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资产剥离中的会计问题 -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摘要】 资产剥离是资产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上市公司重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 文首先探讨资产剥离对会计假设产生的冲击,其次分析了资产剥离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的 重要影响,最后,论述了如何对资产剥离交易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关键词】资产剥离 会计假设 信息披露 确认 计量 资产剥离是近年来我国企业实务中出现的新现象,而且在资产重组的主要舞台证券 市场上更是频繁涌动。但是在并购领衔主演的资产重组中,它是被人忽视的一种,而且人 们对它的认识也较为混乱。资产剥离的实质是企业将部分资产组合出售给第三方,并取得 现金或准现金收入的一种资产重组交易。资产剥离对企业实务和会计实务都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资产剥离中的会计问题进行阐述:资产剥离对会计假设产生的 冲击、资产剥离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对资产剥离交易进行确认和计量。 一、资产剥离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长期以来,人们在如何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探索中,逐渐建立了会计主体、持续经 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会计假设是对会计信息处理的空间、时间、内容所进行的 一种合乎事理的设定,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前提,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理想的会计环境。 企业进行资产剥离是否会打破这些假设?会计又应当在怎样的前提下加工并传输符合信息 使用者要求的资产剥离信息呢? 根据会计理论, “会计主体是能控制资源、承担执行业务的责任,并进行经济活动的 经济单位”,一般说来,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经营主体是合一的。企业将部分资产剥离后, 经营业务的种类、经营活动的数量随之减少,但是会计主体仍然存在,它所实际控制的资 源也没有减少,只是由有特定功能的资产变成了现金资产。所以,资产剥离业务应继续在 原会计主体的信息系统中反映。 持续经营假设的常见定义是, “除非有明显的反证和直到证明情况确属相反,必须认 为一家企业将主要以现在的形式和现有的目标连续经营下去。 ”资产剥离业务是否会影响企 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从前述资产剥离的动机看,未必如此。当然,部分企业确因经营不善、 现金周转失灵而将部分资产剥离,处在弱持续经营状态,但这种情况还不足以否定持续经 营假设。 资产剥离意味着企业结束了部分业务,还保留了部分业务,并以此为基础持续经营 下去。所以,总体上说,资产剥离并不影响对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假设。然而,从持续经 营的内容上看,企业经营项目的总体数量减少了,企业部分经营项目被终止了,换句话说, 企业总体是持续的,局部终止了。 当企业做出资产剥离决策时,目标资产和业务的未来发展就不再符合持续经营的假 设前提。从纯理论的观点出发,对这部分资产的核算应当转向以终止经营为假设前提。这 样资产的价值应以可收回金额反映,资产可收回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过去持产期间 的损益,应予以确认。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继续,内容就是将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 为相等的期间,目的是便于及时地、定期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如果持续经 营假设不成立,而代之以终止经营假设,那么经营过程就有了自然的终点,会计自然可以 等到经营过程全部结束时再清算损益,报告结果。资产剥离使企业经营缩减、局部终止,对剥离的这部分资产和业务应当及时清算,即在资产剥离交易完成时报告最终结果。而且, 资产剥离之后,企业的边界收缩,经营内容发生了实质上的缩减,资产剥离前后的业绩在 数量上已经不具备可比性,会计不应对这样的自然分期视而不见,相反,应当以之为终结、 继起的分界线,在资产剥离完成时编制会计报表,分割剥离前后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目前各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没有这方面的规范。 二、资产剥离对信息披露的影响 (一)资产剥离对企业的影响 资产剥离不同于日常经营业务,是企业部分出售的重大交易,将使存续主体的财务 结构、经营和现金流量发生重大转变。 1. 资产剥离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资产剥离会改变企业的资产结构,一部分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 股权投资等减少,短期资产包括现金、准现金资产(有价证券、应收款项)等资产增加, 资产、负债一同剥离的企业还会降低负债水平。短期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将立即提高 资产的流动性,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将取决于剩余资产的利用状况。 2. 资产剥离对损益(经营成果)的影响 资产剥离减少的是有特定功能的经营性资产,剥离后与该资产有关的业务不再进行, 自然相关的收入和费用也不再发生。如果这部分资产与留存资产的使用无关,那么对未来 损益的影响就是与剥离资产相关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不再发生。如果剥离资产与留存资产 的使用相关,例如剥离的是某部件加工分厂,资产剥离后,企业今后生产所需的部件将依 赖外购,那么资产剥离后除了相关资产的收入、费用不再发生外,留存资产的收入、费用 情况也会改变。另外,资产剥离的实际价格与资产原账面价值的差额是资产剥离收益或损 失,而且,由于交易摩擦性,资产剥离的过程中还会发生一笔可观的交易成本,再扣除这 部分成本后的余额就是资产剥离的净损益,它是一次性的。 3. 资产剥离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资产剥离对现金流量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资产剥离交易使企业的现金余额增加, 二是资产剥离后与剥离资产相关的现金流不再发生。实际上,企业从某些业务中撤离后, 收回的资金可用于发展核心业务,开拓新业务或偿债,企业的未来前景还取决于收回资金 的利用状况。 (二)外部信息使用者对资产剥离的信息需求 债权人、投资者是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的最主要的信息使用者。从债权人角度看, 资产剥离将改变资产的构成,部分长期资产转化为流动资产,在这一过程中,长期资产的 价值可能发生减损或增益,对短期偿债能力产生影响。另外,企业对收回资产的投资方向 将影响未来资产的构成和资产流动性,加上资产剥离引致一部分现金流量不再发生,将对 长期偿债能力产生影响。从投资者角度看,资产剥离除了带给企业一次性收益或损失外, 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的长期影响,而这是评价企业价值最关键的因素。综上 所述,外部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1. 剥离资产的账面价值、现时价值,资产剥离的价格和剥离方式; 2. 资产剥离的收益或损失; 3. 被剥离资产的收入、费用以及现金流量状况; 4. 收回投资的用途。 三、资产剥离交易的确认与计量 它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为资产剥离建立判断标准;二是何时确认并计量资产剥离信 息;三是怎样计量资产剥离信息。 (一)资产剥离的确认标准 资产剥离应具备三个特点:(1)企业依据一个单独的资产剥离计划来剥离企业的一 个部分,剥离方式是整体转让而不是零星处置。 (2)被剥离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 的组织功能,该功能具有相对独立性。 (3)能从经营上或财务报告的目的上加以区分。具 体地说,就是被剥离部分的资产和负债相对独立;归属被剥离资产的经营收入可以辨认, 或能够与其他收入相区分;归属被剥离资产的经营费用,大部分能够直接辨认。 2. 资产剥离的确认时间 根据及时性原则,当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企业要实施资产剥离时,就应当从会计上分 离资产剥离信息。以下事项发生时,可以认定证据已经充分,应当开始分离、核算资产剥 离信息,并在当期的财务报告中开始披露。 (1)企业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产剥离协议。 (2)董事会或其他类似权利机构已经批准并宣布了详细的、正式的资产剥离计划。 3. 资产剥离的计量 (1)为拟剥离部分建立子信息系统。当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企业要实施资产剥离时, 会计人员就应当在账簿体系中有意识地将拟剥离部分分离出来,并以它为对象归集新的信 息,包括确认其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及变动情况,归集正常经营过程中属于它的收入、 费用、所得税和现金流量信息,计量资产剥离的交易费用。 资产剥离的交易费用是指从确定企业要实施资产剥离开始到资产剥离实际完成为止 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包括中介服务费、考核费、签约费、公告费、过户费和交通费等。从 理论上说,这部分费用一般只包括资产剥离过程中的交易费用,未包括资产剥离前的准备 成本和资产剥离后的后续成本。 (2)拟剥离资产的期末计价。期末,拟剥离资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 价。这种计量观与我国新会计制度的精神一致。对拟剥离资产按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 价时,企业应估计拟剥离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将可收回金额低于成本的差额确认为减值准 备。这些损失或收益应当作为“拟剥离资产持产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反映,因为它属于非 持续经营部分的损益,这样做符合分开披露原则。 另外,由于资产剥离意味着将资产整体处置,所以拟剥离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按 整体确定,由此确认的减值准备应根据成本在拟剥离的各项资产中平均分配。 (3)资产剥离的利得或损失。企业应当在资产剥离交易完成时,将实际成交价格扣 除实际交易成本后的净额与被剥离资产的账面价值(成本与可收回金额中较低者)的差额 确认为当期损益,作为“资产剥离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反映。其公式为:资产剥离损益=实 际成交价格被剥离资产的账面价值交易费用。 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企业将实施资产剥离,那么企业就应当开始披露资产剥离信 息,由于资产剥离交易持续的时间可能较长,所以在资产剥离实际完成之前还要追踪披露。 信息披露主要在企业的定期财务报告中和临时公告中进行,如果是重大资产剥离交易,企 业还应当披露模拟历史信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