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顺激合剂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动力学影响的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 5 1 0 4 0 5 ) 周福生吴文江黄志新目的:采用现代和已证实的诊断标准,观察肠易激综合征( I B S ) 肝郁脾虚证患者结肠 动力学的改变,并评价中药制剂一顺激合剂对其结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分组法将6 3 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 结肠动力学变化,并分别与健康组结肠动力学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前患者空腹结肠活动亢进,餐后也有较高水平反映餐后结肠电活动亢进;腹 压增加时肛管括约肌净增压、直肠最低敏感量和直肠耐受量显著低于健康组( P 0 0 5 ) 。结论:I B S 肝郁脾虚证患者结肠动力异常改变,顺激合剂可改善其异常的结肠动力学模式。中医学没有肠易激综合征病名,根据临床证候,可归属于泻泄、腹痛、便秘、郁证等病症范畴。其病因多见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复感外邪,其发病过程常 受脾胃升降和肝胆疏泄作用的影响,从而出现肠传导功能紊乱。临床上,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脾胃阴虚4 个证型最常见,而肝郁脾虚这一证型 在功能性胃肠病辩证分型中出现率最高,占4 0 。经我们采用疏肝调脾、和胃安神( 中药顺激合剂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 之法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目前,由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呈多样性,症状反复发作而无特异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了。目前认为本病与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知异常以及精神因素有 关系。它的发病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故我们以肝郁脾虚为证型,从结肠动力学入手进行研 究,结果发现: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患者升、降、乙状结肠肠电活动,在空腹时均高于 正常组,而餐后与正常人组无明显差异。提示I B S 肝郁脾虚证患者存在结肠肠电活动亢进状态。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患者,腹压增加时肛管括约肌净增压、直肠结肠肠电活动亢进 状态。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患者,腹压增加时肛管括约肌净增压、直肠最低敏感量和直 肠最大耐受量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 0 5 ) 。提示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患者对胃肠道充盈扩张肠肌收缩等生理现象极为敏感。推测C E C 及相关的蠕动、集团蠕动等推进性运动过分强烈, 从而引发腹泻。临床上表现早晨及餐后便意窘迫、腹痛即欲大便等肠道激惹症状可能与此有 关。这与以往的研究资料相同。经用顺激合剂治疗后,上述结肠动力学异常均得到不同程度 的改善,说明顺激合剂可改善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异常的结肠动力学模式,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现状上海曙光医院( 2 0 0 0 2 1 ) 郑舜华张正利蔡淦肠易激综合征( 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S y n d r o m e ,I B S ) 是临床最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 病,发病率大约为1 5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而又缺乏形态病理改变的一组征候群。I B S 被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一 功能紊乱性疾病,据观察,其发病多与环境、情绪应激及肠道损伤和过敏有关,但其发病机1 7 2带9 和过程仍未被了解。本病诊断上缺乏特异性指标,治疗上多从松弛肠道平滑肌、激动和拮 抗神经递质、抗抑郁焦虑出发,作用局限,副反应较多。加强对I B S 的基础研究寻找更有效 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仍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围绕辨病论治固定方及基本方加减应用在统计的I B S 中医药相关2 5 4 篇文献中,围绕辩病论治固定方及基本方加减文献共1 2 0篇,占2 5 4 篇文献的4 7 。除了基础研究、针灸治疗及个案、个人经验文献外,占临床治 疗1 7 8 篇文献的6 7 ,因此说是中医药治疗I B S 主要的形式和内容。下面以文献的治法类 型为纲,对基本方加减和固定方治疗两类文献一并归纳介绍。 1 、疏肝健脾法I B S 的主要病机和病理是肝脾不和,治疗宜调理肝脾,这种认识也为临床资料反馈验证。 在8 0 篇文献中,直接言明应用调和肝脾治法,如疏肝健脾、扶脾抑肝、理气健脾等文献有3 5 篇,而间接应用该法,如健脾行气化湿、健脾行气温中及调理脾肾中用疏肝健脾药物的 文献又近有l8 篇,可见围绕肝脾不和治疗本病确实是基本治法。痛泻要方是治疗肝脾不和泄泻的一代表方剂,在8 0 篇文献中,以痛泻要方为治疗基本 方或固定方的文献有1 4 篇,痛泻要方与其它方剂合用或其它治法方药中包含痛泻要方药物的文献又有近1 1 篇,说明该方的确是治疗本病公认的代表方。刘辉华用本方加味( 陈皮、白芍、白术、防风、佛手、木香、甘草) 随症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早晚两次分服,连 服7 天为一疗程,连续两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3 2 例中,治愈1 9 例。好转1 工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 3 7 5 ,治愈患者随访6 月无复发。祝永锋、许容平均以补土泻木、 调理肝脾治法为指导,分别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本病4 2 、4 3 例,结果分别治愈2 5 例、3 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 7 6 2 、9 7 6 7 。2 、疏肝理气法调理肝脾为治疗I B S 要法,但有的临床工作者更侧重强调疏肝理气。如黄冬度认为,精神因素在本病发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本病临床多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鸣,与气滞、 气郁、气机不展有关,若气机畅通则可六腑通顺,故用四逆散合六磨汤治疗I B S 患者86 例, 每日两次水煎分服,结果痊愈3 6 例,好转4 2 例,无效8 例,总有效率为9 0 7 。唐群等 治疗I B S 患者3 6 例,所用基本方( 党参、乌药、沉香、木香、香附、白术、槟榔、枳实)取自古方六磨饮子,旨在疏肝理气、抑木扶土。若腹泻为主加山药、扁豆、薏苡仁,若为便秘,加白术、槟榔剂量,腹泻便秘交替则用基本方。结果,显效1 1 例,总有效率为8 6 1 1 。方光才用木香顺气丸3 9 ,日两次分服,配合服用安定、果导治疗I B S 便秘型为主患者 1 3 2 例,结果显效9 8 例,占7 4 8 ,有效1 9 例,无效1 5 例。周向阳等用四逆散为主辨证 加减治疗本病1 2 0 例,经过i 0 - - 4 0 天治疗后,临床共治愈了8 6 例;有效3 4 例,总有效率 为i 0 0 ,并总结认为,该法见效快,多数病人服用3 5 剂症状好转明显;大部分病人服药后,体力、食欲、睡眠均有好转;治愈后不易复发。总的看来,强调疏肝理气的治法方药似乎更多与便秘型I B S 治疗联系在一起,其原理仍有待更进一步阐明。3 、健脾补中法在I B S 患者中,过度思虑、劳累可以导致脾胃受损,情志忧悒,肝木久乘也可导致脾虚,此外,泄泻总关乎“脾”,因此,脾虚也常常是I B S 发病的重要因素与条件,在这样的一个 认识背景下,调补脾胃的方法在治疗中也受到了重视。朱耀群等观察了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与西药丽珠肠乐、谷维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I B S ) 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前者的痊愈率为3 5 9 ,总有效率为9 2 1 ,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的9 6 和6 7 3 ( P 0 0 1 ) 。张淑娥等采用参苓白术散( 党参、白术、茯苓、炒扁豆、山药、炒苡米、莲肉等) 加昧治疗肠易激综 合征5 2 例,以虚证为主者3 2 例,虚实夹寻者2 0 例,总有效率9 6 2 。其中,脾虚夹温热型疗程最短,为1 3 8 天,疗效好;脾肾阳虚型疗程为2 8 8 天,疗程稍差,提示本法具有培1 7 3土治本,健脾止泻之功效。黄芪健中汤也有报道可用来治疗本病。 4 、健脾补肾法王光德认为,本病肝郁脾虚日久则导致脾气不展,脾阳不运,穷极伤肾,以至脾肾阳虚。脾肾阳虚,可相互影响,使泄泻加重,是治疗的关键,并用扶脾温肾汤( 党参、白术、茯苓、 山药、附子、仙灵脾、仙茅、煨诃子、防风、陈皮、补骨脂) 治疗5 0 例,辨证加减:腹痛、肠鸣漉漉,加小茴香、荜澄茄、白芍;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者,加乌梅、石榴皮、炒木香。 结果,5 0 例中痊愈王8 例,显效1 3 例,好转1 5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为9 2 ,平均疗程 为5 6 5 天。刘桂敏用参苓白术散加四神丸治疗I B S 患者3 0 例,每日早晚各9 克;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者中午加服香连丸5 克。结果大部分患者1 月左右大便次数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 复发者6 例,随访3 月未复发者1 7 例,总有效率9 3 。董晓明等对应用温肾健脾法治疗本病也做了肯定。此外,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治疗本病也有报道。 二、总结与展望I B S 是一由环境应激、情绪、饮食等因素综合造成的一种功能性肠病疾病,属于心身疾病范围,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多个系统,病变不仅表现有肠内症状,同时往往有肠外症状及 精神情绪的异常。类似体表皮肤的胃肠道粘膜对肠内容物刺激发生各种反应,而且精神情绪刺激通过脑( 胃) 肠轴调节结肠运动的改变,这些反应和改变涉及肠肌张力、肠电、神经递 质、胃肠激素、炎性介质、应激反应激素及因子(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钙基因相关蛋白,热休克蛋白) 等多种因素,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尚远未窥其全貌, 治疗多从阻断某一局部病理环节入手,疗效实不能令人满意,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不尽令人 满意。尽管如此,由于本病发病极广,现代医学对本病药物的研制开发工作仍处于蓬勃发展之势。中医概念中的“肝”脏主调节精神情志,帮助消化,涉及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多个系统;“脾”脏主要管理消化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排泄,也参与对思维意识的控制及神经内分泌免疫 功能的调节。现有的大多临床资料证实,围绕健脾疏肝、行气导滞治法治疗本病,具有见效 快,疗效稳定,毒副作用极少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尽快进行对I B S 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扩大国外对中医药的进一步认识均有积极现实的意义。可以讲,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有着广阔的前景。中医分型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o 例临床分析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0 1 4 0 1 0 ) 王永福王素青耿立霞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C U C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性病变,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粘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属于祖国医学“腹痛”、“泄泻”、“痢疾”等病证范畴。我们对1 9 9 9 年以来在我院治疗的4 0 例溃 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同时,根据寒热虚实错杂辨证施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 0 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男性2 4 例,女性1 6 例,其中年龄在i 0 2 0 岁 2 例,2 0 3 0 岁6 例,3 0 4 0 岁1 8 例,4 0 - - 一5 0 岁1 1 例,5 0 岁以上3 例。以3 0 4 0 岁发病率最高,占4 5 。本组病例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腹泻和腹痛,部分患者还有腹胀、食欲不振、 嗳气、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有口腔粘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痛、关节炎、脊柱1 7 4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