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电视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健康生活,就是在“健康第一”的观念下,在个体或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自觉自愿的, 经常性的参加身体锻炼活动,并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在现今,体育电视与 居民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它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对居民的健康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就产生的几点负面影响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推进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和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的转型革新以及改进体育电视传播机制提供理 论依据。 现代城市居民的文明病是促成健康生活提出的主要因素 城市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然 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却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变 化。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脑力劳动的增加和体力劳动的减少这样不科 学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的不合理等,使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地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等各种 现代文明病,从而降低健康生活质量。许多调查显示,这些原来是小群体老年人患的“老年 病” ,在随着环境、生活方式等影响健康的后天因素变化,已出现了“群体化”和“群体增 大”以及“低龄化”倾向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于 1993 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电视大会时严峻提出:大约到 2015 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死亡原因大致相同生活行为方式疾病将成为人类头号杀 手。健康生活是以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为目标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在认知、情感、活动等 方面做出自发、自愿的,具有持续性、一致性但可以改变的复杂多维的行为方式。研究证 实,现代医学并不能根治所有的疾病,更无法使生命摆脱衰老和死亡,但是,所有的疾病 都是可以全部或部分的预防。而缺少身体活动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证实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 方式中现代文明病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规划纲要(20052010 年) 中,明确提出了“通过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控制 疾病的发生率”的呼吁。因此,改变人们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促进人们身心健 康,顺利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核心。 体育电视是现代城市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手段之一 人的生活时间通常用时间来度量生存活动的过程,卢元镇教授将生活时间划分为工作 (学习)时间和业余时间)而为了统计更详尽、更科学,一般采用四分法,即将生活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必需时 间、家务时间和闲暇时间。闲暇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是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所吸收,而 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是人们直接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人 们要参与体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闲暇时间。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使得工时制的改 变,带来的是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人们从事休闲体育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然而事与愿违,现 代传播学的研究表明:自从电视出现以来,人们用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时间就大大的增加 了。看电视占据了人们全部闲暇时间的整整三分之一,使人们不得不减少用于睡眠、吃东 西、阅读、上电影院、听收音机、外出社交、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的时间,甚至减少了人 们闲谈时间。 在我国, 20012005 年中国城市家电市场联合调查结果指出“电视机在我国城市 居民家庭中的普及率已达到 993。拥有两台以上电视机的家庭所占比例为拥有电视机家庭的 36” 。据 CTR 全国读者调查 CTR 全国读者调查(CNRS)2007 年 8 月数据显示, 从每周收看电视的天数来看,高达 90.1%的城市居民一周平均 7 天收看电视,即每天都会 看电视。而不是每天看电视的居民的比例则占不到一成。其调查同时指出内地城市居民每 天收看电视的时长是比较可观的,超过 64%的人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在 2 小时以上,多于 40%的人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在 3 个小时以上。 据北京奥组委统计,2008 年 8 月 8 日当天,全国共有 8.42 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北京奥运 会开幕式。开幕式在全国的收视率为 40.54%,收视份额为 83.7%,创自中国有收视率调查 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李宁在开幕式上点燃圣火的那一刹那,吸引了 93.6%的国人 收看。从 8 月 8 日奥运会开幕到 24 日闭幕,收看央视奥运转播及相关报道的观众人数累计 达 11.2 亿。而时隔仅 2 年的广州亚运会上,开幕式与田径男子 110 米栏决赛的收视率也同 样高达 11.12%和 14.06%。由此可见,电视以其快捷、直观和如临其境的现场感等特点, 不仅几乎覆盖到中国大众的每一个家庭,而且收看体育电视也成为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在日 常生活中打发闲暇时间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之一。 体育电视对健康生活所产生的负面性 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就有其消极的一面。默顿认为任何有利于 一个社会系统的适应与调整的结果皆谓之为功能;相反任何阻碍社会系统的适应与调整的 结果,皆谓之为反功能。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及施拉姆等人在对媒介反功能进行深刻的分 析研究之后,认为: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加思索地 顺从现状;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 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即是“时间扒手” ;“麻醉人们的精神” ,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 态,从而丧失行动能力。因此,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指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 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 大。 ”暴力在体育电视的传播中被大肆渲染 现代体育竞赛就如同竞争,是“一种搏斗,一种为了敌手们就当在各自理想的状态下面对 对方而人为地创造平等机会的搏斗,优胜者的胜利具有清楚而不可争辩的价值” 。因此,电 视经常为竞赛营造出一种虚拟的矛盾, 而胜利解决矛盾能使观众在心灵上找到一种满足、 一种平静、一种“说法”,从而达到“回味无穷,欲再次观临”的效果。于是电视媒体在传 播中将粗鲁、有侵略性的竞争描述为信仰和技巧的标志;将橄榄球中的擒抱描述为挤碎骨 头的撞击;将篮球中的严重侵人的犯规描述为对对手的警告;将棒球中的后刷场地描述为 后跟上粘上糊状物,甚至体育新闻里的比赛结果也充满了暴力形象,如“湖人痛宰公牛” 、 “血洗曼城”等。而教练则成了“帅” ,队员成了“将军” 、 “兵” 、 “炮弹”甚至“杀手” , 整个队则以教练姓氏的第一个字打头,成了“马家军” 、 “戚家军” 、 “霍家军” 、 “米家军” 等。拳击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一个规范的游戏模式将攻击的能量进行释放,但这个游戏规 则同时也多少掩盖了暴力性身体侵犯的血腥意味。泰森在拳击场上对霍利菲尔德的世纪之 咬, 是血淋淋的暴力的上演,而这些景象甚至没有“家长指引”的警示便在观众面前不断 的呈现。电视屏幕之上的暴力行为到底是疏导了观众某些危险的情绪还是成为模仿楷模呢? 体育竞赛都是具有强烈的竞赛特征,这些经过严格规范化了的游戏由于体现出过程的竞争性 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然而,电视化的体育绝大多数在放大一种强烈的 竞争意识,同时还进行一种“敌意”的宣传。使得人们在接受这种游戏的同时,在人们思 想的深处已悄然埋下严重的准暴力倾向。人们有理由相信,暴力行为的耳濡目染将使儿童不 再对血腥和痛苦感到震惊。他们或者将残忍视为一种娱乐,或者将暴力视为解决冲突的有效方式。 传播中盲目的追求娱乐化以致呈现低俗化倾向 体育电视娱乐化是指电视在转播时,对体育的娱乐性内容如体育丑闻、明星风流轶事 等信息越来越多,而主要表现方式以武侠式叙述、兵家语的运用以及另类幽默的倾向及图 片、图像、Flash 动画和与受众互动连线等。为了适应大众消遣娱乐的需求,塑造武侠故事 中的人物和故事来渲染比赛、刺激人们的眼球。连争霸、复仇这种武侠小说最常见的主题 情节,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体育新闻事件“学以致用” 。某赛事迎来新霸主,谁在某项赛事中 称雄、称霸,成就霸业等。同样像“攻其不备” 、 “兵败如山倒” 、 “溃不成军” 、 “背水一战” 等这些“兵家语”术语,如今也在体育新闻报道中遍地开花。甚至还有“出来混迟早是要还 的” 、 “不做大哥好多年” 、 “弗老大”等这些香港影片中黑社会的用语也充斥着我们现今的 体育电视中。 同时对体育明星的追捧也开始逐步向娱乐明星倾斜。体育明星应是体育舞台上的佼佼 者,而不是娱乐界的弄潮儿,他们高超的体育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优异的竞技成绩, 是通过艰苦的训练、不懈的努力拼搏出来的。可是,现在,许多媒体在对于他们的拼搏作 风、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大力提倡的同时,更是一好百好地夸大宣传,甚至无形中鼓吹着 物质至上、追求名牌、讲求享乐、重视包装、偶像崇拜等等,更有不少媒体舍精求俗,热 衷于报道道听途说的有关明星们的无聊琐事,甚至连某明星的生日蛋糕有多大、蜡烛有多 粗都加以渲染。在对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六个省会城市的 189 位居民进 行现场随机抽查中发现,居民们特别是一些球迷和追星者对于电视传播中所出现的一些明 星随身用品尤为关注。此外,有个别的媒体,把某个球迷因迷足球而耽误工作以致辞去工作大势宣传,更把 因爱足球而舍家弃妻的所谓的“铁杆儿球迷”当名人宣传。具有娱乐化的体育传播本并不 是坏事,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过多的追求娱乐化,就难免会大众造成“体育就是武林、就 是战场、就是黑社会”的错觉,呈现出低俗化,且容易给对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也不 利于体育传播及体育运动的良性发展。 媒介高科技术的滥用导致体育的不平衡发展 随着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单纯以技术体育 为传播对象的体育大众传播,正在导致人们对体育作为文化的误读。电视将体育虚拟化后 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体育的真意已被它改变,并造成诸多不平衡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 热门项目与冷门项目、现代竞技与民族传统体育等。电视媒介还经常通过夸大精彩场面、 杜撰不存在的对手,并捏造值得一读和一睹的重要事件来“天花乱坠地宣传”体育竞技。 而观众获得的是“倾斜”的版本与传媒介人士认为观众想看到的东西相匹配的版本、 与购买广告时间的商家的利益相一致的版本。 千里之外的体育通过卫星与网络技术被展现在全球各国人民面前,而那些被各种高科 技术组合过的体育画面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促发观众的激情,而且令大部分人坚信实 际的比赛就是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样子,解说员是在依照事实对比赛加以评论。但事实上,如 果我们现场观看比赛,将会看到许多与电视上播报的截然不同的事物,也许将会有与传媒解说 员大不相同的描述与解释。凭借高科技手段,观看电视比赛成为大众一种“身临其境”似的 虚拟化参与,特别是本次广州亚运会所采用的高清 3D 直播技术,不断重播的场面使过程被 演化为几个片断深深地烙印到受众的脑海中,并通过构成一个全球化的文化,让每一个人确 信自己是同一个俱乐部的成员,即电视的孩子。迄今没有任何机构或者媒体能做出这样的统 计,刘翔夺得雅典奥运金牌、世锦赛金牌,打破世界纪录以及亚运三连冠,引领了多少中 国青少年投身到 110 米栏或者田径的直道项目中呢?其结果是这个数根本无需统计,因为 观众们体育参与的热情早已融入到对那些画面的欣赏中、融入在那 110 米的激情中。电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对某些项目的特殊偏爱,破坏了人们心目中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 平衡,同时,也将涉及国民身心健康的大众性体育活动和民族体育打入冷宫。 体育电视传播形式对大众体育观形成的误导 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形成健康生活的根本保证,而只有对体育本质科学理解后才 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所谓体育的本质是指:“有目的地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 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 。电视“再现”的体育形象和信息强调经过选择的主题,即 确认他们认为重要的议题和看待与解释世界的具体的方式,研究表明,美国媒体体育强调 动作、竞争、最终分数、成绩统计、记录、核心运动员和赛事、抱负、英雄行为,以及运 动员的情感和个性。其实,当下我国电视化体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冠军、奥运金牌、全 运金牌、亚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