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毛光烈代表: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工业强省发布时间:2012-03-12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浙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今年期间,就工业发展问题,对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进行了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说,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工业要着力解决“大而不强”的主要矛盾。我们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一论述,是对发达国家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最终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反思,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完善和发展。科学发展要解决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三个重大问题,要求“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是对发展什么、怎样发展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去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 45.4%,对 GDP 的增长贡献率为 50.9%。因此,对我省而言,抓好实体经济,重点是抓好工业。通俗地说,抓好了工业,我们的经济才能“壮实”,不得“浮肿病”。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和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都是对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工业问题的再认识、再提高,对这种趋势,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总之,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统一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强区建设对发展实体经济重要作用的认识。毛光烈说,中国工业发展在相当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大而不强”。张德江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工业现在的问题是“做啥啥多,卖啥啥贱”。因此,中国工业的转型就是要加快转变粗放式发展方式,升级就是要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要害在于做强,提高附加值,提高竞争力,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强区是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的目标取向。从工业立县到工业兴县,再到工业强县,这是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不同目标要求。毛光烈强调,明确工业强省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取向,就必须正确认识优化结构。不能简单地认为,“十七大”提出要一、二、三产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就要求所有的市、县(市、区)、镇、各类开发区都要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不能认为所有的市、县、镇、村都要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发展结构,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对大部分县级小城市和镇、村而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二、三、一产协调发展可能更切合实际,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当然,像杭州上城、下城,宁波海曙、江东等大都市的主城区以及丽水等一些水源保护区与生态屏障区要努力实现“三、二、一”发展。毛光烈说,“当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我们的追求。但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仔细想一想,如何才能造福一方,怎么才能造福一方?我们的工业大县(市、区)许多都是从块状经济发展起来的,工业强市、强县、强镇是做强 42 个块状经济的必由之路。从统计数据看,去年,14 个县(市、区)全部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平均达到 57.9%,最高的达到 75%,工业税收平均占全部税收收入的 56.3%,工业从业人员平均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 56.1%。实践证明,工业经济优势是 14 个工业大县(市、区)的基本优势。造福一方要扬长避短,抓工业强市、强县、强区是造福一方、建功立业的必然选择。影响节能减排任务完成的关键在于增加值与能耗比,在于单位能耗创造增加值的高低,而不能简单归结于工业。环境友好期待的是都市型工厂(现代化工厂)和能与花园、公园友好相处的工厂(用与花园友好相处的工厂“替代”花园式工厂)。总之,要实现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关键的问题不是不要发展工业,而是要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的工业。我们要淘汰重整某些排放高、污染大的产能落后的区域性工业,但不能“把污水与孩子一起倒出去”。建设工业强市、强县、强区还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2001 年到 2010 年,我省初中毕业生为主外来人口平均每年约增加 80 万左右,远远超出了我省国土、环境、社会的承载力。因此,建设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强区,就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工业,就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工业强国与科技强国是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一部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70%左右的科技创新来自于工业。美国搞虚拟经济,不但引发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削弱了科技强国的地位。据报道,2011 年美国的科技创新排到了国际第20 位。目前,美国推行“再工业化”既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考虑,还有保持世界霸权地位的深层次谋划。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工业强市、强县、强区与科技、人才强市、强县、强区的关系,使科技强市、强县、强区与工业强市、强县、强区互相促进,真正使工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发展”之路。谈到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取向问题,毛光烈强调,当前浙江工业的主要矛盾是大而不强。因此,要解决工业的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牢牢锁定在推动工业由大向强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省建设之路。毛光烈说,近年来,我省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创新能力滞后。我省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 4 位,但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 7 位和第 5 位。二是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在 2011 年度中国企业 500 强中,我省上榜企业为 144 家,居全国第四位,但最近几年每年约减少 10 家,没有一家企业能进入前 200 位,更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能进入世界 500 强之列。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般加工工业产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比如,去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 1.17 万亿元,仅为广东、江苏的 39%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 22.7%,比广东、江苏要分别低 12.9 和 10.3个百分点。四是中小企业数量多,但普遍素质偏低,再创新优势的要求迫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如果继续只求做大,继续走粗放式的低价格数量型扩张之路,不求做强,那是一条“死路”。只有真正做强,才能创造优势,才能始终保持“走在前列”。工业强,则科技强,经济强,百姓实。全省企业一半以上是工业企业,就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在工业领域就业,65%以上的授权专利自于工业企业,工业是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主阵地。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十二五”“富民强省”建设的目标,作为创业创新主阵地的工业,必须抓好贯彻落实,这是工业线上同志理所当然要承担起的责任。如何做强工业?关键在于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做强工业的第一要素靠什么?第二,解决科技(人才)与经济两张皮的出路在哪里?第三,科技强、人才强、工业强的抓手应该是什么?毛光烈表示,做强工业的第一要素已从做大工业的主要由土地第一要素转为依靠科技、人才等第一要素。这是粗放式发展与集约式发展阶段的根本区别,也是“创新驱动、内生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讲,要统筹工业与科技两方面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问题,着重创新突破,着力把握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要深刻认识工业与科技结合发展的主攻方向。抓住新的网络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发展和商业(商务)模式创新的机遇,大力发展“智能、低碳绿色、健康安全、服务型的”制造业;二是要以企业为主体,抓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结合要以产业企业来牵头。目前,我省有100300 人研究人员的企业研究机构 344 家,300500 人的 35 家,500800 人的14 家,8001000 人的 5 家,10001500 人的 3 家,2000 人以上的 3 家。要认识到,一个上千人的企业研究院的创新能力并不亚于一所大学,且更有体制机制优势。2011年,全省授权专利 13.6 万件,其中发明专利 9135 件。“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要力求在上述基础上再增长 50%以上。三是要把科技创新重点与我省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技术需求重点一致起来,真正实现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共同的“重点跨越”。四是要促进高技术与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与“两化融合”,以城市为单位抓好“智慧城市”的建设试点。五是要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领导科技与工业的方式创新。科技强、人才强、工业强的抓手是什么?毛光烈说:一是抓大企业研究院建设。目前,全省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科技活动,只有 10%左右开展了R&D 活动。到“十一五”期末,能不能使这两个比重都翻一番?而且,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全部都能建立研发人员规模在 300 人以上企业研究院,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二是抓科技人才的高效投入。既要增加投入,又要提高投入的绩效,把钱化到刀刃上。到 2015 年,研发经费投入要比 2010 年翻番,占 GDP 比重从 2010年 1.82%提高到 2015 年的 2.5%,其中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 0.85%提高到 1.3%;省、市、县(市、区)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内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要达到法定的 8%、4.2%和 3.2%以上。要抓好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关键与瓶颈技术突破。要把支柱产业的技术需求重点与科技创新的重点一致起来。“重点跨越的一致性”是科技与经济结合要着力解决的第二个重点问题。坚持走“让企业家、产业界出题,由科技人员与科研机构破解”的技术创新之路,以主要与支柱产业的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为重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聚焦这些重点领域,优先给予支持。坚持以我为主体为主导,“为我所用”,加强科技人才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三是以企业为先,抓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激励。要致力于抓两高: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我省企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 比重仅列全国第 17 位,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比重不到事业单位的三分之一,高技能人才占员工的比重还相当低。“十二五”时期,我们重点要以企业为主体,在培育创新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上下功夫。其中全省企业研发人员要从 2010 年的 17 万人年提高到 2015 年的 32 万人年,力争翻一番。高技能人才占员工比重也要确保增加一倍以上。这一方面,需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励更多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到企业工作、为企业服务。四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的优化创业,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到 2015 年,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继续保持全国前三位,其中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要突破 10000 件(2010 年为 6410 件),企业专利授权量所占比重提高到 60%以上,万人年专利授权量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比重要有大的提升。要充分发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对技术交易、促进技术与资本的创业对接的基础性配置功能作用,大力发展技术中介与创业中介,促进科技型企业、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毛光烈就工业做强毛光烈就工业做强“重落实、抓落地、看实绩重落实、抓落地、看实绩”谈了几个重点问题:谈了几个重点问题:一是做强产品、做强服务、做强“产品+服务”。只有从具体上做强产品、做强服务、做强“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