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甘” 、 “甜甜”历时替换考历时替换考提提 要要 汉语史中表示“甘甜”这一义位, “甘”与“甜”存在着竞争替换关系。文章分为两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考察“甘”与“甜”的历时替换过程。两汉之前,汉语“甘甜”义主要由“甘”表达,两汉起,随着“甜”的出现, “甘”与“甜”展开竞争,至迟到明中叶,口语中表示“像糖或蜜那样的味道”一般就只说“甜”了,而“甘”一般只保留在复音词或出现在书面语中。文章还对两者的替换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关键词关键词 甘;甜;历时替换;替换原因一一 表“甘甜”义的词属于汉语常用词,历史上其主要成员有“甘”和“甜” 。目前除了王凤阳(1993:922-923)和汪维辉(2000:383-387)的初步研究之外,有关这两个词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据所查考的语料,先秦时期主要用“甘” ,西汉时“甜”开始出现,之后与“甘”展开竞争,并在明以后进一步跃升为主导词1,沿用至今。现代汉语中表示“甘甜的”这一意义时,则往往用“甜” ,尤其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而“甘”则主要出现在成语或一些书面语中,如甘瓜苦蒂、甘苦与共、苦尽甘来等。二二以下结合中古、近代汉语语料,分两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具体论述“甘”与“甜”在汉语史上的竞争替换过程。(一)两汉(一)两汉说文甘部:“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属皆从甘。”王凤阳在古辞辨中指出:“甘最初主要指味道好,好吃有滋味,不限于甜 ” ,这里我们只讨论表“甘甜”义的“甘” 。两汉前“甘”已出现不少例子,如: (1)今有人于此,能少尝之甘谓甘,多尝谓苦,必曰吾口乱,不知其甘苦之味。 (墨子天志下 )(2)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3)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楚辞招魂 )(4)酸甘咸淡,不以口断而决于宰尹,则厨人轻君而重于宰尹矣。 (韩非子八说 )(5)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 (荀子荣辱篇 )“甜”也写作“甛” , 说文甘部 “甛,美也。从甘,从舌,知甘者。 ”较早用例始见于西汉: (6)乃使有伊之徒,调夫五味。甘甜之和,勺药之羹。 (蜀都赋 )此期“甜”往往要依附于“甘” ,作为一个同义词和“甘”一起出现。这一时期, “甘甜”连用凡 2 例,还有 1 例是论衡超奇:“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 ” 从东汉开始, “甜”零零星星开始出现,略举数例如下:(7)复譬如小儿舐利刀蜜,但嗜甜不见刀刃。 (安世高译道地经 ,15/235a2)(8)味不过八种,一者苦,二者涩,三者辛,四者碱,五者淡,六者甜,七者酢,八者不了了味。 (安世高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25/55a)(9)若此,儒者之言醴泉从地中出,又言甘露其味甚甜,未可然也。(论衡是应篇 )(10)酸甜滋味,百种千名。(南都赋)我们调查了东汉的几部主要文献, “甘” 、 “甜”的使用情况见表一:表一淮南子东汉佛经太平经论衡伤寒杂病论甘75311137甜02011据表一可知,尽管两汉时期“甜”已经出现,但竞争力不强,尚处于萌芽期,此期的主导词仍是“甘” ,这在中土和佛经文献中均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表中伤寒杂病论137 例“甘” ,基本均为医学术语“味甘温” 、 “甘平”之“甘” ,而“古代医方传承前代的内容比较多且保守性较强” (范常喜:2006) ,也就是说实际口语中“甘” 、 “甜”之间的差距远不像伤寒论这样悬殊。(二)六朝(二)六朝较之两汉时期,此期“甜”单用的数量有了大幅提高,且主要出现在口语较强的文献中,如抱朴子 、 百喻经等。略举数例如下:(11)天门冬,或名地门冬,或名筵门冬,或名颠棘,或名淫羊食,或名管松。其生高地,根短而味甜,气香者善。 (抱朴子内篇仙药 )(12)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甘美必甚,得胜於彼。 ” (百喻经灌甘蔗喻 ,4/545b)(13)涉猎方疏,略知甘草为甜,桂心为辣,便是宴驭自足。 (全梁文卷十一)(14)桃梨等富果酸,不宜腌藏,惟可用蜜渍之,亦但能甜,不能如枸酱之甘美也。 (华阳国志角中志 )例(14) “甜”与“甘美”对举,从一个侧面说明“甜”的使用已相当灵活,而“甘”则更多地扮演“构词语素”的角色。六朝时期“甘”与“甜”的单用情况列表如下:表二齐民要术华阳国志抱朴子百喻经世说新语全刘宋文全梁文甘49060236甜57111004此期“甜”不仅单用的例句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组合。如:(15)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 (百喻经尝庵婆罗果喻 )(16)仆谓饵辛者不知辛之为辛,而无羡於甜香;悦臭者不觉臭之为臭,而不耽椒兰。 (弘明集卷第七)(17)陈晨凫之美味,荐隽燕之肥甜。洗以三危之露水,调以大夏之香盐。(全梁文卷十一)与例(14)中的“甘美”相对照,例(15) “甜美”在口语中的应用,说明“甜”已经开始进入一些先前由“甘”构成的复合词中,同样的, “肥甘”最早出现于孟子:“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例(17)的“肥甜”也说明了“甜”势力的扩张,还有“甜美”对“甘美” (最早出现于太平经 ,1 例) , “甜脆”对“甘脆” (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 ,2 例) ,这些都从构词能力上显示出“甜”的强大生命力。六朝不得不提及一部“晓示家童”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 ,在这部含有大量方言土语、非常口语化的著作中,出现了一批新词和新义3,其中更是集中地使用了大量的“甜” 。有关此书中“甘” 、 “甜”的使用情况,汪维辉(2000:385-386)作了详细考察,并据此推断,在贾思勰时代的口语里已经以说“甜”为主。较之两汉,六朝“甜”的用法日趋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所担当的句子成分更加多样,或作谓语,如全梁文卷六十二:“岂味薄于东鲁,鄙密甜于南湘,于是客有不速,朋自远方,临清池而涤器辟山牖而飞觞。 ”或作宾语,如全梁文卷六十一:“岂如蜀食,待饴蜜而成甜?”或作定语,如甜酒、甜酢、甜酵、甜酪等等;其次,在“甘”出现新组合的同时, “甜”也一定以同样的组合与“甘”形成竞争,如齐民要术中“甘脆”的用例仅 2 处,而“甜脆”就有 4 处,说明口语中“甜”的实力已增加;最后,虽然“甜”在总量上不及“甘” ,但也出现在了各类文体中,如佛经、辞书、蒙学读物、农书、史书等。总之, “甜”在这一时期尚处于向上发展期。(三)隋唐宋(三)隋唐宋隋唐宋是“甜”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甜”与“甘”已形成有力竞争。 唐时“甜”在口语中大量使用,其表现之一便是,频频出现在诗歌创作中,可见口语中的“甜”已对当时的文人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如:(18)甜于泉水茶须信,狂似杨花蝶未知。 (郑燮咏雪 )(19)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其二) )(20)扶南甘蔗甜如蜜,杂以荔枝龙州橘。 (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21)蒲萄酒白雕腊红,苜蓿根甜沙鼠出。 (贯休塞上曲 (其一) )“甘” 、 “甜”的单用情况见表三。表三寒山诗全唐诗北户录岭表异录义净译经 唐五代笔记酉阳杂俎甘01912687甜211101705宋以来“甜”的独立使用更加灵活,能自由地和其它词语组合。除了之前出现的“甜瓜” 、 “甜醋” 、 “甜水” 、 “甘甜”外,还有新词“甜波” 、 “甜甘”的出现。在组合能力这方面, “甘”显然已经失去了与“甜”抗衡的力量,正如汪维辉(2000:404)所说:“新词和旧词的组合能力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新词组合能力强,旧词组合能力弱;新词常常跟新成分组合,而旧词跟新成分组合就比较困难;旧词的组合关系多为承用前代的一些固定搭配。 ”宋代调查情况见表四:表四全宋词宋笔记宋话本宋语录张协状元朱子语类甘14190206甜57124115在口语性较强的朱子语类中, “甜”的使用比较突出,不仅 15 例均为单用,而且作主语、谓语、宾语等各种情况都有。如: (22)今人说仁,如糖,皆道是甜;不曾吃著,不知甜是甚滋味。 (朱子语类卷六)(23)周家初兴时,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苦底物事亦甜。 (同上卷八十一) (4 4)元明清元明清“甜”的迅猛增加是此期的最大特点, “甜”与“甘”的距离逐渐拉大。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用例就是“一点甜糖抹在鼻头上,只闻得香却舔不着”这句俗语,分别在二刻拍案惊奇和今古奇观中出现 1 次,这里还是古谚的沿袭,而在水浒全传和金瓶梅词话中就展现了该古谚在实际口语中的灵活运用:(24)王婆见了道:“这个刷子踅得紧!你看我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只叫他舔不着。 ”(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25)王婆道:“这刷子踅得紧!你看我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交他抵不着。 ” (金瓶梅词话本第二回)类似的还有:(26)有一转语曰:“五五二十五,会打贺山鼓。黄龙山下看相扑,却来这里吃一赌。大地甜瓜彻底甜,生擦瓜儿连蒂苦。 ” (醒世恒言卷二十二)此例即对宋代禅语“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的活用,以下为我们调查的情况:表五元杂剧全元曲明民歌金瓶梅词话西游记三言二拍聊斋俚曲李渔小说红楼梦前 80 回歧路灯红楼梦后 40 回甘00000051010甜13424441531205注:明民歌指挂枝儿 、 夹竹桃 、 山歌 。 我们认为,至晚至明中叶“甜”已是通语中“甘甜”语义场的主导词,这在全元曲 、 “明民歌” 、 金瓶梅词话 、 西游记 、 “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词,在长期的演变中产生了大量的词语组合,虽然单用时“甜”已经占有绝对优势,但由“甘”组成的复合词仍大量存在,如甘心如荠、甘旨、甘芳、甘苦、甘辛、甘荼、甘泉、甘乳、甘夜、甘腴、甘滋、甘醴、甘露等。汪维辉(2000:405)指出, “汉语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作为构词语素,旧成分有时比新成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能产性;但是作为一个独立使用的词,口语里已经是只说新词而不说旧词了。 ” “甘”与“甜”的竞争替换,再一次印证了汪先生的论断。从这个意义上说, “甜”对“甘”的替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直到今天,二者的竞争替换还在进行之中。三三常用词的替换过程总是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甘” 、 “甜”之间的竞争替换就是遵循了“先从独用开始替换,然后发生语素的竞争” (殷晓杰:2010)这样一条规律。不过由于唐以前文献反映实际口语的滞后性和不充分性,因此新词在口语中的产生都要早于文献中的始见时代,其实际替换过程应该比我们现在考察所得结论更长一些。 (汪维辉,2000:402)影响常用词变化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来看,不外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虽然“甜”对“甘”的替换与两汉以来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如何发展,最终还是由语言系统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语汇系统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词义的分担来不断求得系统内部的平衡。如果一个词所承担的义位过多,就容易影响表达的清楚明确。这个矛盾会促使语言词汇系统自行调整,一种结果是变为复音词,另一种结果是导致在与词义负担较轻的同义成分的竞争中失败。 ” (李宗江,1999:40)随着“美味的” 、 “美味的食物” 、 “言辞好听的”等优势义项的频繁使用, “甘”存在着语义负担过重的现象,表义的清晰性受到了影响,导致其“甘甜”义衰落,这也为语义比较明晰的“甜”上升为“甘甜”义的主导词创造了条件。不可否认, “甘”能适用于非常广泛的语义系统,这是它的优点,但同时也是“甘”的缺点,因为适应性广就必然带有模糊性,语言既有模糊的要求,又往往要求明确。而此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