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数与合数教学案例作者:李遵文单位:南昌市青云谱区徐坊学校邮编:330001电子邮箱:88040189qq.com电话:13907919224质数与合数教学案例“质数与合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力图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概念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数学相结合,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下面是我的课堂教学实录: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学号数的约数,并写在学号牌上(学生活动)2请 112 号同学汇报自己学号数的约数(教师贴上活动卡片)3你能把 112 这些数分类吗?试试看,并且说说你这样分类的理由。(学生独立探究、交流)生 1:按能否被 2 整除把这些数分 2 类能被 2 整除的数:2、4、6、8、10、12不能被 2 整除的数:1、3、5、7、9、11生 2:按能否被 3 整除把这些数分 2 类能被 3 整除的数:3、6、9、12不能被 3 整除的数:1、2、4、5、7、8、10、11生 3:按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四类只有一个约数的、只有两个约数的、有三个约数的、有三个以上约数生 4:有三个和三个以上约数的可以说成是两个以上,所以我把这些数分成三类:只有一个约数的 只有两个约数的 有两个以上约数的你们认为谁的分类比较新颖?(学生评价)4师:确实刚才同学们的分类方法都有道理,其中第 4 种分类方法比较新颖。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分类,好吗?(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5观察、思考、讨论。(1)像 2、3、5、7、11 这些数,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的数叫做什么数?你还能举出类似的数吗?(2)像 4、6、8、9、10、12 这些数,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的数叫做什么数?你还能举出类似的数吗?(3)1 呢?为什么?6 交流思考题生:2、3、5、7、11 它们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13、17、23生:4、6、8、9、10、12 它们除了 1 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14、16、18、师:合数的约数有几个?(两个以上)怎么理解“两个以上”?(至少三个)自然数中,除了黑板上的这些质数和合数外,还有吗?生:还有很多,要在质数和合数的下面添省略号师:1 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生: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 1 只有 1 个约数师:那么自然数有可以分成几类?这是按什么来分的?(板书)按约数的个数分:自然数分成(1、质数、合数)随后学习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方法以及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联系与区别。巩固练习时我是这样设计练习的:看一看,你能取多少颗星?(题后的星星表示题目的难度)1口答。(1)在 19、29、39、77、84、91 中( )是质数( )是合数。(2)合数最少有( )个约数,质数只有( )个约数。(3)最小的质数是( ) 、最小的合数是( ) 、最小的奇数是( ) 、最小的偶数是(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质数。10=( )+( )=( )( )=( )( ) 3在 20 以内的自然数中,相邻的两个数都是合数的有:( )和( ) ( )和( )( )和( ) ( )和( )4给你 13 颗扣子,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都要是质数,怎么分?结束时我设计了游戏:送数回家先请学号是质数的请起立,是合数的请起立,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请起立。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灵活有创造性。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有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上述案例中以学生熟悉而又亲切的学号为突破口,从而避免学生就用数字或数去研究质数与合数,这样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学号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学生研究的兴趣已在无形中提高了很多。从而让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与愿望,为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的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把 112 这些数可以按一个数约数的多少进行分类”时,并不是用教师讲解的方式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分类、从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进行了自主探索,得出很多种分类方法,而且每一种都有道理,教师再在这些分类中有目的地选择所要研究的一种。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激荡着思维的火花。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要安排适量的、具有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三.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 12 组,每组 4 人。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例如:把 112 按约数的多少分类后,教师出示思考题工学生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要求:(1)先用 2 分钟的时间自己独立思考;(2)再 4 人一组去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由组长进行概括;(3)合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以免“责任扩散” ,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一般来讲,给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分别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使所有的人都能真正地参加到合作学习中来,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作用。四.练习设计有弹性。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必要手段。新课程指出,练习设计应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设计时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上述案例的深化练习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不同的作业。既检测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样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教学无止尽,研究无止尽。没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好的教法。 ”新课改给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样的机遇与挑战。每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让新型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