间学校建设发展的六大主要任务,切实落实五大保障措施,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学校的优质服务,积极争取地方和行业的双重强力支持,为把我校建设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的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三)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三)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以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领域的学科专业为主干,构建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与专业结构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达到国内同类型大学的先进水平,跻身湖南高校前五强的行列。(四)主要发展指标(四)主要发展指标“十一五”期间,学校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在校生总规模控制在 28000 人左右(含城南学院学生) ,扩大研究生办学规模,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数发展到 4000 人左右;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编制,扩大专任教师比例,专任教师达到 2000 人,占学校总编制的 70%以上,生师比控制在 16:1 以内,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8例达到 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 30%;争取拥有博士后流动站 2 个以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 个以上,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20 个以上,硕士学位点 95 个以上,为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建设好 8 个全国特色专业,发展更多新的特色专业,并争取 20 个左右专业进入省级重点专业建设行列;建成 200 门左右覆盖各专业主要课程的高水平优质课程,建成 20 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其中,5 门左右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平;积极承担各类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争取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3 项左右;争取更多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到 2010 年实现年科研合同经费和科技服务经费双过亿元,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数超过 600 篇,并力争“十一五”期间获得 3 项左右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三、 “十一五”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深化教育教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