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力推动高新产业高端化全力推动高新产业高端化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间:2010-1-19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04 打印 关闭 收藏 无锡市科学技术局 2010 年科技工作计划2010 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兴产业培育年”和“促进年”,是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决战之年,也是确保完成“十一五”科技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们的工作仍将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做好 2010 年科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 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温家宝总理打造高科技产业城的指示为强大动力,深入开展“新兴产业培育年”和“促进年”活动,积极倡导科技创新创业,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动科技惠民工程,确保无锡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为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和科技创业家摇篮城市提供有力支撑。2010 年,全市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5200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45.5。无锡硅谷实现产值 620 亿元,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 280 亿元,光伏产业实现产值 340 亿元。全社会研究与开发费用(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2.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 25000 件和 8500 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 4500 件。新建创新创业创意载体 200 万平方米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以上。新增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 20 家。新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3 家。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全市科技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入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六大行动”,着力构建和完善五大科技创新创业链。一、着力打造“产业链”,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的历史机遇,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壮大以传感网产业为龙头,能够引领城市转型、支撑产业升级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全市高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为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一是要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先发优势。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建设高科技产业城的指示要求,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传感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工业设计、软件、动漫等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加快集聚一批领军人才和高端项目,使无锡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人才中心。积极对接国家 16个重大科技专项,广泛挖掘无锡在深海及远洋装备、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的优势与潜力,加快形成先发优势。二是要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向有利于推进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建设的领域流动和集聚。全力推动一批能够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载体和科技公共平台建设。联合国内外相关产业领域重点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推动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具有较强创新研发能力的产业链。通过广泛深入的政产学研合作,加速国内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落户无锡。三是要加快提升改造现有产业。加速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中间分离、两端延伸,走创新驱动型的发展道路。引导、鼓励和支持传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革新、工艺升级等创新实践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传统企业、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四是要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现有十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化基地为依托,按照突出主业、掌握核心支柱、抢占行业制高点、形成强大竞争力的总体目标,推动各大基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逐步建立特色产业基地联盟。加强宏观引导和微观指导,逐步在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快新建一批特色产业化基础,使之成为支撑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平台。二、着力培育“创新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坚持把加快构建和完善具有无锡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作为提升无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环节,不断优化完善各类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一是要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快以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室、博士(硕士)工作站为重点的研发机构建设,提升整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能力与水平,全市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达到 70。积极推动现有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抢占技术制高点,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加快在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累计达到600 家以上。二是要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充分发挥 530 计划的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精心组织实施“无锡”,针对美加、日韩、欧盟等重点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社团加大推介力度,主动选择一批高质量项目申报 530 计划。加快在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储备一批后劲项目。推动传统企业、民间资本更加主动地参与 530 计划实施,为 530 项目落户寻找肥沃土壤,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因子”,现实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和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的“双赢”局面。精心组织后 530 计划,全力推进 530 项目产业进程,在已落户 530 项目中遴选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团队创新能力强的优质项目,重点在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产品市场开拓、创业者创业能力培训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培育,加速其成长。三是要全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根据“三带九区二十四集聚区”的总体布局,按照上规模、大体量、政府主导为主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以“人才集聚、资源聚合、技术聚集、发展聚变”为特征的高品质科技载体,进一步提高载体的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和国际化水平。抓紧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平台、科技信息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加速器,增强载体孵化育成能力。积极探索三创载体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的管理新模式,切实提高三创载体的吸引力。全力推进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逐步组建创新联盟,加快在传感网、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设计等重点产业领域形成较为完整、上下流配套的产业链。四是要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7+1”政产学研联盟,全面提升吸纳和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流动和培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鼓励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共担科技项目,支持产学研之间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从成果型松散模式向实体型紧密模式转变。结合我市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来锡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地位。积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资源,吸引跨国公司、境外高校科研机构来锡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支持国外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来锡转化,提升我市参与国际重大技术转移的能力。三、着力提升“价值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继续强力推进实施“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战略,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大力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和产品附加值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奋力抢占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努力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一是要推动知识产权工作量质并进。坚定不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专利质量,重点推动发明专利比重的提升。鼓励各级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深入园区、企业宣传发动,加强政策的宣传引导,充分挖掘专利产出的潜力,加大企业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提高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发挥江南大学省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努力提升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素质。全市新增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30 家以上。二是要集中力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自主一次开发与引进吸收二次开发相结合的创新策略,更多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围绕制约传感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积极创建国家传感网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基地。三是要加快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加快完善以无锡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核心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贸易,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评价、交易、受让市场体系,重点扶持专利代理、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中介机构。完善中介机构与中小企业服务对接机制,引导中介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加速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四是要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以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制定全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以中国(无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为主体,逐步完善市(县)区专利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探索与工商、版权、公安、法院的联合执法新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作用,加快形成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制度保障。着力强化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切实帮助企业降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规避国际知识产权争端。四、着力营造“生态链”,全力支撑可持续发展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载体,找准科技工作与建设和谐社会有机结合的突破口与链接点,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惠民科技,让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提供技术支撑。一是要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按照我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化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职责分工,扎实推进各项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力争提前通过科技部的考核验收,把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富有特色的融循环经济先行区、绿色能源示范区、绿色生态功能区、结构转型先导区于一体的,可持续、现代化发展的示范城市。二是要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围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重大课题,加快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着力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制约。启动实施一批光伏太阳能、风电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应用示范工程,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快运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改进现有生产制造水平,积极创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积极推动各类三创载体、科技园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排头兵。三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种引繁、现代农业创新成果展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业科技人才集聚、现代农民农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围绕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行业共性技术、地方特色品种保育、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现代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推进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合作社。四是要加快发展民生领域科技工作。大力推进科技惠民工程,切实加快社会民生领域的科技工作,推动科技工作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民生。继续加大科技治水力度,围绕太湖“湖泛”成因、生态清淤、湿地功能、面源污染控制等课题,进行技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