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 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 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 01 之间。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 0.2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 0.20.3 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 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 表示差距较大,0.6 以上表示差距悬殊。)收入不良指数、(注: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 5 等份,以最富有的 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 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 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 0.417、0.458、0.454 和 0.460,已经超过了 0.4 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 5870 元,最低的西藏为 1404 元,相差 4466 元,前者是后者的 4.2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 12833 元,最低的是山西,为 5391 元,相差 7442 元,前者是后者的 2.4 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 21781 元,最低的安徽为 7908 元,相差 13873 元,前者是后者的 2.8 倍。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2001 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2.9 倍。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 3:1 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 5:1,甚至是 6:1(邱晓华,2002)。即使是 2.9: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 1995 年 36 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 1.6:1,只有 3 个国家超过了 2: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 1990 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 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 1:3.22,而到 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 1:5.39,11 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个人讨论提纲利用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得重要手段。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公平型税收政策更有益于社会稳定。而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直接税收入比重过低,来自所得税类的比重过低,影响到税制公平收入分配功能的正常发挥,应当提高我国直接税收的比重,降低间接收入的比重,根据当地家庭负担和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了工资和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随着近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开征房地产税,既能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收益公平分配,也能减少房地产投机、遏制房价疯涨、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基层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位置,增加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零售业家庭就业。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真正实现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保障行住房、公益性社会养老机构的公益性。小组提纲:(一)政府经济与公平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公平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前者称之为经济公平,后者称之为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就要求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利润、工资、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与产出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而社会公平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二)政府经济与效率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在经济学理论中,资源配置效率理想的状态是“帕累托效应”。在达到“帕累托效应”之前,如果资源配置能够在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条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称之为“帕累托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领域有其具体涵义。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在政府部门,就是指既定资源条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为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在公共事业部门,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2011 春 行政管理 本科王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