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青少年的成长 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关于关于现现代中学生消代中学生消费费情况情况结题报结题报告告现代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而我们这次的调查课题旨在了解学生的消费问题,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饮食、娱乐和其他各方面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心理,从而对次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消费观。从而初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问题。一、金钱的价值观一、金钱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金钱的价值观可浓缩为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奉引的信条。它说明了,人没有钱不能生存,但并不是为了钱而生存的。金钱是有两面性的。首先,从物质交换的角度看,金钱的的确确是万能的,它能买到你需要的一切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统观人类活动的全部,可以发现金钱是很大的局限性。 有了钱,固然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未必能获得精神上的富裕, 例如知识、能力、亲情等等,都难以用金钱买到。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改变。从前,有不少人谈钱色变。可如今,却在金钱的魔刀下面动摇了,不但理直气壮地谈钱,并且千方百计地挣钱,人们都尽情享受着金钱带来的快乐。诚然,靠勤劳致富的人们赚了钱以后,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也是无可非议,但令人担忧的是,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青少年,也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大众传播媒介中受到不良影响,慢慢滋生了金钱崇拜的心理。因此,金钱与消费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产生了猛烈的撞击。 二、家庭因素下的爱慕与攀比二、家庭因素下的爱慕与攀比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对金钱的认识也往往受大人的影响。在波涛汹涌的经商大潮中,那些腰缠万贯的大款们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占据地位越来越突出, “有钱就可以得到一切” , “有钱就不会被人看不起”的金钱价值观正在日趋形成,他们时时侵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金钱至上的观念在朦胧中被他们所接受,使他们的社会主义的责任心、义务感和社会道德观念日趋淡化。爱羡慕、爱攀比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如果说孩子爱羡慕还不足以引起重视的话,那么孩子由羡慕发展到攀比,就不能不使老师和家长胆战心惊了。如果一个女孩子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到学校,第二天一定会有一大群女孩子穿起更漂亮的裙子。一条裙子要不了几个钱,家长完全能承受而不放在心里,不过这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的孩子爱讲时髦,赶潮流,追明牌。男孩子身上的皮夹克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一件,女孩子耳朵上圈儿越来越炫目,更别说那些化妆品、美容霜了。就说买学习机吧,同样是小霸王,你今天买 500 元,他明天买 800 元,至于会不会用,那是另外一回事。现代中学生的烟民也日趋增多,你抽一包遵义,我来一条黄果树,再发展下去恐怕“大中华烟”也不过瘾了。可以这样说,攀比心理人人都有,只不过每一个人攀比的对象各有不同、攀比的内容五花八门罢了。但不管怎样的攀比,其结果却很有限:1、把攀比变成一种发奋图强的动因,进而赶上和超过攀比对象;2、把攀比变成一种欺己损人的利剑,归咎于环境或别人的无能;3、把攀比变成不满情绪和牢骚,而自惭形秽,怨天尤人;4、把攀比变成不切实际的想象,空中建楼阁,想入非非;5、把攀比变成诋毁别人的理由,求心理平衡,无中生有; 6、把攀比变成对亲人的一种伤害,别人能怎样,你却不如何;7、把攀比变成与劝进的一种方法,人家有作为,你也能成才;9、把攀比变成依附于人的偏见,摇尾乞怜,阿玉奉承;10、把攀比变成诱发兽性的因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11、把攀比变成自我解脱的理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人不如,不如不比三、认真反思三、认真反思 正确疏导正确疏导面对现代中学生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如果不认真反思 、正确疏导,势必将成为现代中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顽症。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出来的金钱主义思想是不容忽视的,理应为学校工作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广大中学生进行金钱价值观的教育应提到日程上来,并且家长也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严格要求孩子,让他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1、 完全决策权:指中学生能完全支配所占有的金钱,如买书、光碟、衣服、体育用品、卫生用品、零食、小型电子产品等金额较小又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不大的商品时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才是完全的商品消费者,一般所指对中学生的消费分析也即指对拥有完全决策权的中学生的消费分析。2、 参与决策权利:关于这一部分的消费可能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不大,但所涉及金额较高,使个体的消费决策权降低,家庭的权力开始增加。比如购买电脑及其他贵重电子产品、个人旅游、出国留学等情况。此时中学生个体的决策权力下降,最终决定将受家庭影响,但我们看到整个家庭的消费决策仍然以中学生为中心。因而纵使我们不能把此时的中学生作为完整的消费客体研究,但还是该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3、 决策参考权:很多时候,当家庭一些消费决策与中学生个体关系虽然不大,但所涉及金额较大时,家长仍会征求子女意见,在减少决策风险的同时,也在寻求家庭成员的广泛支持,如买房、买车、购买高档家电,在中学生所能参与的经济活动中,决策参考权最不具有决定权,除农村市场以外,这一层面中学生参与的消费活动一般不会引起商家的注意。 四、现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四、现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时代在发展,一代人的思想也在发展,现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同样发生着变化。1、消费行为逐渐走向理性化。据调查,有近 56%的同学在平时会收集一些消费资讯,以掌握商品信息,了解目前市场动态,更好、更合理地进行自己的消费。2、现代学生还未能真正成为消费主体,已就是说,还未能与商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消费自主性、独立性正日益增强。调查发现,有 70.5%的同学,其大部分东西由父母代购,只有 20.4%的同学是回答“自己”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同学还躲在父母温暖的羽翼下,做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乖小孩,在问到“如果你想买一样东西,但钱不够,你会怎么样”时,有 50.8%是“自己节省,等钱够再买” ,30.2%是“向父母要” ,这说明,将近半数的同学正在走向消费自主、独立道路,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节约、打工等)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问到“和朋友去玩,一般谁结帐”这个问题时,有45.2%的同学是“各付各的” ,这说明 AA 制在中学生中日渐风靡,中学生对金钱对经济对消费有很明晰的了解,他们奉行“亲兄弟明算帐”的格言,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金钱纠纷。我们认为,这是他们的明智之举。3、不盲目追求名牌,追求时髦。据调查,有 46.8%同学拥有小部分名牌商品,56%同学不追赶社会上的流行风。这当然与我们的经济承担能力有很大关系。但与同学的认识、观念有着更大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够正确看待名牌,正确对待高档消费。五、影响现代中学生消费的因素:五、影响现代中学生消费的因素:如今“个性” 、 “时尚”的思潮极大地冲击着消费市场。那么中学生消费时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根据我们调查发现,主要是如下几个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现代中学生的消费行为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手段,中学生是社会的成员,因此这种手段也就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受着个体所处文化环境影响。而社会文化环境中区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最大。如生活在大都市、普通城镇与乡村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上有较大的差异,即使在“都市化”乡村(如百官)里,这种差异也是十分明显,城市消费者的消费程度要大大高于农村消费者。(2)购物环境的因素和销售服务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经营者大都遵守“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因此商业经营者会尽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服务主要分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指购物环境,良好的购物环境,有增强消费者购买欲望,激发购买情绪,提高购买信心和对商店信任感的作用。最能体现这种作用的就是采用“三大”的总体设计:即大店门;大的营业面积;大量的商品。例如:中学生购买率最高的大型超市,各类的专业市场就属于这种设计。 而软件就是指销售服务、营业员的销售工作,是营销活动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的购买过程中,营业员的心理品质与交际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每一次购买活动的成败,在购买过程中,中学生主要的交际对象。由于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并不十分成熟,因此十分容易受到营业员的影响,营业员的仪表、举止、语言都是影响现代中学生购物时的重要因素。 (3)商品本身的诸多因素商品是消费者行为客体,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动机的实现,大多离不开商品。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永远是现代中学生最关注的。现代中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么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围内,因此,相互间有很多机会进行交流和比较,同学间的对比便成了中学生消费的最大特点。现代中学生还有对商品关注的一点就是“新” 。全新型产品、革新型产、改进型产品等等,都是中学生所关注的。中学生对陌生事物总有一股特别强烈的认知欲望,这点也就促成了中学生对新生商品的消费。(4)包装和广告因素 商品的包装和广告的目的,都是想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包装、广告能否吸引消费者的视线,唤起兴趣,引发联想,是商品能否进入消费者选择对象范围的关键。如同一种商品品牌众多时,包装和广告便大显身手了。实践证明 80%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和广告而进行购买决策,而且运用明星效应的包装和广告更是给了中学生强烈的第一印象,价格等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有好的包装、广告的商品对中学生就特别有诱惑力。六、购买动机分析六、购买动机分析调查表明,现代中学生中求实购买动机最为普遍,38的被调查者有较强的求实动机,这些中学生购物时注重商品的质量和效用,理性倾向明显。比较而言,初中生求实动机略强于高中生,而女生则弱于男生。求名购买动机强烈的学生约占 26,这些学生更渴望通过消费行为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个性,更注重所购商品的社会声誉和象征意义。比较而言,高中生求名动机增强,这应该是自我意识发展和独立愿望增强所致;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求名动机,在初中、高中都如此。 求美购买动机占主导地位的被调查者有 25。相比而言,看重商品“美观别致”的女生远多于男生。高中、初中的男生都只占 20,没有因年龄产生的差异;而在女生中,有 28的初中生有较强的求美动机,略高于同年龄段的男生,高中女生这个比例则达到 40。这表明女性的购买活动中情感性因素随年龄而增长,把商品对人体的美化、对环境的装饰、对精神生活的陶冶等作用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追求商品美感带来的心理享受。 有些出乎调查者意料之外的是,现代中学生消费群的求新动机不强烈。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不到 10的人有较强的求新动机。当代初中生追求“新潮时兴”的人数明显比高中生多。这可能与学业压力和生活环境有关。 七、名牌意识七、名牌意识 调查表明,在实际购买行为中,热衷于追求名牌的现代中学生并不很多。在被问及“购物时是否挑选名牌”时,有 25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这个比例不算低,但这个数据并不表明另外 75的学生拒绝名牌。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名牌的中学生远高于 25的比例。对名牌“十分关注”的学生有 20, “一般关注”的有 50, “不太关注”的占 20, “不关注”的占 10。 现代中学生对日常消费品的识别度很高。被问及“能否识别服装名牌”时,10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 ,40的人选择“基本可以” ,36的人选择“能够识别最著名品牌” ,而选择“不能够识别”的人只有 13。被问及“能否识别饮食品名牌”时,20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 ,52选择“基本可以” ,而“不能识别”的人只有 18。这表明 70以上的学生对名牌很敏感,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通过有限的信息接收渠道,形成了较强的品牌识别能力。众多中学生的名牌意识没有转化为购买行为,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方面。1、是受购买力制约。调查显示,有 80的学生认为自己“买不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