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沉积学与油气、煤资源勘探开发一种流动单元自动分层新方法张福明,李洪奇,邵才瑞,李元江,刘洪涛( 中国石油大学,东营2 5 7 0 6 1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热潮,流动单元的概念开始被引入N d , 层的细分当中。从流动单元出发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许多研究,在剩余油研究、确定开发调整方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利用测井等资料从流动单元意义上对储层进行自动细分方面做的工作相对较少。本文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提出一种合理实用的自动分层新方法,在储层精细研究中的应用。1流动单元分层的要求及地质基础目前国内外文献发表的自动分层方法众多,它们基本上是从岩性、沉积环境和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主要应用数理统计等手段的自动分层技术。到了油田开发后期,由于地层和流体性质的变化,需要从储层的流动特性出发对储层进行更精细的划分,此时,现有的这些分层方法常常难以达到要求。流动单元的地层划分是要寻求具有一致流动特性的储层单元,是在现有的储层划分结果基础上,将小层或沉积相段迸一步细分为几个流动性能级别不同的“条带”。其分层思想或出发点与传统的分层方法存在着本质的不同。2 切片合并法本文提出的方法,使得流动单元的类型识别和分层同时进行。2 1 方法实现原理该法可称为“切片识别,相邻合并”分层法,其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介绍如下:第一步是“切片”。即将要细分的储层单元( 目前已有的分层级别,如小层、沉积微相等) 按一定厚度均匀“切片”,把每个“切片”分别看成一个点。第二步是进行流动单元分类并建立判别规则。针对每个上述的“点”,计算表征流动单元的参数,并基于这些参数进行流动单元分类,同时优选出表征参数的最佳组合;然后,利用优选得到的参数建立流动单元判别模型。上述两步骤首先在取心井中完成。在非取心井段解释中,首先按第一步进行储层“切片”,然后对每个“切片”计算由第二步得到的表征参数值,并利用判别规则识别出所有“切片”的流动单元类型。第三步是“合并”。根据非取心井段中识别出的“切片”的流动单元类型,在储层单元( 小层、微相等) 约束下,将流动单元类型相同的所有纵向上紧邻的若干“切片”合并,就得到了一个具有某种流动单元类型的“流动单元层”。经过这样的处理,现有的储层单元被细分为不同流动单元类型的层,实际上就是利用流动单元表征参数既进行了类型的划分或识别,同时又得到了分层结果。实际资料的处理也表明,这种方法可从流动性能意义上对储层进行更精细划分。2 2 分层方法的合理性分析本文的方法主要基于取心和测井资料,特别是孔渗等参数,这些参数解释时已进行了区域标准化,从而保证了不同井中流动单元的划分和识别具有相同的标准。储层“切片”后,1 1 7二、沉积学与油气、煤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由这些“切片”内测井等数据计算的表征流动性能的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类型判别,也就反映了流动性能,“相邻合并”后可得到反映不同流动性能的流动单元“条带”,满足流动单元的基本涵义。按照目前我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流动单元”概念的内涵应针对开发生产中面临的矛盾而有所变化:油田处在一定阶段,由某一层次非均质性引起的矛盾为主要矛盾,此时可以把下一层次的非均质性看成是均质的,即作为油水运动的基本单元,此时细分得到的流动单元可看成“均质条带”,本文的分层方法即基于这一思想。细分的切片厚度一般很小且认为是均质的,可以近似认为不会割裂“实际”存在的地层流动单元。而如果一个“实际存在”的流动单元被细分成了几个切片,那么这几个“切片”应具有相同的流动单元类型,通过“相邻合并”后可避免被分割。划分流动单元层数的多少与流动单元解释类型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分类越细,被划分出的流动单元层就可能越多。也就是说,流动单元分类的精细程度影响储层细分的程度。只要流动单元分类合理,流动单元层的划分就可以得到合理的结果。3 应用初探从地层划分和储层评价焦度看,流动单元的划分可以看成是一种更精细的分层技术。“切片合并”法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在目前的开发条件下,每类流动单元层内部的流动性质或渗流特性是均质的。但就目前油田的开发现状,储层的认识和开发还很难达到这种精细程度。结合本文提出的流动单元分层技术和目前油田实际,可从几个角度对储层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为逐步过渡到流动单元级别的储层评价奠定基础。 流动单元研究可做为沉积微相和小层评价的深化。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对现有分层结果( 小层或微相) 的细分,可以达到更精细储层研究的目的。当然,储层能否进一步细分,有赖于现有层内的非均质性的强弱,如果现有的层内非均质性并不严重,则采用流动单元概念进行细分层意义不大。“储层综合流动因子”评价法。流动单元分层更细,目前生产条件下很难验证,因此结合“切片合并”技术提出了一种“储层综合流动因子”评价方法,即不同流动单元类型看作 不同的数值( 即分别把1 、2 、3 、4 类流动单元的代码简单看成数字) ,以各流动单元层的厚度作为加权因子,在储层内采用加权平均,将计算得到的新的“数字”定义为“储层综合流动因子”,用它来反映储层的“总体流动性能。这样就在目前的分层规模和流动单元分层结果之间建立了一座联系的“桥梁”,可以这个因子来对储层的流动特性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评价和对比。流动单元研究能为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提供重要参考。从流动单元理论上讲,描述流动单元的参数,特别是F Z I 和R Q I 等,主要是在孔喉级别上反映储集岩体的微观性质,尽管与 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关系密切,但在反映和评价生产动态上,流动单元要比传统的储层物性参数更有意义。剩余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储层的流动性能有关。流动性能较好的储层或流动单元,其产能应该比较高,水洗程度高,剩余油相对较少。流动性能差的流动单元,由于储层物性较差,生产中储层流体动用较少,因此可能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可以成为进一步挖潜的对象。根据流动单元或“储层综合流动因子”在平面上的分布,可以预测剩余油的富集区域。1 1 8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