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循环经济建设4 9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认识基础、内涵和建设途径任勇俞海夏光李霞李华友(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 0 0 0 2 9 )摘要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产生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战略思想演变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进展的必然结果。其内涵有四个特征:1 )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因环境问题而起,并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2 )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3 ) 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政治制度、环境文化价值观、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措施;4 ) “环境友好”的概念是动态的和分层次的。胡锦涛总书记在2 0 0 5 年3 月份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1 0 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正式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迅速提升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瓶颈约束,破解瓶颈约束需要理论创新。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社会经济基础。其次,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并使之具体化,做到实际工作有旗帜、有目标、有抓手。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政 治基础。从这两点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环境保护的角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须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并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既是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面旗帜,也是全面系统开展环境保护实践的总抓手。第三,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战略思想演变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进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认识基础。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认识基础诗人海涅说过,每个时代都有它韵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从上世纪6 0 年代以来,环境问题逐渐演变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i 铡匦和国际社会力图解决的问题。环境友好蛩社会就是国际社会在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形态取向的系统的理念和战略思想。也就是说,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是因环境问题而起,并为了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思维成果,有其历史必然性。毫无疑问,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是推动2 1 世纪人类社会进步的中心课题。纵观环境保护历史,我们大致经历了末段治理、源头与过程控制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相融合等三个战略阶段。可以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点”、“线”和“面”三个阶段。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意味着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广度的质的飞跃。环境保护战略思想的这一历史进步过程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三大认识成果:一是对造成环境问题根源认识上的飞跃;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观的升华;三是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的科学把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环境保护发展到第三个战略阶段出现的新理念,也是上述三大认识成果和特征的集中反映。在环境问题局部爆发的上世纪6 0 7 0 年代,t 社会主流认识从没有怀疑过“经济增长”就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2 0 0 6 )社会发展这一根本性的错误,所以,环境污染是经济增长不可和无法避免的必然产物、“先污染后治理”等主流观点就自然成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末端治理”技术和政策也就构成了这一时期环境保护活动的主体。到上世纪8 0 年代,当国际社会致力于“末端治理”的同时,人们吃惊地发现,尽管某些地方环境污染的剧烈程度有所减轻,但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家、地区和全球范围全面爆发,严重程度也与日俱增,影响到经济增长、人体健康、社会公平与政治稳定、文明延续等社会发展的所有宏观和微观层面。总结历史和反思现实,“末端治理”的致命缺陷一目了然。末端治理战略仅仅是对生产和消费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一种高成本的补救措施,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环境治理思想,既不能完全处理废弃物,又在处理废弃物的同时消耗着资源,是传统生产链的一个延伸,它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贡献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控制污染的产生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在反思“末端治理”战略的局限性的过程中,“源头和过程控制”战略思想孕育而生。初期,源头和过程控制是将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延伸到工业生产源头和过程的污染预防。在这一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下,清洁生产概念予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诞生,并于9 0 年代初引入我国。除了关注生产源头和过程外,清洁生产将污染防治还延伸到产品和服务当中。与清洁生产思想相呼应,9 0 年代出现了环境无害化技术(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l ys o u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概念,也称环境友好技术(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l yf r i e n d l yt e c h n o l o g y ) 。环境友好技术主要是指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以及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同时,清洁能源及其相关技术也成为保护环境的新追求和新手段。1 9 9 2 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 2 t 世纪议程,有关“环境无害”和“环境友好”的提法有2 0 0 多处。到9 0 年代中后期,“环境友好”型提法逐渐拓展到技术、产品和服务、企业、土地、产业和城市等方面。一、在产品和服务层面,环境友好或者说绿色产品与服务概念及实践蓬勃发展。与传统产品和服 务仅满足消费者的物质性需求特性相比,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还考虑了保护生态环境或社会对环境的要求。标识环境友好产品的主要制度是环境标志。目前国际上数十个国家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加拿大的“环境选择”、“北欧天鹅”、“欧洲之花”、日本的“生态标志”、美国的“能源之星”、我国的“十环标志”等。最新资料显示,德国环境标志产品已达7 5 0 0 多种,占其全国商品的3 0 ;日本标志产品有2 5 0 0 多种;加拿大标志产品有8 0 0 多种。我国环境标志制度起步于1 9 9 3 年,目前已经开展了5 6 项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已有1 0 0 0 多家企业,1 8 0 0 0 多种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形成了7 0 0 亿产值翥g 环境标志产品群体。从逻辑上讲,实施了清洁生产、应用了环境友好技术、生产了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便是环境友好企业。例如;我国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制度只是近两年的事,比清洁生产、环境友好技术和产品等实践要晚的多。当然,在国际上这些概念及其实践实际上是相互借鉴、或者说是交叉出现的。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与服务、环境友好企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产生的重要认识和实践基础,但仅仅是一个侧面。真正促成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整体性理念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在实行环境保护源头和过程控制战略进程中,国际社会对造成环境问题根源认识上的飞跃和在经济社会发展观上的升华以及保护环境对经济社会文化及技术等方面所提出的综合要求。显而易见,如果环境问题只是一个生产和技术问题,那么环境友好技术、产品和企业等源头和过程控制战略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上世纪9 0 年代之后,环境问题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球性,从单一性、分散性向整体性和复杂性扩展,难怪有人惊呼2 0 世纪是“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问题的症结在那里?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去对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认识不全面,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和全貌。原第一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循环经济建设5 1 因找不准找不全,对策必然是片面的和无效的。2 0 世纪9 0 年代以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主流认识基本上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此相适应,环境保护对策是简单分割的、技术依赖的机械还原方法。环境问题表面上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进一步为人与人环境利益及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冲突所左右,是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不恰当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模式与制度的产物。所以,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 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凰是自然的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问题。正如奥雷利奥贝切伊在未来的一百页一书中指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控制的人口增长,各国人民之间的生活差距和分隔,社会的不公正、饥饿和营养不良,贫困、失业、拼命追求物质增长、货币贬值、经济危机、能源危机、民主危机自然系统的破坏、环境退化,道德标准下降、失去信心、不稳定感等等。这些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其自身的变化,但它们都往往都相互影响。”这些问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构成了罗马俱乐部所称的“世界问题复合体”。从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技术根源看,当今的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世界问题复合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孜孜探索,在今天看来,已不难理解这个“世界问题复合体”的根源和特征了。在工业化发展观指导下,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目标,所谓经济增长,最终就是扩大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大量排放。与此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体系受机械世界观和功利价值观的支配,全面服务于对资源的掠夺,较少关注对资源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对污染排放的降低方面,形成了一把“双刃剑”。最为典型的是经济学,无论古典派、新古典派,还是凯恩斯学派、制度经济 学派,经济理论的主流都是将经济与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研究经济过程和物质财富增长的奥秘。建立在这样一种传统工业化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决策观念与制度、资源和环境利益以及社会成果分配关系、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等等方面必然会对环 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并反过来强化了传统经济增长与技术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危害,形成“制度锁定”。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巴里康芒纳在分析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时精辟地论述到:。危机既不是一个自然的骤然而来的结果,也不是人类的生物学活动的力量用错了方向。地球之 所以被污染,既不是因为人是某种特别肮脏的动物,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太多了。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于社会用来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中所摄取来的财富的方式。一旦危机的社会根源被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去计划可行的解决它的社会行动。”要解决“世界问题复合体”,打开“制度锁定”,决不能仅停留在“末端治理”和“源头与过程控制”等简单分割性的和技术依赖性的措施和做法上,必须创新人类社会发展观和文化价值取向,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协调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改革政治决策的机制和方向,革新传统的技术体系,并将这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变革融合到一个新的和统一的发展观框架下,也就是需要一场人类文明革命,或者说是环境革命。在1 9 9 2 年地球峰会上,布朗发表了发起一场环境革命的文章。他论述到,未来这场以深绿色为特征的环 境革命与2 0 世纪6 0 、7 0 年代的浅绿色为特征的环境运动( 即传统的环境保护运动) 具有质的区别,它不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简单修补,而是要与严重牺牲环境的旧的工业文明进行决裂,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提高人类生存发展的质量。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是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而深绿色的环境观念则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不难看出,解决“世界问题复合体”的结果就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布朗所称“深绿色环境革命”的方向也是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产生的认识基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