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础上加以注明,专章编排。如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前的殷代就已有“疾首”、“疾目”、“疾 言”、“疾腹”等病名,其中“疾言”就是表现在语言方面的疾病,如言语謇涩、错语或失语等,又马不 痫、羊不痫、肖首疾、疟寒疾等。概念是科学发展的产物,随着科学实践的深入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创新。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规范 化研究这一项中医基础性研究工作实际就是在注重学科完整性的基础上,源于传统,有所发展,从概念的 内容及时丰富和规范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促进中医诊断学学术进步,促进中医诊断学学科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略)中医证候分类的科学基础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 0 0 0 7 0 )证候是指人体生理病理的整体功能状态,临床上常指对个体整体功能状态的判断结果。证候分类是 对不同个体生理病理整体功能状态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千百年来,证候 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证候分类方法也一直是中医l 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辨证基础。然而,中医证 候理论和证候分类的科学基础也一直没有获得长足的进步,有的甚至受到质疑,其主要原因是我们仍仍 没有应用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取得合适的公认的科学数据来支持中医证候理论,来保证中医证候理论 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观症状的客观地位 主观症状指通过询问所得到的与疾病相关的信息,疾病泛指有可用标准指标( 客观为主) 所能确立 的不健康状态,包括健康、疾病、综合证等。中医四诊的信息,虽然有包含舌、脉、闻的客观信息, 但多数是依据问诊而得到的主观信息:即使有舍症从脉的说法,但毕竟是少数。因此,主观症状在中医 证候分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疾病医学诊断治疗的信息主要来自物理、化学诊断,是属于相对可 以量化、可见的客观信息,包括病理诊断信息,这些信息,在疾病分类学中起决定性作用。 主观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目前现代医学的认识很不够。r 多数情况西认为是一些病理 变化的主观反应,是从属于客观病理变化的反映,或者说是治疗效果的从属反映 例如,在具各肝脏炎 症的病人,有无腰痛,有无出汗等主观症状并不影响疾病分类学的诊断和治疗;一个肝炎患者在治疗后 是否出现大便的改变也不影响治疗方案的调整。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开始十分重视以主观症状相关的生命 质量,但仍仍是作为被动反应来看待,并没有把这些作为调整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临床主观症状在疾病个体化中的作用,中医一直非常重视,菇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经历过长 达几千年的历史,l 刊基辨证论治的I 临床效果不容忽视。即使辨证论治理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 以主观症状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的核心内容应当不应该受到怀疑。众多的对一种疾病的分证治疗的临床 研究报告说明以主观症状为主的分类诊断治疗效果比仅以客观指标为基础的诊断治疗效果要好。 因此,主观症状对疾病客观变化的影响事实是可以肯定的,问题是,这种影响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如何寻找这种规律? 用中医学术语来说,就是:证候分类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辨证标准的制订方法和途 径是什么? 二、证候分类的客观依据 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参照疾病分类学的标准和依据;也充分认识到疾病分类 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但问题是:始终没能找到一种结合的途径。疾病分类学也在充分利用以主观 症状为主要指标的生活质量疗效评价体系,问题是:反映生命质量的许多主观症状在疾病分类诊断治疗 过程中的作用仍不十分清楚。证候分类学和疾病分类学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将对方的有关优势应用到各自 的分类中,但都没有形成一整套分类学标准:证候疾病分类学标准,或疾病证候分类学标准。 疾病分类学制订的标准信息的来源是明确的,主要从客观诊断结果入手,产生标准的途径也是明确 的,从病因病理病位和疗效评价等入手,具有可靠的重复性,并根据临床误诊和应用结果,重新修订标 准。证候分类学制订的标准信息的来源是明确的,主要从主观诊断结果入手,产生标准的途径也是明确 的,从个人经验总结和个人对经验的主观判断等入手,因而,可重复性较差,难于根据临床应用结果。 重新修订标准。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为例,在现代医学为主的M E D L I N E 文献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出现 率依次为:疼痛、晨值、握力下降、骨质疏松,主要是客观病理变化的客观反应;但在中医文献中,除1 9重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共性症状外,侧重观察疾病与环境因素的关联症状,如整体功能状态,神色等, 通过非特异的病因病理所导致的、但可能客观反映患者整体、动态的变化,这些是中医证候分类的基础。 一般认为,一种特定的疾病,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所以治疗学也是一致的。但是,这 种以疾病分类学为基础的治疗学往往都是强调有效率,从来不强调有效与无效之间有无某种必然的联 系,没有从这种关系中找到一种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必然联系的信息必须从同 一种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多种不同反应来考虑:主要是临床症状表现,特别是那些看来与疾病无必然联系 的全身性症状、或者说与疾病相关但性质不同的症状来考虑。这种主观症状与客观指标( 包括诊断的和 疗效评价的指标) 的关联关系,事实上就是中医证候分类的科学基础。证候分类标准的实质是发现一组 组合症状,该组合症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药物作用密切相关。 根据对1 4 9 例慢性胃炎病人证候逐个进行定量化观察结果,表明脾胃虚弱证以食少、胃脘胀满、大 便不调、神疲气短出现率最高,随着症状的加重,木糖排泄率逐渐下降;肝胃不和证以两胁胀痛、性情 急躁、呃逆嗳气、烧心吞酸出现率较高,并且随症状的加重,胰功肽逐渐降低。说明脾胃虚弱证以吸收 功能低下为主,肝胃不和证以水化功能失调为主。肝胃不和证多发于慢性胃病早、中期,脾虚证多见于 中、后期。观察还发现临床辨证为中度证型的病人与胃粘膜活检病理论诊断为中度慢性炎症的一致率为 7 9 7 说明证候定量化有一定的病理依据J 。对1 8 3 例慢性胃肠病观察的基础上,把它辨为六种证型, 用打分法进行分级,建立数学模型,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辨证分型分级进行综合评判,为中医辨证论治 的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J 。将1 1 9 2 例心脑血管病患者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 立心脑血管病痰证宏观辨证的判别方程。结果表明:痰证主要辨证指标为咯痰、舌苔腻、脉滑:次要指标 为喉中痰鸣、胸腹痞闷、嗜睡、肥胖、口干不饮、恶心呕吐。宏观辨证的回代检验结果表明,该辨证标 准的敏感度为0 9 0 8 ,特异度为o 9 8 3 ,准确度为o9 4 9 。结果提示:该辨证标准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有 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具有临床实用意义”J 。 我们以往的研究对慢性胃炎患者H P 感染率与症状组合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组 合条件下的组合( 含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等) 有助于提高H P 感染的判别率,而不恰当的组合,反而 降低H P 感染的判别率;事实上这种症状的组合是辨证论治标准的基础p J 。另外,我们在药物治疗良性 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试验研究过程中,对中医证候分类与药物疗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良性 前列腺增生的症状组合具有一定模式特征,表现为:整体功能低下或整体机能偏于亢进;中药的适应症 状群为慢性前列腺炎偏重于整体功能低下者;对照组的西药则基本相反,整体机能偏于亢进:虽然中、 西药总体疗效区别不明显,然而二者改善的患者症状组合有明显区分,即不同症状的病人适合于不同方 式的治疗。 已有学者提出:一种疾病,其基本病理可以是一致的,但其临床症状和基因表达谱可以存在较大差 别不同,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化9J 。因此,从基因表达谱的系统分析,主观症状与基冈组信息的相关性分 析来探索主观症状集合( 中医证候类型) 与基因表达的相关关系,从而发现主观症状与疾病发生、发展、 诊断、治疗的关系,提高防治该疾病的科学水平是目前的重要研究任务。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 该领域投入了较大资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产生出一些令人信服的结果。但是,由于基因组学研究 中的诸多不确立性( 基因数量、表达方式、研究方法) 等,使得疾病个体化的基因表达谱研究仍仍处丁 初步阶段。类似的情况同样也存在与主观症状组合( 中医证候类型) 与蛋白质组学的关联关系研究中。 三、证候分类的客观标准 可以认为,主观症状在疾病的全过程中是有客观地位的,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 但是,这种影响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该规律一旦产生,一定成为能治疗医学实践的理论。问题 的关键是:什么是证候分类的客观标准? 寻找该标准的途径是什么?证候分类科学、临床有指导作用,在传统中医学层面上是唯一的指导性理论;但是,标准的制订是 在建立应用传统分析方法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同时,总结的方法没有随现代科学进步而变化,没有利用 现代统计方法,因而,相对于现在标准的要求来说,该标准的完善性差,统一性差,不容易推广。证候 分类的标准的传统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从临床经验出发,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和理论总结, 形成标准。该标准的完善性一定受到传统经验积累、分析方法的限制,因此必须随着经验积累方法和分 析方法的进步而进行不断完善,同时,标准也一定要随着社会环境、健康环境变化而不断完善;结合中 医学对临床症状的看法,利用现代流行病学方法、疗效评价方法、基因表达谱研究方法等多种方法,开 展主观症状在疾病个体化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将对医学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7 1 】。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经验是在试错和结合以往经验中产生。因此,对证候分类的标准一定是建立在试 错和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试错和经验一定与中药产生必然联系,这也使得中医证候分类标准的研究与中 药的治疗效果分析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证候分类的科学基础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中药处方疗效观察的基础上( 方剂证候对应的科学基础) 。所以,脱离方剂谈证候分类或证候理论是不完全的。辨证论治 理论的充实过程,事实上包含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研究、中药疗效分析等诸多过程。我们以往的结果表明: 不同属性( 寒和热) 的中药处方对同一模型动物的影响是不同的,说明方证对应理论在方剂作用原理层 面上存在比较充分的科学依据1 9 1 因此,证候分类的标准应该随着临床经验的收集办法改进而完善。f 临床经验的整理方法已从原来的 个体化、参照式的收集整理转到现在的比较规范的临床试验设计,为证候分类标准的重新制订提供了可 靠的工作方法。但必须指出,随着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的改进,证候标准的改进工作将持续下去,这才是 中医证候理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动力。 参考文献( 略)中医辨证之原理 挛科威科凌力医学软件( 深圳) 有限公司( 深圳5 1 8 0 2 8 )一、中医滥觞的理论特点 中医学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科学史教授张相轮总结为:“一部经典,千年供奉,流派千家,不离其 宗”。此处“经典”是指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内经。今天中医的医疗实践是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进行 的;但是在中医最初的发生阶段,却是先有原始的医疗实践,然后有理论的抽象和求索。社会发展阶段 越早,关于人体、疾病与治疗的记载就越少,也越粗糙。人类的医学实践,就是人类求生行为的一种表 达。从现存不多的早期医疗记录来看,当时人们的医学实践是十分普遍的。普遍实践的付出,必然伴随 着普遍经验的收获。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怎样处理这些经验就成为迎面而来的问题。当时人们并没有 刻意地去为医疗实践创造种什么理论,而是自然地接纳了占代哲学思想。 哈佛大学考古学张光直教授认为:“从意识形态上来说,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从一个整体性的宇 宙形成论的框架里面刨造出来的”。张光直所指的宇宙形成论是说:整个宇宙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属于同 一个有机集体,并全部参与在一个自发生的生命过程之中相互作用。这个框架是什么呢? 北京大学汤一 介认为它们包括:“阴阳相对的易经系统、五行生克的洪范系统以此求彼的老子哲学、两极求中的孔子 哲学等等”。中国古代哲学要解决的是对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认识的问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